在我国民族史册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出使匈奴19年,手持汉节,放牧公羊,忍辱负重,历尽艰辛。这就是不辱使命、威武不屈的苏武。
苏武放养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今天重读这段历史,再次被苏武的精神感动。苏武的英雄事迹集中表现有三:一,“见犯乃死,重辱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两次欲以身殉国,忠贞不二。二,虽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两次拒绝劝降,威武不屈。三,北海牧羊,矢志不移、气节不改。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有两点:一是李陵劝降。李陵原是西汉名将,擅于用兵,曾以五千步兵对抗八万骑兵。后与匈奴激战,被擒,投降匈奴,并被重用。当初他与苏武同为侍中,交往深厚。闻知苏武受困,他前去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推心置腹。然,苏武坚持守节不屈。李陵见苏武如此忠诚,感叹到:“唉,真是义士啊!我李陵和卫律的罪恶滔天哪。”遂泪如雨下。二是北海牧羊。朔风凛冽,风雪弥漫。冰天雪地中,苏武手持汉节,伴冷月,听笳声,念故土,思亲人。泪水涟涟,痛不欲生。生与死的选择,仅仅是短暂的一瞬冲突;而独处北海,备受摧残那才是遥遥无期的消磨意志的酷刑。为了活下去,苏武躺在冰窖里,一把雪和着满嘴毡毛一起咽下。
读到此处,我潸然泪下。守节固然重要,生命又何曾如此?掩卷长思,我深深地被苏武打动。然而与此同时我却产生一个问题,苏武如此忠贞,究竟有没有意义?他的这种不惜自残以固守的做法究竟值不值得我们去颂扬?
李陵在劝说苏武时说,苏武啊,你白白地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自找苦吃,你的忠诚大义谁能看的见呢?你长兄苏嘉仅仅因为扶车下殿阶时不小心撞断了车辕,竟被指控犯了对皇帝大不敬之罪,而仗剑自刎。你弟弟孺卿因为未能缉捕到逃亡的宦骑而被迫服毒自杀。你母亲因为无法承受接踵而来的丧子之痛而与世长辞。你妻子因无法承受生活的苦难而被迫改嫁。你的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今也下落不明,生死未知。由李陵的话我们可以看处,苏武付出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他牺牲掉的是整个家族。如此这般地去维护、捍卫一个刻薄寡恩高高在上的汉天子,这不是愚忠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苏武塑造成一个公而无私的英雄形象,其实当初苏武还是有着他的动机的。那就是“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天子置酒以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忠贞不二,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要肯为集体牺牲自己。我们惟独没有说为谁而忠。我们惟独没有重视人之为人的那种个体的尊严。毕竟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苏武,我感到一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