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80600000017

第17章 王国维死因新探

1927年6月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昨(电文发出时间为3日下午)清华教授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河而死。消息一经传出举世为之震惊!

物换星移、时光流转。一晃王国维投湖自沉已八十余年。八十年来关于先生的死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依然是一桩历史公案。目前国内外有关王国维死因研究的各种说法不下十几种,比较典型的有:“殉清说”;“逼债说”;“罗王失和说”;“长子逝世说”;“梁启超排挤说”;“时局说”;“忧惧社会变革说”;“因病厌世说”;“悲观思想说”;“思想冲突及精神苦闷说”、“殉独立自由之意志说”;“以身殉学术说”;“以身殉文化说”等等。而这其中最有影响几乎已成为人们尤其是文化人判定王国维之死原因的当数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殉节”说。

陈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这样写到:“凡一种文化,值其衰灭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其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竟变穷,则此文化精神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辨,故亦不之及云。”以陈先生在学术界之崇高地位以及他与王先生之关系,其说一经问世,一棰定音,成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说法。然而我却疑心陈先生在有意美化和拔高王国维之死。对于陈先生为王先生所描绘的那个“文化殉道者的形象”我也始终不敢苟同。

按照陈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是死于一种文化。他在为“文化殉节”,为一个逝去的文化时代,他悲壮一跃。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人之求死乃内心最隐秘之事,正如王先生之女王东明所言,“这种心情只有当事人能体认出来,至于其他的猜测,我想都是多余的。”(台湾《中国时报》1987年5月9日)的确正如王女士所言,对于一个已经逝去的人来说,他的心迹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任何外在的猜测都是多余的,但是当这个人由于历史的机缘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时他的死因就非同小可,就不可避免的成了一个重大事件,非得要对世人做出一番交代。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造就了那么多的英雄和伟人。对于任何一个人物,我以为,都应该将他置于历史的天平上抛却由亲疏敌对形成的情感好恶以及时代拼凑起来的各种人为因素,争取把他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个案来处理,只有这样才可能更为客观、公正,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人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历史真相。

当我们用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来推敲王国维先生死亡的前前后后时我们发现疑点重重。毫无疑问,最有可能证明王国维先生自杀死因的无疑是那份遗书了。然而唯一能证明死因的遗书却偏偏又是语焉不详。遗书没有一字一句提到了前朝或者逊帝。这样要说他是“殉节”,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另外,即使说王国维先生自沉是为了“殉节”,那他也应该是在清朝被推翻或者是溥仪皇帝被驱逐出宫时,而不可能是这个时候。这是其一。

其二,王国维先生若果真是死于一种文化的话,他内心当是十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以一贯制的。如此强烈而持久的痛苦在他自沉前或自沉当时是不可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王国维先生的死却是出奇的“雍容淡雅”。据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姚名达等人的事后追记,王国维先生在“自沉”前至6月1日的言动甚“从容”:中午,研究院毕业诸生在清华学校工字厅公宴诸导师,梁启超致词,王国维则“雍容淡雅之态感人至深”,“席散与众作别如常,无异态”。下午,来到清华南院二号陈寅恪处,同往常一样与陈先生“闲聊”。晚饭前回寓,在书房内接待姚名达、朱广福、冯国瑞等本届毕业生,“博问而精答,相语竟一小时”。至晚餐,始送别诸生。晚饭后,又有本届毕业生刘节、谢国桢来寓,“问阴阳五行学说之起源”,予以解答,并谈“日本学者研究干支之得失”。惟谈及时局,“神色黯然,似有避乱移居之思也焉”。送别刘节等同学后,在书房内“阅试卷毕”,尔后起草临终《遗书》。起忠诚学业,可谓至死不变!当晚,“熟眠如常”。翌日(6月2日)早八时,至研究院“公事房”,“如平日无异”。九时许,向研究院秘书侯培厚借纸币五元,出“公事房”雇校中三十五号“洋车”赴颐和园。十时许,漫步至排云殿前鱼藻轩,兀立沉思,缓缓吸完卷烟一支。约当巳正(十一时),投昆明湖。

其三,根据侯培厚先生叙述“先生今早八时即到校,命院中听差往其私第取诸君成绩稿本,且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予即与以五元钞票一张,即出办公室。”作为一个打定主意要自绝于人世的人竟然在事前是如此的不露声色的平静。更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决定了要走这一步,却连走这一步的必须的物质条件——钱都没带,以至于开口向人借现洋二元。另外,倘若说决意要自杀的话,为何又让车夫在外稍稍等候?种种迹象表明,先生似乎根本就没有准备走这一步,而最终之所以走上这一步,似乎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特别是投湖的时间、地点更好象是临时决定的。否则,以一个在北京呆了那么久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颐和园一张几角钱的门票根本犯不上找别人借洋二元。如果是深思熟虑的话,他应该非常清楚在上午十点左右这样的时间段、颐和园昆明湖这样的地点自杀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他完全可以选择在夜间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自行了断,更犯不着在自杀前还得找人借钱以至于成为笑谈。

……

基于以上这些理由,我个人以为陈寅恪先生关于王国维之死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王国维自沉的真正原因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王国维的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远虑也有近忧,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性格的缺陷。

众所周知,研究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研究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思想。经历和思想弄清楚了,这个人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先说经历。王国维先生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丁丑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海宁一寒儒之家。他的童年是孤独、敏感、忧伤而又寡言笑。四岁时,生母凌氏不幸病故。十一岁前,父亲一直在外地谋生,从小依赖祖姑母抚养。1887年(王先生十岁)其祖父去世。二十“及冠”之年遵父命与一商人之女莫氏结婚。1906年,父亲去世。1926年其长子王谮明不幸病逝。同年,因抚恤金及婆媳“误会”(王先生语),与其一生最要好的挚友罗振玉先生闹翻(王、罗是儿女亲家)。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一生都处在一种不断失去亲人的哀痛之中。长期的孤独、敏感使得王国维形成了一种“极其内向的忧郁型”人格。当然也正是这种极度敏感与内向的忧郁型人格,成就了他沉深与精辟的心思,及其学术文化事业。有道是:气骨愈高,谋生愈拙。王国维先生早年写给朋友许同蔺的信中就多有“大抵合群二字,为天下第一难事”的议论。王国维憎恶享乐、拜金,厌弃恶浊之世,欲脱名利束缚,求精神之自由。怎奈世间满眼无奈事。生活之痛苦,无法解脱,惟有“厌世”而已。

再谈思想。王国维先生天性忧郁悲观,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他说自己从小“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定从事于哲学。”王国维一生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影响。叔本华思想中的悲观色彩和天才观与王氏性格深为契合,故王氏完全接受了叔本华的人性论:人生即欲望和痛苦。王氏认为人的本质,即人性为“生活之欲”,人的本质决定于美的本质,这便是王国维美的本质观。叔本华的哲学给王国维忧郁的内心找到了一副“痛苦”的躯壳。王国维身上那种深结着悲剧情节的哲学与思想意识,实际上就是叔本华的精神态对于他忧郁型人格的一种呼应与投射。

正是由于王国维独特的成长经历、悲观而不为人知的思想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王国维在文章中曾不至一次的这样写到:“人日日居忧患,有忧患,而无希求解脱勇气,则天国与地狱,彼两失之。”关于人生王国维有一个著名论断——“钟摆论”: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若痛与倦厌之间。”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在王国维看来,“生”即是“忧”。王国维终生都有一种人生的幻灭感。难怪他的女儿王东明曾说:“父亲一生是个悲观的文人,他的死亦如他的诗有着孤寂之怆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的儿子王慈明也认为王先生死于严重忧郁症。倘若说王东明与王慈明的说法属实的话,那么王国维的自杀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现代科学早已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悲观忧郁之中,那么这个人就很可能会自杀。

至此,王国维之死的全部真相水落石出——

‘经此事变’为王氏自沉之外在因素,‘义无再辱’则说明了其自沉的内在因素。悲观厌世之思想是王国维自沉的远因,而生活颠沛形成的内心之痛苦是促使其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脱然无所恋念的内因。至于痛失爱子以及老友失和等事件那无疑是诱发其自沉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总之,王国维的死,是不能以俗眼观之的,其最终的自杀,当自杀于精神之寄托与慰藉的无可指望。换句话说,王国维之死,是死于人生之忧!

同类推荐
  • 智慧易拉罐

    智慧易拉罐

    本书分成情感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成功的智慧、创意人生等几部分,每部分都收入了大量的故事,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故事后都有简洁明了的总结,使人读后获得莫大的启示。当你一次次以最优雅的方式,打开每一个贮存有智慧精灵的易拉罐时,你就聆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你就开启了智慧的人生,它抵达你的心灵,滋养你的心灵。
  • 不生气,是种本事

    不生气,是种本事

    《不生气,是种本事》浓缩戴晨志老师近二十年与世界各地民众,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倾情互动的丰富经验,以真实鲜活的生动案例、入情入理的深刻剖析,以及发自肺腑的恳切叮咛,一步一步教你在各种纷繁复杂、看似难以忍受的状况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 瞬间操纵术:掌控你身边人的113种经验

    瞬间操纵术:掌控你身边人的113种经验

    如何打开对方心扉?如何让他人对你印象深刻?如何使他人心悦诚服地赞同自己?如何让双方情感顺着你的旨意发展?如何在不同场合将不同人物把握于掌指之间?如何让难对付之人为己所用答案尽在书中!人生就是一场心智的博弈,胜负的关键就看谁能操控人心。
  •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本书从人们在职场、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追根溯源,理性分析,感性佐证,并务实地呈现解决之道。于谈笑风生间将相互关联的职场个体之间心灵的误解、隔阂与障碍消解于无形,搭建理解的桥梁,指引你带着阳光心态洞悉世事、读懂他人、实践更快乐、更完美的人生。
  • 总有一种宁静,让你听到生命的盛放

    总有一种宁静,让你听到生命的盛放

    不管是“世界如此险恶”,还是“世界如此浮躁”,当下的社会和时代,都无法让人放下奔波和焦灼而去淡然生活、御风而行,因为现实充满了各种诱惑、陷阱、迷乱和争执,由此人们心中装载着过多的悸动和浮躁,生活里灰霾漫布。比如我们常常坐卧不宁;我们常常心不在焉;我们常常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我们常常计较自己做得太多,得到的太少;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怎么办?要学会静心!
热门推荐
  • 进化英雄

    进化英雄

    在最新发行的全息网游《进化》中有人向战神叶尘宵问道:“你认为什么是英雄?”叶尘宵回答道:“英雄,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行为,但对我而言,英雄则是理想。”看只是一个学生他,如何在游戏中贯彻自己的理想。面对各方势力的压迫,又该怎么崛起成为一位英雄。《进化英雄》读者交流群:588397913
  • 天才发明家(幽默科幻集)

    天才发明家(幽默科幻集)

    天才发明家是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科幻、奇幻小品,每集都是3000字的独立故事。一个个出乎意料的发明,一篇篇幽默迭起的故事。现在,我已经写了70多集,20多万字,它们篇篇幽默风趣、或惊悚刺激,在多家校园杂志上发表,读者反应很好。目前还没有结集出版……
  • 寒王溺宠杀手妃

    寒王溺宠杀手妃

    血染和蔷薇第一次合作写小说,写的有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体谅,也请大家多多支持我们的小说,多多评论。当然也要记得收藏哦。
  • 泥腿称王

    泥腿称王

    正人族纯血后裔屠阿壮,他拥有着世上唯一一次开启灵脉的机会。但是,就是这个蝎子拉屎‘毒’一份的人物,早上家破,晚上人亡,成了孤儿。于是,他只能依靠着他那‘毒’一份的能力,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求生,复仇,称王,称霸,撼动世界。“如果你要杀我,我就一定宰了你,仅此而已,不管你是蟑螂臭虫,还是神王霸主,你!都得死”---屠阿壮语“你说了算”---小伙伴语
  • TFboys:遥不可及的梦

    TFboys:遥不可及的梦

    八年后的回归让她这个原本既单纯成绩又不好的女孩脱变成普林斯顿大学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可谁又知,八年前她又曾经历过什么?对于她来说,他只不过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既然是梦,何必留恋?
  • 零鸦

    零鸦

    人生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各有所不同,大概是因为各自的追求不同吧?人各有命上天注定,那么上天又有权利肆意的剥夺人的生命吗?
  • 他陪她坠落

    他陪她坠落

    同一个学校,同一间教室,文静女与学霸男的暗恋故事
  • 15岁冷酷男孩爱上14岁傻女生

    15岁冷酷男孩爱上14岁傻女生

    “我”,今年刚上初中,“她”也是,“我”刚进学校就引来大把女生的围观,而“她”却是不削一顾的看了一眼就走开了。本以为“我”和“她”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想到“我”竟然会爱上“她”。于是开始了冷酷男孩和傻女生是爱情故事
  • 诺亚地宫

    诺亚地宫

    一颗小行星在陨石撞击和地月引力撕扯的双重作用下分解了,一部分碎片撞向地球,其中之一就已经远超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那颗小行星……灾难波及全球,大量生物在灾难中丧生,99%的生物在之后逐渐灭绝数十名男男女女机缘巧合的躲进一处防空洞,躲过了灾难的第一波冲击,然而……他们中有各行各业、各色人等,甚至有杀人犯、变态狂……本书力在推演普通人在灭顶之灾降临之际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以及团结、互助、友爱……然后权利、欲望、明争暗斗、思想的碰撞、路线斗争、阴谋阳谋……不偏激,尽力深刻剖析这里是浓缩的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实兵推演场,是人性对撞的试验台……无玄幻、穿越,无怪力乱神等内容,力求真实、严谨
  • 思路决定出路(第四册)

    思路决定出路(第四册)

    留意一下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总会有碰壁的时候。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你是否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还是整天发牢骚,埋怨事情多了,思维乱了,没头绪做事?以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清晰的思路,有没有按照思路去做。“成功不是不可能,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出路》这本书让大家知道了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过程或方法,更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无论是对于公司内部员工培训还是个人的成长,本书都是最佳的范本与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