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是指 15— 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一、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应该说,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达地球表面某个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确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因而加深人类对地球地理特征的科学认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均可以称为地理发现。在 15世纪之前,只有南极洲这样的无人居住的大陆和某些岛屿、海域为人类所未知。而居住着未开化民族的陆地和岛屿,则只对“文明民族”而言是前所未知的。从各文明古国的产生到 15世纪的漫长时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完成了许多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 1409年,湮没了 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被广泛传播。但是古代学者没有可能直接验证地球的形状,也很少可能精确地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了飞跃。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二、航海活动与世界的发现
在 15、16世纪的西欧,除了拉丁世界的文艺复兴和日耳曼世界的宗教改革之外,在实践领域和社会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变革,如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崛起等。它们为欧洲人开辟了新的空间视域和活动范围。
在 14世纪以前,西欧贸易活动的范围也主要限于西亚和小亚细亚。 13— 14世纪,一些意大利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的游记令西欧基督徒们羡慕不已。然而,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失陷和奥斯曼帝国的迅猛扩张,在客观上阻断了西方商人通往东方的陆路交通,海路就成为西方通向东方的唯一途径。在 15世纪初,罗盘针已经传入西欧,船舶建造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观念上,古希腊地理学家厄拉托西尼(Eratosthenes)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观点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15世纪,西欧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由葡萄牙王子亨利( 1394— 1460年)拉开序幕的。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巴特洛缪。迪亚士终于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经过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海,到达了位于印度次大陆南端的马拉巴尔海岸,打通了从葡萄牙到印度的海上航线。 1500年,卡布拉尔发现了南美洲的巴西。 1511年,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穿越并占领了马六甲海峡,将印度洋置于葡萄牙人的控制之下。
由于葡萄牙已经控制了向南绕过好望角而进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航路,西班牙人只得向正西和西南方向进行航海活动。 1492年,哥伦布到达了中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后来,哥伦布又先后到达了加勒比海沿岸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一些地方,为西班牙帝国在南美洲建立殖民地奠定了基础。继哥伦布之后,西班牙的探险家们又发现了巴西以南的南美洲海岸,并且深入内地。另一位受雇于西班牙王室的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西( Amerigo Vespucci)在 1505— 1510年期间数次前往南美洲进行探险活动,他断定哥伦布发现的这块陆地是一个“新大陆”。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从而证明整个世界在海洋上是相通的。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活动为这两个国家的海外贸易和殖民侵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西欧不仅加强了与亚洲古老文明国家(印度和中国等)之间的商业联系,而且也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建立了最初的殖民地。在整个 16世纪,葡萄牙控制了由东南进入印度洋的航道,西班牙则控制了通往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航道。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荷兰和法国为了获取海外利益不得不向西北方向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道,这个目标虽然没能实现,但是却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在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统治者也极力从事海外扩张。哥伦布发现美洲,就是这种扩张的最重要收获。哥伦布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该计划曾向葡萄牙政府提出过,但却被否认了,因为葡萄牙人在亨利王子时代就经过精确计算认为到东方的最近的路程是沿着非洲航行到达印度)。哥伦布的西航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支持。 1492年,他携带着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船队从帕洛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后向西航行,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但是,哥伦布误以为巴哈马群岛是印度的辖地,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并误认为古巴是中国的一个省。 1493— 1496年、1498— 1500年和 1502— 1504年,哥伦布又进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后发现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特立尼达等岛屿,以及由洪都拉斯到巴拿马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亚湾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哥伦布至死也没意识到,他发现的这些地方并非中国和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到达美洲,才认识到这是一个新大陆。当人们认识到大西洋西岸的陆地并非亚洲,而是一个新大陆后,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越过巴拿马地峡,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这片海域称为“南海”(今太平洋)。为了到达亚洲,人们努力寻找沟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峡,或者像好望角那样的地角。基于这种愿望,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航海探险活动。麦哲伦曾经参加葡萄相信大地球形说。 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的桑卢卡尔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到达南美东岸以后,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进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后转向西航。船队在航行中从未遇到风暴,即把该海域称为太平洋。 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 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返回桑卢卡尔港,完成环球航行。
三、海外扩张与殖民主义
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据。荷兰、英国等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并探险世界其他地区。 16世纪,荷兰的巴伦支为探寻一条由北方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线,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先后发现熊岛、斯匹次卑尔根岛,并到达新地岛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岛; 17世纪初,英国的哈得逊曾屡次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中国的航路;斯霍特于 1616年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兰的塔斯曼于 1642— 1643年环航澳大利亚,发现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并进行了一些有关洋流、风系等的科学考察以及岛屿和陆地的实测工作。到了 18世纪,库克的海洋探险已属于科学考察的范畴。
在西欧,葡萄牙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 15世纪早期,航海家亨利王子创办地理研究机构,为取得黄金、象牙和奴隶,组织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险活动,先后发现了马德拉岛、佛得角群岛,并从直布罗陀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几内亚湾。 1473年,葡萄牙船只驶过赤道,后达到刚果河口; 1487年,迪亚士的探险队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 1497年,以达。迦马为首的船队沿迪亚士航线继续向前,经非洲东岸的莫桑比克、肯尼亚,于 1498年到达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从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葡萄牙通过新航路,垄断了欧洲对东亚、南亚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
很久以来,与中国、印度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手里。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君主,还有商人们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长期的入不敷出,致使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至此,那些出产这些珍贵资源的地区,便成了欧洲人猎取与互相争夺的目标。
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最古老的幸存的葡萄牙海图,结果显示为探索达。伽马到印度的航线(大西洋绕非洲到印度的航线)。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 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亚洲却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并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对于这个世界的发展而言,亚欧大陆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地区,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欧大陆及北非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
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他们对彼此的认识也仅仅是通过 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相互了解。这样漫长的距离和通行这段道路所需要的时间,也扭曲了东西方之间绝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资讯。
来中国的寻金热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天圆地方观念与地理中国中心是社会的标准常识。与之相对的欧洲,则是通过数世纪前成书的《圣经》与托勒密在公元 2世纪成书的《地理学指南》(人们将它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大规模被欧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则是在 1406年)了解亚洲。欧洲人通过《地理学指南》可以准确地了解他们憧憬的亚洲、北非。但对于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并不比千余年前的罗马人甚至希腊人多多少。他们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存在。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印度与中国的存在,但是真正到过那里的却很少。 13世纪末,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在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成为一个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遍地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的区域。这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然而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所途经的波斯湾对于欧洲人,特别是 15世纪之后的西欧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禁区。虽然已经有人深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们对地球大小的估计,却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从欧洲往西至多几周时间便可到达亚洲。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落后
中国在 15世纪时将它的海上力量培养为用于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将一只庞大、技术力量先进的船队赋予宣扬天朝国威的工具。这支准仪仗队到达了中东、东非(现在有人声称他们发现了澳洲、美洲、南极洲——并早于麦哲伦一行环绕了整个世界,但这些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使其成为主流思想)。但郑和的航行没有将明帝国发展成为领土广大、经济繁荣的国家:这支“仪仗队”并没有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随着明朝海禁的开始,亚洲失去了在技术上可行的远望:
发现新大陆和环游世界。
基督教传教热情——圣战
六分仪图解使欧洲走上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台,有证据显示维京的海盗们曾到过格陵兰,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盗据点。除了海盗活动,梵蒂冈的活动也成为促进远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探索活动多少有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并将异教徒转化为基督教徒的想法,并且伊比利亚半岛在历史上曾多次被伊斯兰国家军队进攻过,伊斯兰教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扩张主义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扩张要求,令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们坚信自己的活动是上帝的使命,从而为远航的心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长年战争,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等等这一切,导致欧洲人对于基督教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感觉。很久以来,积极传教便是基督教会特点之一。而且,为了使那些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们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刚刚战胜了摩尔人的西班牙传教士们,特别渴望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成宗教上的胜利,将基督教带出伊比利亚半岛,带出欧洲,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先进
远洋航行所需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对于航海家而言,他们能够在海上活动,除了宗教信仰以外,更多的是依靠来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术发展的方向辨识、指南针,从穆斯林的独杆三角帆船发展而来的大三角帆技术——这项技术将三角帆从横帆的替代物转化为推进船只的重要附加物,还有本国发达的造船业。这些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赖的依靠。而在这些科技流传至欧洲之前,没有人会打算到世界“边缘”去冒险,地圆说的出现则打消了航海家从地球摔向地狱的担忧。从 12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开始制造用于航海的大型船只。 1200年至 1500年间,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或是自己动手发明改造了诸如罗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使得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