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非的天然动物园里,有一种体态十分笨拙的大型动物,三三两两,或悠游灌木林下,或嬉戏浅水塘中。它们伸着脖颈,昂着头,两个奇特的犄角冲天而立,显出一副怡然自乐的神态。这就是有名的珍贵动物——非洲犀牛,它们是狮子的劲敌。
犀牛属大型厚皮哺乳动物,肩高一米半到两米,体重一吨半到三吨半。犀牛看似笨拙,但非常敏捷,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千米。犀牛据说是地球上生存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有5千万年的历史。犀牛原来品种繁多,分布的地域也较广。但经过漫长的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全世界目前幸存下来总共有18700头,其中野生的有17500头。这些犀牛分为五个亚种:亚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非洲的黑犀和白犀。亚洲的犀牛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的雨林地带,由于树木的砍伐和人类的捕猎,其活动区域越来越窄,数量也越来越少。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亚洲三种犀牛的总数现在大约是2760头。
非洲的犀牛名称上虽有黑白之分,实际上黑者不黑,白者也不白。两种犀牛,除白犀牛嘴巴周围皮色稍白之外,周身的皮肤基本上都呈灰色或深褐色。两种犀牛的基本区别在体态和特性的不同。白犀牛体大角长,嘴巴宽扁,性情温驯,以草为食。它又分为南北两种:南部的主要集中在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莫桑比克。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南部的白犀牛现在大约有11670头,北部的白犀牛集中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东北部,现仅存30头。乌干达西北部原来也有这种白犀牛,但由于长年战乱,滥加捕杀,现在已经绝迹。
非洲的黑犀牛体型稍小,上唇伸卷自如,以采摘带刺的灌木枝叶为食。它生性孤僻凶猛,在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残酷斗争中,生存下来的数目本来较大,20世纪的六十年代有65000头,分布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广大的东南非地区,主要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到八十年代中期,据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下属的非洲犀牛小组估计,黑犀牛最多已不过一两万头。肯尼亚在1970年大约尚有2万头,但到2001年底却只剩下460头。赞比亚原有黑犀牛12000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则基本绝迹了。现在,据国际犀牛基金会估计,非洲黑犀牛总量不到3100头。因此,许多野生动物学家惊呼:整个非洲的犀牛群体,特别是黑犀牛,现正面临灭绝的严重威胁。联合国环境计划署2002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如不采取有力措施,非洲的黑犀牛在二十年内可能灭绝。
非洲犀牛近二、三十年来急剧减少,不是自然死亡或自然界动物互相残杀造成的,而完全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一方面,人口的剧增以及树木的砍伐使野生动物活动与生存的空间急剧减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不顾生态平衡,对野生动物滥加捕杀。人们捕杀犀牛,过去是为得到坚厚的牛皮和传说有去疾补精之效的牛肉,现在则主要是为获取其犄角。犄角本是犀牛用以自卫的武器,最后竟成为导致物种毁灭的灾星。具体说来,目前犀牛面临的严重的生存威胁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盗猎: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年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只锐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者的威胁之下。
二栖息地的消失:由于人口的增长,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
三种群的分离: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