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5600000010

第10章 地球的自然灾害

1.为什么说臭氧层是地球“母亲”的保护伞?

我们知道,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蓝色的、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组成部分。大气中90%的臭氧,集中在距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分布厚度约为10~15千米。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臭氧在大气层中只占百万分之几,若在气温0℃时,将地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毫米,总质量不过3万亿千克左右。就是这样的一个臭氧层,却吸收了来自太阳99%的高强度紫外辐射,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像离不开水和氧气一样,也离不开大气的臭氧层,大气臭氧是地球上一切生灵的保护伞。

1984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极地上空的中心地带,有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臭氧洞”由此而得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臭氧空洞,当时观察此洞覆盖面积,只有美国的国土面积那么大。此后,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而完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层损耗,是臭氧空洞的真正成因,那么,臭氧层是如何耗损的呢?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有: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纳米的烷烃(又称:Halons哈龙)等化学物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停留很长时间。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在太阳的紫外辐射下,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首先,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人们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照射的实验,其中2/3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氟利昂,是杜邦公司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一个引为骄傲的产品,被广泛用于制冷剂、溶剂、塑料发泡剂、气溶胶喷雾剂及电子清洗剂等,哈龙在消防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科学家的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臭氧层严重损耗的时候,“补天”行动非常迅速。我国早于1989年,就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先后积极派团参与了历次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并于1991年加入了修正后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还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并完成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已于1999年7月1日,冻结了氟利昂的生产,并将于2010年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英国首相布莱尔还倡导世界各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和自然过程,向大气释放200万亿千克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比200年前增长约20%,而最近25年中增长8%。这种增长势头,仍在继续。众所周知,二氧化碳能使太阳光顺利到达地面,却不让地球表面受辐射时产生的热散发出去,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气温不断增加的“大温室”。

温室效应,就是指室内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温室效应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②海平面上升;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

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3.海洋中出现神奇的红潮与黑潮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赤潮发生时,海水变得黏黏的,还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1803年法国人马克·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的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红潮又称为赤潮,它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生物,多为浮游植物(藻类),在我国海域约分布有130种。赤潮灾害,可通过产生毒素、对动物鳃组织的物理性刺激或降低水体中溶解氧,引起海洋动物的大量死亡,同时藻类毒素通过在鱼类和贝类体内富集,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营养盐,是赤潮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光、温度、盐度、微量元素(铁等)、维生素(B1等)、海流等,是赤潮藻能否旺发的辅助条件,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和赤潮藻自身的死亡,则抑制赤潮藻的旺发。由此可见,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在其他若干辅助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赤潮藻的旺发,即发生赤潮。

红潮,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还会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造成破坏。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赤潮生物的异常发育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其实,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赤潮的发生,也与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有关。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

黑潮,是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的一支强西边界海流,因水色深蓝似黑色而得名。相对于所流经的海域来说,它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黑潮起源于菲律宾东南,是北赤道流的一个向北分支的延伸。黑潮主流沿巴士海峡东侧北上,经台湾省东岸苏澳至与那国岛之间进入东海,然后沿东海陆架边缘与陆坡毗连区域流向东北,至奄美大岛以西约北纬29°、东经128°附近折向东,经吐噶喇和大隅海峡,离开东海返回太平洋,并沿日本南岸东流。

黑潮的流幅和厚度,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海区里有不同的变化。通常它的宽度为150千米,在日本列岛南面海域,黑潮的最大宽度可达200~1000千米,它的厚度达1000米以上。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强劲得多。它流速为每小时3~10千米,由此可以计算出,黑潮在我国东海的流量为每秒钟约3000万立方米。这个流量,相当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量的1000倍,可见黑潮之流量极为可观。

4.什么是“圣婴”——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迅速升高,主要降水区由印度尼西亚地区,东移至日界线附近,直接导致该海域和南美太平洋沿岸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异常多雨。厄尔尼诺还会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多。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事件,又使热带西太平洋降雨减少,造成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会导致加拿大西部、美国北部出现暖冬,使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再次,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1997年至1998年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造成严重灾害。当时,墨西哥部分地区,因干旱时间过长,地里甚至会喷发出火焰和烟雾。

厄尔尼诺形成原因,则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科学家认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5.什么是“圣女”——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 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在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2003年,持续到2007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我国海洋学家认为,我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历史上拉尼娜年: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至2008年我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年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春季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增多;全国出现干旱的范围较大,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南方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

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才告结束,全球气候尚未恢复正常,拉尼娜现象又出来为患,令不少地方分别出现严寒、冬暖、风雪、干旱和暴雨等灾害。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则是异常的潮湿天气,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相反。

2008年,我国再次受到拉尼娜的影响,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台风活动的影响: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流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6.为什么说海洋污染更可怕?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它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海洋污染,已经成为致命的蓝色国土。

海洋污染,是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海洋污染,可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会造成毒害。石油污染,会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

为什么要回收废纸,保护森林?

众所周知,废纸,并不直接用于保护森林,但废纸的回收利用,可节约用于造纸的木材,因而间接地减少了对森林的采伐量,从而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节约木材4立方米,相当于保存17棵大树。一个大城市一年丢弃的废纸,可有万吨,相当于每年砍伐数十万棵大树。把废纸回收起来,用作再生纸生产,除了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义外,还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建造一个以废纸为原料的纸厂,可以省去以原木为原料造纸时的原木加工处理工序,因而节约投资50%;另外用废纸造纸,水、电、煤、烧碱的消耗,也大大减少。所以,世界各国,对废纸的回收利用,相当重视。如日本东京的废纸回收率为78%,全国有一半废纸回收。英国谢菲尔德市全市丢弃的2700万千克废纸,全部用于再造纸浆。德国的废纸,有83%回收。美国是废纸利用和废纸出口的大国。

废纸原是废弃物,回收利用之后,可省却作为垃圾的处理费用,减少对森林的开伐量,再生纸张又有商品价值,真可谓一举三得。生产纸张,大部分以木材为原料,而木材的来源——森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之肺”,同时造纸还要污染环境,所以节约纸张,就等于保护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在我们每天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留心一下准备扔掉的废纸,也许反面还能用。即使是没有空白的废纸,也不要随便扔进垃圾桶。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千克好纸,减少35%的水污染,节省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

7.为什么要实行“限塑令”?

据报道,美国旧金山市,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袋。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利夫拉皮兹所有购物场所,不得提供塑料购物袋,违者将被处以最高989美元的罚款。爱尔兰对塑料购物袋征税。税金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使塑料袋使用量骤降了90%。韩国顾客需要花100韩元,购买纸袋或塑料袋。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拿袋子以旧换新。孟加拉国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徒刑,发放塑料袋者则被处以6个月的监禁。

2007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那么,为什么要实行“限塑令”呢?

古人曾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绝唱,今天却有人把这千古绝句演绎成了“千树万树异花开”,以此来形容现如今的另一种奇异景观。所谓异花,并不是说这种花有什么特异之处,有什么高贵之处,其实它什么花都不是,尽管它也挂满枝头,而且不分春夏秋冬。这种远看似花的东西,原来是令人讨厌的塑料袋: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这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被清风送上枝头,高高在上且随风起舞,不时发出一阵阵“哗啦、哗啦”的响声。我们知道,这些塑料袋,是一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质,由于它刚出现时以白色为主要颜色,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白色垃圾”,又称它为“白色污染”。无论它后来以什么样的颜色出现,也无法改变“白色垃圾”的本来面目。在现实生活中,“白色垃圾”无处不在;数量之多,骇人听闻;危害之大,前所未有;消除污染,困难重重。说它无处不在,一点儿都不夸张。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白色垃圾,由于它还具有随风随水飘动的随意性,即便是人迹罕至或者是人们无法到达的地方,也有白色垃圾。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平原;无论是在密林深处,还是在海洋之中,到处都有它那可憎的身影。那一团团、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塑料盒挂满了树枝,布满了水面,密集地散落在铁路和公路的两侧以及田野上,由于耕作和风沙的作用,它们不但裸露在外,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白色垃圾被埋在了地下,它们将长期静静地躺在土壤中。

说它数量之多,的确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因为有足够的数据来说明。我们以一个拥有100万个家庭的城市为例,假设每个家庭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可能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仅生活中废弃的塑料袋就有300万个,如果再把工作中、生产中废弃的塑料袋和餐馆中废弃的塑料袋、塑料盒加在一起,这个数字还要大得多。那么全国一天要废弃多少这类东西?一个月、一年呢?据资料统计,仅意大利这样一个小国,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有50亿个,那么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的数量,更是可想而知了。

“白色垃圾”,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其污染能量之大,也是其他生活、生产垃圾难以比拟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有自己的独特性。各种细菌对塑料都不具有腐蚀性,而且它还能适应各种气候条件,无论是烈日下的曝晒,还是严寒下的冷冻,塑料袋都能“泰然处之”,无动于衷。塑料袋是一种极难分解的物质,一般塑料制品在正常情况下,300~400年都不会腐烂,这种长期安然存在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危害性也是长期的。就拿我们现在最为普遍使用的塑料袋来说,它的主要成分大多为聚乙烯、聚氯乙烯,在制造过程中,又添加了其他增塑剂,化学成分也比较复杂。在它长期存在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有害物质,产生新的污染。

解决“白色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这么多的塑料袋、塑料盒被废弃,靠人工去捡是不现实的,即便回收回来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有人提出,干脆把它们全部烧掉,岂不干净利索,一劳永逸!其实不然,简单地焚烧,不但不会消除污染,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制品在高温下,会产生一种名叫“二恶英”和“三四苯并芘”的物质,这种物质被科学家称之为“头号生态灭绝剂”,它是一种致命的“杀手”,具有非常强烈的致癌作用,同时它还是导致新生儿出现畸形的主要物质。因此,不要说大量焚烧塑料袋,小量焚烧也是不允许的。

“白色垃圾”不但污染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其他动物也是非常有害的。有人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夏日海滩上,人们正在享受着日光浴的欢乐,突然发现一只大海龟拖着它那笨拙的身躯,慢慢地从海中游了出来,它爬上沙滩不久,就死了。围观的人发现,海龟的肚子非常大,于是有人断定,它是被撑死的。果不其然,当有关人士把这只大海龟解剖之后发现,它的肚子里的东西的确是太多了,多到已经无法消化也无法排泄的程度,不过这些东西并不是食物,而是一团一团的塑料袋。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塑料袋当做食物的,还不仅仅是海龟,还有鲸,人们从鲸的肚子里,也发现了许多的塑料制品。这个故事,不但说明塑料袋之类的白色垃圾无处不在,也说明了它对诸如海洋生物等其他生物,同样也是一种危害。

谁也无法否认,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塑料制品的花样翻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化学工业,今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工业行业,化学制品也仍将会不断地推陈出新,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人们对化学制品的依赖性还会加强。但是,当人们已充分体会到,像塑料袋这种化工产品,能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便利时,却很少知道它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为了方便,甚至为了宣传单位的自身形象,不但是商场、饭店,就连许多不直接连通消费者的单位,也都在大量地免费向人们提供形形色色的塑料袋。至于它们在使用后的去处,就很少有人去关心了,尤其是它们所产生的危害,更是很少有人问津。我们不妨这样设想,随着人们使用和废弃的塑料袋的不断增加,加上现代农业耕种又都普遍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未来的土地会变成什么样子?据统计,在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农村,仅农田中使用的薄膜,连续5年每亩土地上残存的塑料薄膜,就累计达27千克。我们知道,塑料薄膜(塑料袋也是一种薄膜制品)具有不易腐烂的特性,那么,这越积越多的塑料薄膜该向何处去?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最终土地不就变成了塑料地板了吗?到那时,难道我们还能研究出一种在塑料上种庄稼的“新技术”吗?虽然这不会变成现实,但我们必须想到,这种积累是完全能够改变土地的性质的,过多的塑料薄膜,混杂在土壤里,会污染土地,使土地板结,降低土地的使用价值。

白色垃圾是一种特殊的垃圾,具有特殊的污染能量,它的出现时间并不长,真正成为巨大的污染源,也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我国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但是,它来势凶猛,扑天盖地,在人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到它的危害性的时候,它已经成了“大气候”。我们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扼制住白色垃圾强劲的势头呢?人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我们对白色垃圾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现在痛下决心清除白色污染还是完全可能的。

清除白色污染首要的出路,就是立即减少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使用数量,最终实现完全停止使用这种制品的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产品,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替代品已先后问世。目前有的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了对生态环境不构成污染的“无公害生物塑料”,也有的国家研制出了“自毁塑料”,这些塑料都属于可降解塑料,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在我国,这种研究与开发的行业,也正方兴未艾。比如,已经上市的用稻壳制造的一次性快餐盒、快餐盘,这种餐具使用废弃后,不但彻底杜绝了白色垃圾的污染,而且在短时间内,还会分解为肥料。更为有意思的是,有的国家利用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为主要原料,添加盐、糖等制成食品包装袋或一次性餐具,使用这种新型的物品,不但干净卫生,而且还可以当做食物直接食用。这些新的科研成果,新的工业产品,都表明一个信息,彻底防治白色垃圾污染环境的时代,已为期不远了。但是,在现阶段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替代品,尚无法很快普及,那么就只能采取限制使用、尽量回收的办法了。在北京市,环保部门强制性规定了每个大商场每天发放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超额使用处以罚款。同时又明确规定,造成污染最为严重的超薄型塑料袋禁止使用。在强制措施执行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在199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天,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向北京市各大商场赠送了大批可降解塑料包装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北京市的城郊区,还曾经有许多环境监测小组在活动,这些小组的成员,并不是专业的环保工作者,而是由一批中学生组成的义务劳动、义务服务的队伍,北京电视台多次报道并跟踪采访。他们的行动所显示的意义在于,使青少年朋友从小就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这也正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希望所在。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实行了垃圾分装,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措施,通过这种办法,把集中回收来的塑料袋、快餐盒,通过无害化处理后掩埋掉,总比让它漫天飞舞要好得多。而且还有一种新工艺在我国也已逐步利用,那就是把塑料再还原成汽油、柴油。因为塑料本身,就来源于石油化工,在它被人们利用之后,再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成为新的动力,更是一种废物利用的好途径。

只要树立起全民的环保意识,借助日益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依然十分流行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快餐盒等白色污染物,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换来大地的一片洁净。

同类推荐
  • 塑身72变

    塑身72变

    "身材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工具”,不仅工作职场如此,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给人的第一印象,身材首当其冲,若不是天生丽质的美人胚子,可能就要好好的塑身。但时下流行的塑身风潮,也并非每个人经济上都可以负担得起!塑身运动的时代来临了!现今社会人人塑身、减肥不稀奇,在日本,塑身运动俨然成为一种全民运动!所谓“塑身”,指的是以运动、按摩等方式让身材达到完美比例,更富有视觉上的线条美。让你也能拥有青春靓丽的梦幻模样!不但让你的身材美得均匀且符合自己的定位,且荚得更有自信!《塑身72变》是第一本全方位塑身的美丽书,是真正为你量身定做的塑身教程!"
  • 交通纵横(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交通纵横(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
  • 旅游手册(现代生活百科)

    旅游手册(现代生活百科)

    人们外出旅游观光或走亲访友,最担心的是“钱”丢失或被盗。那么旅行途中应怎样藏钱呢?要找准“藏”钱的地点。钱的存放要化整为零,大票面的放在贴身的内衣内裤外面的几个口袋里,并至少应分在两处。元和角票是旅行中最频繁使用的,对这笔钱宜分散放在上衣和裤子外面的几个口袋里,每处总数三五元而已。钱包和背包里原则上不应放钱。在公共车辆上,更切忌背在背上,而夹克、西装也应拉上拉锁或扣上扣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怕失窃而一直“攥紧”或“抱住”钱袋,那狡猾的小偷就会紧紧地盯上你乘机下手,因此,对藏钱处既要时时小心,又不能太显眼。
  • 揭开神秘大洋的面纱(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揭开神秘大洋的面纱(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揭开神秘大洋的面纱(畅销版)》将带领读者走进浩瀚的海洋,探索神秘莫测的海洋动物世界,认识干奇百怪的生命,了解各种有趣而又鲜为人知的海洋动物生活习性。同时,揭开生物资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人们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 日常小事皆学问

    日常小事皆学问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担当着科技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小学抓起,为培养未来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是势在必行。
热门推荐
  • 莫思莫忘

    莫思莫忘

    本文讲述的是九零后莫斯,篌空,米子涵,唐思琪,陆思齐,肖文,梁俕,李洋,米殷,邹邹,顾晓东他们从高中时代的友情与爱情。面对爱情,七年前,他们幼稚却又真诚,七年后,他们大胆却又谨慎。爱与不爱,或者长情或者激情,若只是一瞬,何其悲哀。有的用事业来换取真心,有的用时间来保留爱情,有的用生命来保护真爱,他们又会辛福吗?
  • 灵王转世

    灵王转世

    本作品是一个关于魔法少男少女的奇幻故事,充满着对未来的遐想与憧憬。
  • 炫幻大师

    炫幻大师

    本文为纯正精良的玄幻小说,全文路线明了,绝不会中途省事偷懒,本小说绝对适合大家,请玄幻爱好者千万不要错过!!!
  • 荒莽岁月

    荒莽岁月

    莽莽远古,天地初开。宇宙初生,混沌魔神出没,各种神兽争霸,有金翅大鹏于天空飞过,九抓真龙出海觅食,有巨兽张开血盆大口吞下了一条腾蛇。有天狼一吼就震碎了一个太古星辰:而此时的人族贫困弱小,被各族养为血食任意宰杀,为了生存人族必须要在夹缝中生存强大。
  • 守护甜心之捡只黑猫回家宠

    守护甜心之捡只黑猫回家宠

    黑猫买一送一活动!捡了一只卖萌撒泼打滚无与伦比小黑猫,竟然还送一个冷酷冰寒帅气黑猫少年……“黑猫少年,你赖在我家干嘛!”某女气嘟嘟的说,黑猫少年怎么能这么耍无赖!“你家就是我家”某男耍无赖的说道。“黑猫少年,随便吃别人吃过的冰淇淋是不好的!”某女撇撇嘴地说道,黑猫少年怎么能这么随便!“你的就是我的”某男继续耍无赖!奈亚忍无可忍,这次Hellokitty要发老虎威了,“黑猫滚出去!”某男耍无赖的在奈亚脸上亲一口“这辈子,你赶不走我了。”
  • 法术大帝

    法术大帝

    法之巅峰,移山倒海,捉星拿月,毁天灭地!五行极境,囚天,囚地,囚一切!书呆子龙风,携一脑地球知识,通晓五系法术全奥义,在无数险境,万千秘境的万象世界,杀神、杀魔、杀天地,登临主宰之巅。天地终有陨落,我欲永恒不朽!
  • 渭水流向何处

    渭水流向何处

    一样的帝国,一样的历史,.,.只是物是人非。他有太多的抱负还没有对她说,她却帮着另一个人玷污了帝国的荣耀;他本可以做一位旷世游侠,遇见了她,他本能般的燃烧起了向帝国复仇的欲望,,想与她,看最后落日的辉煌,,不料她却始终如一....
  •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狂凤御龙

    狂凤御龙

    她,魔幻大陆世家千金,但是却是一个空有美貌,却没有丝毫幻之力的废物,并且是一个极度花痴的女人。她对于家族的仅存的价值,大概就是她的容貌。父亲不仁,母亲不屑,兄弟姐妹人人都可以骑在她的头上——可是,当这样的一个废物变成狂妄的她时,一切都变了……她是修真世家宝贝千金,天赋万年难得一见,容貌更是冠绝修真界,狂妄不羁,引得一大堆的狂蜂浪蝶。可,这其中怎么也包括她那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俊美无双、无与伦比的几个哥哥?于是,她、她逃。大概是老天惩罚,于是,她就在渡劫飞升之时被雷给劈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TFBOYS之宠爱我

    TFBOYS之宠爱我

    你们看作品就知道啦可能更新有点慢喜欢的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