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彪3岁的时候,爸爸就扔下他同妈妈梅玲,走了。梅玲没有哀伤,而是肩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梅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要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梅玲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倒数第3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问题,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看看。”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0名。”
说这话时,梅玲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彩,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徐彪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梅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肯定是好消息。
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清华或北大。徐彪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
妈妈拂着孩子的头,问:“儿子,这么好的消息,怎么还哭?”
儿子望着母亲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其实我并不聪明,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您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您是我的榜样做孩子的榜样,是父母培养成功孩子的捷径。
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孩子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兴趣如何,以及成年人在谈些什么、想些什么、干些什么。
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男人厌倦了对自己年迈父亲的赡养,打算将他抛在野外。这天,他带着儿子,背着老人来到一个山岗上,当他把老人抛下山谷,欲将背篓也一同扔下的时候,儿子发话了:“爸爸,这个别扔了,留下来我今后背你。”
无独有偶,日本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一个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去醉酒,妻子屡劝不改。有一个大雪天,他仍不忘朝酒家走去。当他偶然回转身,发现自己心爱的儿子正踏着他的脚印走来的时候,他陡然醒悟了:难道我就是儿子的未来?于是,从此与酒绝缘。
上面两个故事都说明一个主题:我们的父母就是孩子们最直接最生动的老师和榜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却往往忽略了、轻视了。
从孩子们的信中,我们感受得到他们无时无刻不像影子一样在跟随父母、观察父母,潜移默化他(她)在这个世上的第一个榜样。我们来听听孩子都怎么说:
“爸爸从来没有同我谈过心。只要不顺他的意或者同他顶嘴,就会遭来他的臭骂,要不就是一个耳光。那次,他在打麻将,还脱下鞋子向我扔来,打在我头上!”(摘自孩子的信)难道这样的父亲能培养出知书达理的孩子?
“他三五天总要去酗一次酒,回来就把酒气熏满屋,真叫人恶心!有好几次到家就吐了,然后像死猪一样倒在地上。
要不然,就唱歌,唱青藏高原,闹得邻居不得安宁。”(摘自孩子的信)难道这样的父亲能为孩子缔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妈妈,我很反感你去找老师说情,还提那么多礼品去。
这次,虽然我的数学考试算是过关了,但我的心里总像是吞了苍蝇一样,在同学面前没有一点底气……”(摘自孩子的信)难道这样的母亲能教养出一个正直上进的孩子?
钟赢福的父母是一对嗜赌成性的夫妻,他们的家就是一个赌场。孩子耳濡目染的不是学习、不是上进更不是艺术,是“幺鸡”、“二筒”、“碰”、“福了”的闹嚷声。一个可爱无助的孩子,我们能期望他用自己的幼稚的天良去改变父母吗?
不可能。时间只有眼睁睁看着他由一个小学生变成小赌徒,最终迎接他的是监狱的门槛(详见《赌徒爹妈》)。
同样是一位母亲,她叫昆塔尼拉,墨西哥人,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因成绩差,被学校编入“弱智”行列。当她批评孩子时,孩子反讥道:“这是遗传!”这句话深深刺伤了昆塔尼拉的心,她想,要改变孩子首先需改变自己。于是她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详见《为了美好的遗传》)……孩子们的心灵是稚嫩的、观察是敏感的、情感是纯真的、期望是美好的。让我们先来读读本选题中孩子们的几封信吧!去聆听一下他们心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