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世界上最博大的爱。就像大地和大自然一样,母爱讲究默默地的付出,却不求回报。母爱像春雨,传递给了大地;母爱像溪水,传递给了河流;母爱像友情,传递给了知己。可以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那么如何让这股力量迸发出美丽的光芒呢?心理学认为,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
人才价值观念,具体指母亲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对教育和培养子女成材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成材人才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知书识理、学问高深是人才;有的认为有权有势是人才;有的认为赚得大钱的是人才。因为人才观的不同,追求的目标就不一样,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也不一样,最后的教育效果也不一样。
已做母亲的女性应该明白,人的价值在于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都有用的人。人类的母亲爱孩子,不能像动物那样仅仅为孩子从生存和安全的角度去保护孩子,而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爱是为了把家中的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时代所需要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时代需要的人呢?最基本的素质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行为、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的探索和学习的精神、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社会适应性。
孩子的基本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耳濡目染父母长期的言行举止、行为榜样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母亲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导向作用。
所以,母亲的情感不能盲目地付出,而应该围绕目标,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在自身的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上选择有利于孩子发展进步的方式和内容,而不是我行我素,无所顾及。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究竟属于谁?心理学认为,作为母亲的女性不仅应当把孩子看成家庭中的成员、自己的骨肉,同时也应该把孩子看成是社会的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母亲有责任和义务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由于受长期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母亲总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儿女可以任意处置,打骂娇惯全凭自己的意愿,很难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要么把孩子当成宝贝过分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任其为所欲为;要么对孩子寄予过高的希望,巴不得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所有的理想和追求,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水平和能力,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
有的母亲在理论上也知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但在实际行动上又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完全服从自己,而自己对孩子却不尊重、不沟通,更谈不上相互学习。
要知道,在新时代,母亲和子女不仅有血缘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社会联系,亲子关系是一种互爱的关系、平等的关系。
母亲和儿女之间要培养共同语言,相互沟通,要注重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主动地了解孩子,如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的优势和孩子的不足,还要能善意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批评。
父母培养子女是社会义务,同时也能享受子女的成功和成才带来的欢乐,但如果母亲逆社会之需要,一味按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那么孩子今后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缺乏自信和独立,常常受挫碰壁,家庭的温馨和快乐也会由此受到影响。
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家长对儿童身心和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知识了解很少,他们非常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于是强迫教育、超前教育,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常常跨越孩子的认识能力水平施加教育,“拔苗助长”最后害了孩子也苦了家庭。
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母爱驱动下,母亲对孩子的更为关注,但如果母亲没有把握子女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有关知识,那么可能的结果是“爱之越深,损之越烈”,就如有些孩子的妈妈一样,牺牲自己的一切换来的却是永远的噩梦。
心理学认为,作为母亲应当把子女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尊的人,孩子有着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意愿强加给孩子,应当按照儿童发展、教育的规律进行家庭教育。大人应当爱孩子,鼓励和支持他们,保护和引导他们,但决不能代替他们,实际上也代替不了。
那么,该怎样才能掌握子女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有关知识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向有经验的母亲学习,向有关专家请教,向有关的书籍学习。
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很多,社区、学校也经常会组织专门的学习,作为母亲要主动参与这些学习,从中获得孩子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成长的规律的知识,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以适应孩子发展的节奏。
善于提高自身的素质
母爱是情感的投入,是自觉的行为。但情感和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个体的思想又取决于个体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多方面,所以作为母亲的要真正施与母爱,就要对自己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有很强的摹仿能力,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摹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尤其母亲对孩子早期的影响更大。所以,女性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自己应当首先端正和净化自身的精神境界。
要想让孩子讲文明礼貌,母亲就不可口出污言垢语和举止粗俗;要让孩子爱学习好读书,母亲就不能不看书读报,更不能在麻将和扑克桌上通宵达旦;要想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母亲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自尊、自重、自爱,并也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为人父母的本领和素质,要有远见、识时务、严以律己、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处处成为孩子的榜样。
除了榜样的作用,提高母亲的自身素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高素质的母亲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能随时观察孩子身心发展和变化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关心、辅导,帮助孩子度过一个个难关,顺利成长。
母爱很普通,每个人都感受过母爱;母爱很崇高,它是母亲心血和生命的精华;母爱很复杂,汇集着天性、本能、意识、希望、行动;母爱很见效,成也母爱败也母爱。为了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作为新时期的现代女性要树立科学的母爱观念,学习科学的母爱知识,对孩子实施科学母爱,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5.忽略家庭,事业成功也枉然
如果说母爱如水,温暖滋润,那么可以说,父爱如山,博大深沉。
父爱指父亲给予孩子的爱,父爱是严肃、刚强、慈善精深的。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心理学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一些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家中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
因此,父亲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使孩子学会父亲的坚强、坚韧和自信,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认识父爱和母爱的差别
在家庭中,父爱和母爱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从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交往来看两者的不同。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较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
在交往的方式上,母亲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
在交往的态度上,当孩子摔倒了,母亲常用“没摔坏吧,都怪石头”、“以后千万别乱跑,听话就是乖宝贝”来安慰和规范孩子;而父亲常会大声地说“勇敢些,爬起来”、“为什么不看路,下次要注意”。
可见,父亲和母亲同孩子的交往是很不一样的,带给孩子的教育影响也很不一样。培养父子感情,让父爱发挥教育作用,重要的是要让父亲将本身所具有的男性特点融入到亲子交往中。比如让父亲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这样父亲所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智能、性格的发展。
学会培养父爱的方法
爱孩子的父亲们,不仅要为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创造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参与到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工作中去,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只停留在要求和训斥的言传之中,还要亲自上阵,对孩子进行身教,让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会刚强、学会坚韧、学会社会责任。
(1)要表扬孩子
来自父亲的肯定,最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未知世界,敢于承受失败和挫折。
(2)多呆在一起
尽管自己很忙,每周也安排出2次至3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玩耍,让孩子与父亲有亲近的机会,沟通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3)多帮助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与孩子一起面对,并且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能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技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4)让孩子了解
花一些时间与孩子进行谈话,让孩子了解你的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花时间带孩子到你的办公室了解你一天都在做什么工作,花时间带孩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孩子了解你的社会交往。
孩子通过近身观察,能够从你身上学到人生理想、社会责任、个人追求、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5)给孩子礼物
在孩子取得成功的日子或者特别的日子,来自父亲的祝福最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需要注意,买礼物需要有节制,不要太过频繁,太过于贵重,只要表达父亲对孩子的祝福和肯定即可。
一门心思工作,幸福天平必倾斜
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范畴内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规定一对城市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及将优生和优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来,全国已形成了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出生人口的大量减少,缓解了衣、食、住、行、就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提高了人口素质,但也衍生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问题。
所谓独生子女问题,是指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人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私自利、不会做家务、对父母不孝顺、好吃懒做、任性、贪图安逸等毛病,他们中甚至于还出现了“零家务”,就是不做家务的孩子。有专家称,如此下去中国将危矣。
所以,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学课题,也是全社会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认识独生子女问题的产生原因
(1)父辈的溺爱娇宠
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未养成尊重习惯
家长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没有与人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他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易于形成依赖性
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使他们逐渐形成依赖性,造成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更缺少劳动自觉性。
(5)缺乏自由时间
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只要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应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策略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但应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为此,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爱。
(1)摆正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他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做到这一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是关键的。
(2)加强独生子女之间往来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
大多数孩子是非常喜爱集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因此,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独生子女身上大多存在着娇气,克服这种娇气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
因此,在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有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孩子去锻炼。
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一旦孩子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他就会敢于承担责任,表现自己,形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良性循环。完善自由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是将来迎接挑战的根本。
(4)对孩子的教育有一致性
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使他们感到合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致性。从小到大要让幼儿形成一种习惯,要有原则,这样,家长的威信才会高,教育的效果才会好。
总之,我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也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为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并克服其消极作用,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独生子女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