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二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一种折中的“海陆双祖先复合理论”又诞生了。然而,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及分子学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便被搁置一边。正当争论困扰着人类学家时,从中国传来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再次支持了“海猿理论”。
目前在学术界“经典的”现代人类起源理论就是人类进化论。根据这个理论及当代考古成果,我们在人类进化时间表的古猿阶段、南猿阶段、猿人阶段,这前三个阶段中发现有两个年代中断期,就是在“古猿”和“南猿”之间有400万年的中断期。还有在“南猿”与“猿人”之间也有20万年的中断期。迄今还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关于人类起源的中间过渡物种化石。在这两个中断期里人类到底在哪里?
其实,在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时,他本人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为他发现化石资料还显示不出进化的脉络,因此便用“地质记录的不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在经过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地质考古学家们的足迹早已踏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们获得了无数古猿化石,而唯独这三个断档期的化石仍然一无所获,这显然不能再用“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巧合”这样的理由来搪塞了。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令世人惊奇的“海猿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哈代认为化石断档期中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在陆地上生活,而是生活在海洋之中。这意味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几百万年的水生历史。地质史表明,800万~400万年前,在非洲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所以迫使部分古猿到海洋中生存,并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地壳再次变动,海水退却,本已适应了海洋生活的海猿于是不得不重返大陆,这就是人类的祖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哈代收罗了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所反映的特征在陆地的灵长目动物身上明显缺乏,而在海豚、海象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十分明显。哈代的证据包括:
1.除了人类之外,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有浓密的皮毛,唯独人类与水兽一样,皮肤十分光滑,缺乏体毛。
2.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没有体下脂肪,而人类却有很完善的体下脂肪,这一点与水生海兽相似。这个特点明显是为适应水中生活而形成的。
3.人类具有泪腺分泌泪液及排出盐分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在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中找不到共同点,唯有水生哺乳动物独有。
4.人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所谓“潜水反应”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呼吸暂停、心跳变慢、全身脉血管血流量减少。此时,富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骼及其他器官,而是全部集中至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机体——大脑和心脏,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数分钟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5.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有极精细的盐分摄入和调节机能,一旦盐分缺乏,就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存活动。而人类却和水生海兽一样,对体内盐分的摄入没有调节机能,这说明人进化基因的该项功能是在海水中定型的。因为在海水中,不需要调节盐分的摄入量。
6.人类女性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而人的初始阶段——婴儿,则喜欢水,并伴有游泳的本能,这说明人类与水的关系非同一般。
7.人体含有70%左右的水分,大大超过所有陆生灵长目动物体内的水分含量。
8.人类所具有的正面性行为,仰卧睡觉及出汗等生理现象,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身上没有,而与水生动物类似。
哈代的“海猿理论”问世后,得到了很多人类学家的支持,但也出现了反诘的声音,反诘的理由主要包括:
1.海猿在海洋中生活了400万年,并获得了一些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特征,但重返陆地后,为了适应陆地的生活条件,也应该丢掉这些不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如不能对体内盐分进行精确地控制等,为什么在重返陆地后的几百万年中这些特征没有丢失。这显然是违反进化规律的。
2.对于造成的400万年的化石断档,“海猿理论”仍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因为现在人们在大量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找到过海猿的化石。显然这一理论又陷入了另一个方式的化石断档现象。
3.根据分子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则得出,人与猿开始分化的时间距今500万~400万年,这一点并不支持“海猿理论”。
鉴于二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一种折中的“海陆双祖先复合理论”又诞生了。然而,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及分子学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便被搁置一边。正当争论困扰着人类学家时,从中国传来的研究结果似乎又再次支持了“海猿理论”。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周民博士提出的理论认为:从鱼类到人类事实上是脊椎动物的进化史,而人类及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应隶属于硬壳鱼类,在鱼类向人类进化的漫长历史中,每一个体的发育史都会重演整个进化历史。例如,婴儿在胚胎发育阶段会有腮裂现象,显示出鱼类的特征。周民博士对这一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由于受到了干旱的威胁,这些鱼类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爬上陆地,开始可能还会得到水源,但由于水源的不断枯竭,迫使它们发展成为两栖动物:一边适应全新的陆地环境,一边沿袭着在水中产卵的老习惯。之后,羊膜被进化出来,硬壳鱼在繁殖上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羊膜为胚胎提供了水的环境,蛋壳又保护着受精卵,这标志着陆地爬行动物的形成。以羊膜长到母体内为标志,爬行动物发展为哺乳动物。胚胎在母体中更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同时恒温在哺乳动物上形成,进一步确立了在自然中的竞争优势。大约在1400万~80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直系物种同时向三个方向进化,逐渐进化成大猩猩、黑猩猩和人。而人与大猩猩的生物基因最接近。周民的理论备受学界的关注。
大英博物馆古脊椎动物学权威学家阿尔伯格博士对此评论说:周民所展示的原始硬骨鱼具有意想不到的特征组合,它将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脊椎动物的进化史。
第三章 谜一样的神秘现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