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都是好胜的,如果我们硬要争出个子丑寅卯、胜负成败的话,事情非弄得难以收拾不可。人都是喜欢对方谦和的,如果你能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别人,就能把事情处理好。
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当你用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别忘了另外四个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在你进行辩论时,你或许是对的;但对于事实来说,你将得不到任何东西,你只是口头占上风而已,并没有改变别人的观点,谬误永远是谬误,真理还是真理。因此,与人争辩,实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我国古代的著名大臣触龙是一个为人处世的高手,他的做人做事原则就是:不争论。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表示,一定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才能发兵。长安君是赵太后宠爱的小儿子,太后坚决不同意。于是触龙准备去说服赵太后,以求齐国发兵救赵。
在整个说服谈话过程中,触龙态度谦和,善解人意,避免与太后正面冲突。他站在太后的角度替太后着想,帮助太后自己发现了其中的利害冲突,最终使看似不可理喻的太后同意了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从而挽救了赵国。
触龙劝说赵太后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条就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避免了与太后的正面冲突。
诗人波普说:“你在教人的时候,要好像若无其事一样。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像被人遗忘一样。”在争论中没有赢家。因为如果你失败,你就失败了;如果你赢得了争论,却失去了朋友,达不到目的,所以你还是失败了。
有一个保险业务员,曾经多次向一位大客户推销保险,但任凭他磨破了嘴皮,客户就是不买他的账。可就在最近,他听说那位客户投保了另一家保险公司,而且数额不小。推销员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他第一次向客户推销不成,临走时说了一句表示决心的话:“我将来一定会说服你的。”而那位客户也回敬了一句:“不,你做不到——毫无希望!”推销员就这样失去了一笔大生意。
人心都是好胜的,如果我们硬要争出个子丑寅卯、胜负成败的话,事情非弄得难以收拾不可。人都是喜欢对方谦和的,如果你能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别人,就能把事情处理好。科学家伽利略说得好:“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
孔子和他的学生游学的时候,有一次饿了,派颜回到一小店求取食物。店主以指沾水在桌子上写了一“真”字让颜回辨认,颜回应声说道:“这是‘真’。”店主不以为然,不给食物并将其逐出。
颜回回来报告老师,老师复入,不仅取到了食物,店家还资助了路费。众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请教。孔子说:“我告诉他这是‘直八’。”店主就认为孔子大有学问而取美食相待。颜回说:“可是那分明是一个‘真’字啊!”
夫子怒喝:“人家说是直八就是直八!你跟人家较什么真啊!”
孔夫子是儒家的祖师爷,为人治学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却也有不认“真”而认“直八”之时,因为他知道,争论毫无意义。
卡耐基说过:“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争论!”如果你争论,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不能得到对方的好感。但是避免与别人争执,也不能一味迁就,要善于说理,以下是说理的七大要诀:
一、不忙着说话。当对方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你说什么,说了不但等于白说,还会引起进一步的争吵。倒不如忍一忍,等待适当时机再说也不迟。
二、明白对方立场。你想说理,先得等对方说完他的道理。即使你觉得对方说的是歪理,也等他把话说完。至少你已经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你的话才有的放矢,才能解决问题。
三、找寻对方立场中合理的部分。不要一概否定,这样才能服人。如果你肯虚心听,说不定你发现错的是你,或双方都有错。你肯向他承认你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就营造了一个较好的说理氛围。
四、不要搬大道理压人。搬大道理压人,或者把大帽子戴在人家头上,只会引起反感。
五、不求全胜。任何人的领悟能力和接受程度都有限制,能够使他明白一部分、接受一部分已经值得高兴,其他的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来。到最后他还是不能全盘接受也是正常的事。有时就此放手,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六、说理时,不要一本正经。说理时,应像闲话家常、朋友聊天。
七、不要争强好胜。存争胜的心,会使你只求胜利,不讲道理。即使胜了,也要不露骄矜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