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各有所长,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把它适当地发挥出来。
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前行,他只好求助于船夫。
船夫划着船靠近岸边,见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问:“你要过河去干什么?”
甘戊说:“我要到齐国去,替我的国君游说齐王。”
船夫满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缝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过去,您怎么能替国君充当说客呢?”
甘戊反驳船夫说:“您说的并不对呀。您不了解世上的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比方说,兢兢业业的人忠厚老实,他可以辅佐君王,却不能替君王带兵打仗;千里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内捕捉老鼠,那它还不如一只小猫顶用。宝剑干将,是天下少有的宝物,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给木匠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正如你所说,要说抡桨划船,在江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游说各国君主,你能跟我比吗?”
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也似乎长了不少知识。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了河。
甘戊说得好!只有让骏马去伴随骑士,让小猫去捕捉老鼠,让宝剑去斩杀敌人,让斧头去劈砍木柴,世间的万物才能各尽所能。所以,每一件物品都有各自的用处,每一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一个人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把事情做好。
有个著名的“短板理论”:整体犹如一个木桶,由长短不一的木板组合而成;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一根。这个理论影响了很多人,使得人们在关注个体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弥补他的缺点、弱点或者说劣势上,而不是发扬他的优点。
一个小孩子,期末考试结束,把分数拿给家长看,家长先是一喜后是一惊:语文100分,英语100分,数学30分!99.99%的家长会说:呀!你数学怎么考得这么差!如果这样下去,你连中学都考不上,就更别提考大学了!放假你就别休息了,给我好好补课吧。
其实,我们一辈子就是这么不停地补短,什么不好补什么,生怕被这些不足拖了我们的后腿。就比如上面那个孩子吧,补来补去,后来数学可能勉强及格了,但是语文和英语可能会相应地下降到了八九十分,完全没有了优势,变得样样平庸了。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把时间花在了补短上,也必然影响了长项的发展。这样,孩子最后虽然能够考上大学,但也只是那莘莘学子中普通的一棵小草而已。
眼光如果反过来看——关注优势而不是劣势,结果会不会不同呢?
有这么一个学生,特别喜欢语文和英文,对数学却一点不感兴趣,于是爸爸干脆就让他主攻语文和英文。参加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时,他的成绩是英文和语文满分,数学却是零分,后来被清华破格录取。这人是谁?钱钟书。
试想,如果没有钱钟书爸爸的优势理论,如果没有清华校长的优势理论,我们只能再多一个平庸的“钱钟书”,而不会有这样的天才“钱钟书”!
我们中很多人开车,有人开了几十年的车,但没有人比得上舒马赫,他是为赛车而生;爱迪生小学都没有念完,他甚至根本不懂化学符号,但是他拥有上千种发明;六祖慧能不认字,却能听经解意,他的徒弟念了一辈子经也没有明白什么意思,他听了一遍就懂了……但是,我们这里说的优势,不是指这样的天才,这样的人几千年也不过才出了几十个而已。我们说的是普通人的优势,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优势,它既可能是先天带来的,也可能是后天培养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
让兔子去赛跑,让鸭子去游泳。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否则让聂卫平踢球,让郝海东下棋,就会闹笑话了。
当然,不要狭隘地认为“优势”就是指某种特殊“才能”或者“才华”,品德、性格、习惯等等都有可能构成你独有的优势。孔子出名的弟子有72个,他们的优势其实也是各不相同的:颜渊以德行闻名,子贡善于口才,子游擅长文学。所以,不要狭隘地认为优势就是某种天才般的能力,而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品性中的特征,甚至保持微笑、关注细节、说话算数、承担责任等都能够构成你的独有优势。
一个人事业能够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最长那根木板的高度而不是最短的那根。所以,花1小时在你的弱势上面,不如花10分钟在你的优势上面。上帝是公平的,不要辜负上帝对你的恩宠,发现你的优势,培养它,把它发挥到极致,你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