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最后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败之中。其实,成功与失败并没有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是成功的黎明。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的机会亦愈近。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但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五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无论你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遭遇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告诉自己:“我绝对不能退缩,只需努力尝试,就能成功!”
事业取得成功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大小事业要取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难免要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例如,在工作上想搞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学识上想有所创新,越深入难度越大;技术上想有所突破,越攀登险阻越多。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世人何尝知道:那些经由科学研究工作者头脑里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的结论,也达不到十分之一。”这就是说,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1:10.至于一般人,与这个比率比当然要低得多。因此,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能不能经受住错误和失败的严峻考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由于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人就唉声叹气,激流而退;有人则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然而,错误和失败并不因为人们的不快、悲叹、惊慌和恐惧而不再光临。相反,怕犯错误,怕遭失败,却往往会犯更大的错误,遭更多的失败。所以,对待错误和失败应该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闻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从事任何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以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法国作家凡尔纳年轻时写的第一本著作,是名为《气球上的五星期》的科学幻想小说。
当他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处女作送给一家出版社时,总编辑翻了书稿后,感到书中说的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写作手法也离经叛道,便婉言拒绝出版。
在一连被15家出版社拒之门外之后,凡尔纳开始灰心丧气。他坐在火炉旁撕开手稿,一张一张地往火炉里扔。幸亏他的妻子发现,才阻止了他的焚书行动,并劝他再试一次。凡尔纳第二天又将书稿整理好送到第16家出版社。出乎意料,这家出版社独具慧眼,不仅立即给予出版,而且与凡尔纳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同,要凡尔纳把今后写的全部科幻小说交给他们出版。
《气球上的五星期》出版后,立即轰动文坛,凡尔纳一举成名。
成功往往就在于——面对失败不退缩。试想,凡尔纳如果不跑这第16家出版社,还会有这部不朽的传世名作吗?还会有大作家凡尔纳吗?所以,遇到挫折,千万不能退缩,不能轻易放弃。只有努力尝试,才能成功。
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这是坏事。错误和失败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但是,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次失败是通向成功不可跨越的台阶。爱因斯坦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并不是因他们掌握了什么走向成功的秘诀,而恰恰在于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唉声叹气、不悲观失望。
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六千余次的失败,才最终发明了电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黑夜中的光明。他在总结这段经历时说:“我对电灯问题,钻研最久,试验最苦,但是从未灰心,更不信它试验不成!失败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著名药物学家欧立希发明一种名叫砷矾纳明的新药,这种药能够治疗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试制过程中,遭受过605次失败,这使他痛苦万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在第606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欧立希把这种新药命名为“606”。一盏电灯要试验6000多次,一种新药要试验606次,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辛!
往往,最后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败之中。其实,成功与失败并没有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是成功的黎明。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的机会亦愈近。如果你能在挫折面前不退缩,那么,你一定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