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65300000021

第21章 对事不对人

我们经常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甲乙两个人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两人经过一阵面红耳赤的争论之后,互相无法说服对方,于是两人互不理睬了。在以后的日子里,甲一直看不惯乙,乙也一直看不惯甲,时不时地互相找茬。即使明知道对方说的某些话是对的,也要想出各种歪理来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成见和对立越来越严重,甚至对方与其他人讲话都会猜疑是不是在讲自己的坏话。最后两人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以后,拳脚相加,闹得头破血流。

这就是双方都不明白“对事不对人”这个道理而酿成的悲剧。现实之中人无完人,如果你只凭一两件事就对某人产生了厌恶的心态,就会进一步影响你对他做的其他事情的判断。因此在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原则就是:在对一个论证或观点做判断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和观点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和观点的那个人。

如果一个人的关注点不在论证本身,而是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就违反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把“对事不对人”变成了“对人不对事”。所谓对人不对事,就是在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把话题引向与论证无关的关于对手的信息上,比如对方的道德、生活等信息,以此来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这是一种逻辑谬误,其目的是转移双方和听者对论证的注意力,把原本基于理性逻辑辩论导向基于感性的人身攻击,使对手处于劣势。

因此,如果你和别人进行辩论的目的仅仅是获得胜利,“对人不对事”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可以使用同论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你的对手,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说服听众。它造成的后果是,你在表面上“战胜”了对手,但在逻辑上你并没有胜利。最终你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是善于“扰乱视听”、“胡搅蛮缠”,而不是“思维清晰”、“讲道理”。

某个公司在开会的时候老是有人迟到。有一天,公司在开会的时候又有两个人迟到了,会议主持人虽然很不满,但并没有吭声。接着第三个迟到的人来了,主持人实在忍不住了,把那个人训了一通。会议结束后,第三个迟到的人才知道他并不是唯一迟到的人,就对主持人很不满意,觉得主持人对他有偏见并想当面说理。主持人说:“我并不是对你有偏见,只是对事不对人。”这位员工反问道:“那你为什么只批评我,而对前面迟到的两个人没说什么呢?”

这位会议主持人所犯的错误是没有统一自己的标准,只批评了最后一个迟到的人,却没有做到对前面迟到的人一视同仁。实际上主持人确实并不是对第三个迟到的人有意见,而是因为随着迟到的人增加而不断积累愤怒的情绪,才忍不住对第三个人进行批评的。主持人以为自己是对事不对人,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对事”,因为他没有统一标准,或者公司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这家公司明文规定:“凡会议迟到者一律罚款10元”,然后按制度执行,谁都不会否认这是标准的“对事不对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国家对百姓,还是长辈对晚辈,抑或上级对下级,都是既对事也对人,甚至是先对人后对事,对人重于对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描述的就是古人认为要干事、成事,首先要修炼自己的“为人”。“德才兼备”说的就是既要有做事的才干,也要有做人的德行。“先做人,后做事”,“人都做不好,还做什么事”,这都是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如此看来,“对人不对事”这个陋习是有其顽固的传统文化基础的。“对人不对事”在中国的历史上随处可见,至今在社会中也是习以为常的。当一个人刚进入职场时,往往会被忠告:先做人,再做事。而各种宣传“成功学”的书则一遍遍地强调“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先做人后做事”,言下之意就是:会做人比会做事更有助于成功。

那我们为什么说要“对事不对人”呢?“对事不对人”最早是作为公司或组织的管理原则被引进的,大意是:上级在管理和评价下属时,只讲事的好坏,不要说人的长短。为什么要对事不对人?只是出于尊重人的立场,让下属更好接受批评?其实并不这么简单。由于每个人社会经历不同,各人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对同一问题出现相左的意见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必强求所有人意见都和自己一样,非争个谁对谁错不可。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都是正确的,最多只能说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较正确,也就是比较接近真理。如果因为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相左,就对别人耿耿于怀,视为对立面,导致矛盾纠纷不断发展,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就算是面对别人错误的意见,也要耐心认真地听取,进行细致地分析,然后慢慢地加以解释。不能由情绪驱使,仓促应对,否则,必定会发生纠纷,由辩论转化为争吵。

老板新招的秘书刚参加工作,业务还不熟练,所以偶尔会犯些小错误。有一次他打的一份合同中出现了几个错误字,客户发现后提醒公司要求改正。公司老板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便对秘书道:“这么重要的文件你都打错字,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你眼睛怎么长的?”

秘书很生气,回道:“我眼睛就是这么长的,要是你觉得不合格,把我炒了算了。”老板本来只是想提醒秘书以后一定要细心,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两人的关系从此变得很僵。

老板说的三个分句中,第一句“这么重要的文件你都打错字”是客观事实的描述,但后两句变成了对当事人的评价,脱离了事情本身,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假如老板换种说法:“这份合同对公司很重要,客户没有签字要求重打,因为有几个错别字。这几个错别字让公司很没有面子,请问你如何解释?以后怎么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才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公司也应该有相应的明文奖惩规定,并做到奖必赏惩必罚。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对事不对人,即使对方的意见完全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集中在反驳这种意见和观点上,而不能对持有错误意见的人进行人格上的攻击和丑化。“言论自由”一词是属于每一个公民的,它允许人们发表正确的言论,也允许人们发表错误的言论。所以,我们批判错误言论应该是与人为善,认真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使对方口服心服。简单粗暴地以势压人或全盘否定对方,不但不能使对方口服心服,反而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一家工厂完成了一个订单,但品质部门认为产品的品质没有达到订单规定的要求,坚持不放行,不允许货品出厂。无论生产部经理怎么软磨硬泡,品质部经理都坚持认为不行。

最后生产部经理说道:“你怎么这么不信任我呢?如果产品到了客户那里被客户投诉,责任由我一人负责!”

品质部经理也气呼呼地答道:“如果出了问题,这个责任你负得起吗?你有这么大的能力吗?就算是把你卖了恐怕也不够赔!”

如果产品的质量确实达不到订单的标准,品质部不让产品出厂是完全正确的。生产部和品质部需要讨论的是产品的质量是否没有达到订单要求,而不是“信不信任”或者“当事人有没有能力负责”,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议题应该所在的范围。

有种现象在表扬中非常常见。因为某个员工某项工作做得好,就表扬员工“能力强、态度好”,等到这位员工某项工作完成得不好时,又说他“没有责任心”等。无论表扬和批评都没有做到对事不对人,容易导致员工灰心丧气,怀疑是不是上级不再信任他了。

汉语中有个词语叫作“因人废言”,指的是先把对方说得十分不堪,再明言或暗示,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例如,“有些人吃饱了饭没事干,说我这件事做得不对,我做得对不对关你什么事!”这句话的论证过程是:吃饱了没事干的人,都喜欢无事生非;他是吃饱了饭的人;所以他在无事生非。可是“吃饱饭”和“无事生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前提并不为真。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先把对方说成是神经病,然后再说神经病的话不值得当真;比如先把对方说成是汉奸,然后再以此说对方的观点都是卖国言论等。

“对事不对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只谈论事情本身,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评价。其精髓在于注重成果、尊重规则,将争论的精力聚焦在事情和结果上,不谈论当事人的能力与个性。但是相当多的人根本就不懂得怎样“对事不对人”,最后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彼此的关系更差。

孩子的期末数学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很高兴地表扬孩子:“宝贝你真是太聪明了。”

很多讲教育的书都教导父母要多表扬自己的孩子,这并没有错,但像上文中这样很明显是一次非常不成功的表扬。因为这位妈妈并没有关注孩子此次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只知道夸奖孩子聪明,赞扬了孩子的个性,却没有针对这次考试做具体的说明,对于考试的细节根本没有顾及。这有可能导致让孩子觉得自己聪明,从而在以后的考试中变得大意。如果妈妈这样说:“孩子你这次做得真棒!让妈妈来看看试题。”然后再表扬:“这道题不容易哦,宝贝这次计算得很仔细,并且肯定检查过了。以后在考试中,希望宝贝继续保持这种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这样的表扬就比较好了。因为考试的难度每次不同,我们可以每次给予不同的评价,而人的个性是比较稳定的,如果你前面给他定了性,以后又来否定,就会让孩子产生困惑。

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角色也在多元化,这更加大了对一个人评价的难度。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关注人的利益,逐渐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主流。特别是受近二十年西方管理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强化了国人对尊重、平等、公平等观念的认同。不对人性进行扭曲、伤害,不对人做道德说教、评判,不对人的素质妄下推论、结论。不过,很多人的意识里仍残存着“对人”的毛病,我们就要大张旗鼓地鼓吹尊重人,“不对人”。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这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是要有一个完善和健全的评判标准体系;二是能够根据统一的标准,客观地评价。假如缺乏这两个基础,就算你觉得自己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却也往往不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可见“对事不对人”要求人一定要客观,并不是想当然就可以的。

一家快速发展中的互联网公司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瓶颈。一方面,公司要面对独立流量带来的大量用户;另一方面,还要为合作的其他网站提供搜索服务。而公司服务器每天承受的访问压力已经接近了极限,如果访问人数再增加,就可能会导致服务器不稳定,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体验。于是,服务器负责人几乎天天都盯着服务器的状态,防止发生意外。

偏偏在这个时候,公司销售部又谈成了一个合作网站,对方希望马上就能使用这家公司的服务器。服务器负责人对此很犹豫,因为他知道新服务很可能成为压垮服务器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坚持到底,新服务还是上线了。结果不出意料,连续几天公司的网络服务稳定性都很差。很多用户开始抱怨,新服务不得不紧急下线。

服务器负责人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惴惴不安了好几天,并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他明白,以公司老板的个性,是容不得这么大错误的,从不发脾气的老板看来要在自己这儿破一次例了。事实上,公司老板对这件事确实很在意,但是在公司例会上,老板并没有对任何人发脾气,而是平静地认真地对服务器负责人说:“你的职责就是保证我们的服务值得依赖,所以这次事故你有很大的责任,要好好反思。”

然后老板很快将话题一转,看着大家说道:“现在,最关键的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方案?我们赶紧讨论一下。”

服务器负责人提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解决方案,老板觉得这个想法考虑得很全面,然后认真地和他一起讨论了其中的一些细节。服务器负责人心头原本重重的乌云渐渐散去,他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也明白老板对这件事很不满意,但他知道老板给了自己改正的机会,也知道老板对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成见。

对人不对事容易,对事不对人很难。我们常常听人说“对事不对人”这句话,我们也都知道这多半是关于批评的,“我们的批评是因为这件事情做得不好,并非这个人不好”,或者说就是“我们只是不接受这件事情,并非不接受这个人”,再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不接受这件事情,但是接受这个人”。那么,是不是真是这样呢?

有个孩子经常和自己的弟弟吵嘴打架。有一次,他俩在打架的时候,他们的妈妈发现了,过去就是给他俩每个人一个巴掌,打得两个孩子头晕眼花,一把鼻涕一把泪。他们的妈妈觉得生活很困难,顾不上处理兄弟之间的事情。给两个孩子各一个巴掌,是想传达这么几个意思:“我很忙,我要干活,没有时间来管你们,我拼命干活是为了让你们过得更好。我不希望看到你们打架,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两个我都爱。每个人一个巴掌,是结束你们之间纷争的最快办法,这样我才有时间干活,才能更好地爱你们。你们俩我不偏爱哪一个,所以每人一个巴掌。”

妈妈本来想要传达的意思是:“我爱你们,我接受你们,但是我不能接受你们打架的这个行为。”可是两个孩子心里想的却是:“妈妈打我,打得我很痛,妈妈不爱我,妈妈不接受我。”

为什么原本妈妈想传达的“我不接受你们这件事情,并非不接受你们这个人”,而孩子理解的却是“妈妈不接受我们这个人”?同样的,很少有上级会故意与下级为敌,故意树敌。但是当我们受到上级批评的时候,总觉得上级是在故意为难自己,不接受自己。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孩子妈妈想的是“接受孩子”,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却是不接受他们。也就是说,那个巴掌是一个沟通障碍,歪曲地传达了原本想表达的意识。

虽然一个人本来想“对事不对人”,可是因为沟通的障碍,接受者感受到的可能是“对人不对事”,所以要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让表达者传达的本意以正确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被接受者感觉到,就必须去除沟通障碍,把接纳情绪和拒绝行为统一起来。当一个人表现出色时,他希望得到的是针对他本人的赞美,对他本人有高度评价,要求重点是“对人”;反过来,当一个人表现不好时,他希望人们只针对事情本身做出分析以及找出原因,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要求重点是“对事”。这是很好理解的人之常情。以此打造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才能使我们在一个快乐的社会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工作生活。

同类推荐
  • 《道德经》品读

    《道德经》品读

    本书内容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
  • 心态即命运

    心态即命运

    本书是一本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心理建设的图书。全书分成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纠正心理失衡、克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化解压力、实现幸福人生等几大主题,是作者多年演讲的精华结晶,非常适宜年轻人阅读。
  •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热门推荐
  • 世界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明理通达的故事

    世界经典智慧故事全集:明理通达的故事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代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小学生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收藏,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
  • 最初的篮球梦

    最初的篮球梦

    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动,怎能唤得回年少的轻狂。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

    当异族入侵,国家危亡,将军战死沙场,大半江山都沦入北方狼族铁蹄之下时,无论是卖肉的屠夫,弱冠的少年,徐娘半老的风尘女子还是铁刀生锈的老兵,都要怒吼一声: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 冰炎圣灵

    冰炎圣灵

    前世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今生为了站在世界的巅峰为所欲为不择一切手段
  • 绝世忍坛

    绝世忍坛

    本有纵天之才,却因最后被逼自杀,在死亡中再度重生。重生忍者世界,又卷入了新的风暴,在磨练中不断成长。能否超越命运,又能否突破过巅峰,在忍世中创造未来。请期待后续更新,下章更精彩......
  • 相遇在火车

    相遇在火车

    本文乃主人公亲身经历,主要描写男主人公和女人公在火车上的浪漫偶遇。讲诉了春运上发生的事情,没有经历九十年代春运的朋友可以感受一下那时的激情澎湃。
  • 宠兽王者

    宠兽王者

    前十年,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十二岁之前,他生活无忧无虑。······一场意外,让他提前了解了过往。一场意外,让他失去最后亲人。尘凡,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两只宠兽的帮助下,走向了自己的成王之路。
  • 豪门试婚AA制:爆宠新妻

    豪门试婚AA制:爆宠新妻

    "约法十章,第一条,出门在外我跟你不熟;第二条,我睡床你睡沙发;第三条,你做饭你洗碗;第四条,你挣钱我来花;第五条,我上你下……”看着如此不平等条约,顾少只说了一句话:“一晚三次。”“一次”“七次”“辣么多……”“保证命中率,提高生产效率,早日结束战斗”【爆宠娇妻无下限】壁咚,地咚,床咚咚咚咚咚~
  • 废后风华惊天下:邪君追妻

    废后风华惊天下:邪君追妻

    她是皇后侄女,他是贵妃之子。为了保住表哥的太子之位,为了家族,她欺骗了他,还间接害死了他的母妃。他登上帝位,强迎她为后,让她成为后宫的笑柄。折磨和错过,让她在后位上渐渐心如死灰,诈死出宫,朕的皇后,想逃哪里去!你得陪我一辈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魔王追妻:爆宠天才七小姐

    魔王追妻:爆宠天才七小姐

    千代攸攸,21世纪金牌杀手,第一神偷,却因一次任务的失败,穿越到一个架空时代,天启大陆。身体还是瑶蓝国四大家族,千代家族的废柴七小姐身上。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口中的废物可是天才中的天才,七灵神体。丹药她拿来当糖吃,上古神兽拿来当宠物养,她终将要站在世界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