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的时针倒拨至 117年前的一天下午——即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 1895年 4月 15日) 14时 30分,在日本下关(马关)的春帆楼内,肩负清廷所派甲午之战议和全权大臣重任的李鸿章(以下称“李”),与日方所派首相伊藤博文(以下称“伊”),正在唇枪舌剑地进行着最后一轮谈判。当具体谈及割让台湾一事时,有以下一段对话:
李:台湾官绅交涉事件纷繁,应予换约后六个月内方可交割清楚——此件添入约款内。伊:我意批[准]约后数礼拜即派兵赴台收管!……李:交割是大事,应先立简明章程,日后照办,方免纠葛。伊:我不能延至六个月之久再议交割!换约后,立即派人前往……李:可写明“至台湾一省,俟本约批准后两国再行互议交接章程”。伊:我即派兵前往台湾!好在停战约内,台湾不在其内。……李:可俟条约批准互换后一个月内两国派员妥议交接章程。伊:一个月内应交接,不必议章程!……李:一月之限过促。总署与我远隔台湾,不能深知情形;最好中国派台湾巡抚与日本大员即在台湾议明交涉章程。其时换约后两国和好,何事不可互商?伊:一月足矣!李: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尚未下咽,饥甚!……
就在这次会谈两天之后( 4月 17日),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永远让与日本”。5月 9日,双方批准互换约文伊始,日本政府便下令组建“征台舰队”,任命海军中将有地品之允为司令长官,在“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的统一指挥下,于 24日午后 6时由宇品港“向台湾岛进发”。29日上午 9时,舰队麇集于预定的集合地——“台湾淡水港北方约十海里(小基隆海面)”的花瓶屿以南约 5海里处,旋即向台湾本岛登陆。 6月 2日上午 11时20分至 55分,桦山资纪在三貂角外海面日舰横滨丸上,仅与清方全权委员李经方会晤短短的 35分钟,下午复短暂会谈,便于当晚 9时画押盖章,宣告“台湾交接事宜完全结束”。就这样,日本迫不及待地“咽”下了包括钓鱼列屿在内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36年之后的 1931年 9月 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又“咽”下了我国的东三省;再过 6年之后的 1937年 7月 7日,它还张开血盆大口,先后陆续“咽”下了半个中国!
2012年,是国耻《马关条约》签订也是钓鱼列屿沦陷的 117周年祭。启开历史的尘封,回首当年发生在下关春帆楼那段苦涩的往事,环顾当今日本政要们导演的另一桩“ 9·11事件”——“国有化”闹剧并反诬我国维护钓鱼列屿主权“是一种霸权主义行为,是闯入别人家的强盗”云云,将有助于世人判断:时至今日,昔日“伊藤遗风”
有无销声匿迹?所持强盗逻辑是否荡然无存?
钓鱼列屿的主意。如果说, 1885年和 1895年两度觊觎、窃据钓鱼列屿,主要出于作为进犯台湾跳板的军事需要,那么, 20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旧梦重温,则是基于染指我国东海大陆架丰富石油矿藏的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