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待→待人接物→物以类聚→聚众滋事→事不师古→古貌古心
刮目相待: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待人接物:指跟别人往来接触。
物以类聚: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后多比喻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聚众滋事:聚集一帮人到处惹事,制造纠纷。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遵守古训。
古貌古心: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幼年家贫,没有上过学。后来从军之后,也没有时间读书。他的文化水平很低,一些官员难免会轻视他。
吴王孙权曾劝吕蒙多读书,可是吕蒙却说:“军队里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读书。”
“我又不是让你精研经书去当博士。普通的知识你总得知道啊!你说军队事情多,和我比又如何?你为什么就不能抓紧时间读书呢?”孙权不高兴地说。
接着,孙权说了很多读书的好处。他说汉光武帝即使出兵在外,也不忘学习,经常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老而好学,以此督促吕蒙读书。
听了孙权一番话后,吕蒙很受感动,在此之后,吕蒙就开始刻苦读书了。不久,他读的书就超过了一般的读书人。鲁肃去陆口镇守,刚好经过吕蒙的营寨,身边的人劝鲁肃最好去拜访一下吕蒙。吕蒙非常热情地招待了鲁肃,并问鲁肃这次去陆口怎样搞好与蜀将关羽的关系,既联合关羽,同时又不放松警惕。鲁肃满不在乎地说:“没有想过,到时候再说。”吕蒙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鲁肃,认为他不应该如此轻视关羽。他还想出了五条计策,递给鲁肃看。这时鲁肃对吕蒙的看法有所改变,他亲切地说:“我一直认为你重武轻文,从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你学识渊博,你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没有学识的武夫了!”吕蒙笑着说道:“士别三日,就应当刮目相待呀!”
经过这件事,鲁肃就和吕蒙成了比较好的朋友,鲁肃在临终时推荐吕蒙继任大都督。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公元178~220年),三国时期吴国大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曾经攻占名将关羽管理的荆州,使东吴的国土面积大增。历任别部司马、平北都尉、横野中郎将、偏将军、寻阳令、庐江太守、南郡太守,被封为孱陵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