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温文→文房四艺→艺不压身→身不由主→主次不分→分崩离析
尔雅温文:同“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
艺不压身:艺,技艺。技艺不会压垮身体。比喻人学会的技艺越多越好。
身不由主: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主次不分:指人办事盲目,不分轻重。
分崩离析:分,分裂;崩,倒塌;离,解体;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堪收拾。
分崩离析
春秋时,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他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当时正是春秋末期,各国公卿势力都很大,虽然季康子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已经超过了国君鲁哀公,甚至鲁哀公也只是他手上的一个傀儡。
季康子想方设法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于是决定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想要一举吞并这个小地方。
当时孔子还住在鲁国,而他有两个学生——冉有和子路,他们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想要劝谏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就问冉有,这是不是他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拦住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反过来看,如今颛臾的国力渐渐强大。现在不攻取,唯恐日后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很没有道理!治理一个国家,不能只是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百姓安定后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策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
“但是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康,并没有让远方的百姓离心而来归附,人民因此怀有异心而不和,这样就导致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一旦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却依然妄想用武力去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祸端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就是指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暗示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