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求火→火光烛天→天府之国→国步艰难→难舍难分→分道扬镳
井中求火: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火光烛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天府之国:天府,天生的仓库;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国步艰难:指内忧外患频起,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
难舍难分:分,分离;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开。
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学,为朝廷立了很多功劳。皇帝非常敬重他,就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从小就聪慧过人,博览群书,恃才傲物。孝文帝很赏识他,就任命他为洛阳令。
后来,孝文帝采纳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把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了洛阳。这样,元志就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看不起那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一次,元志外出游玩,刚好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驶来。按理说,元志应该给李彪让路,因为元志的官职比李彪低。但元志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当时大怒,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你一个小小的洛阳令,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没有理会李彪,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在我眼中,你只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只好让孝文帝来评理。李彪说,他身居御史中尉,洛阳的地方官怎能比得上他,居然还不肯让道。元志则说,他是洛阳的长官,只要是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洛阳的户籍里,作为长官怎么可以向一个住户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他也无法分辨谁对谁错,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你们的言论,认为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499年),北魏国君。他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七位皇帝,本姓拓跋,后改姓元。拓跋宏是一位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汉文化,亲政后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革度量衡。谥号孝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