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遗编坠简→简纲捷端→端本澄源→源源本本→本本分分
道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遗编坠简:指散失而残缺不全的典籍。同“遗编断简”。
简纲捷端:纲,纲要;端,头绪。简化提纲,减少头绪。即省略。
端本澄源: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源源本本:源头和根本。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本本分分:安分守己。
商鞅,卫国人,原名卫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秦孝公在位时担任秦国的宰相,孝公很赏识他,而且他也很有才华,为秦国立了很多功劳,孝公就赐给他商地十五邑,所以叫商鞅。年轻时,商鞅比较喜欢刑名之学,这是古人专门研究以法治国和赏罚分明的学问。他去秦国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是逃亡来到秦国的。当时,商鞅在魏国宰相公叔痤门下。一次,公叔痤得了重病,魏王来看望他。魏王问公叔痤:“如果你的病无法治愈,那么朝中有谁可以代替你呢?”公叔痤说:“卫鞅可以接替我的位置。”但是,魏王不喜欢以法治国,公叔痤看着魏王的脸色,心里就清楚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于是对魏王说:“既然您不喜欢卫鞅,那么您就杀了他吧!千万不能让他为别的国家效力。”但是魏王并没有听取公叔痤的意见。卫鞅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去了秦国。
秦孝公看中了他的才华,于是就留下了他。商鞅一直劝秦孝公进行国家改革。秦孝公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任命他为左庶长。他大胆革新,废除了许多旧的维护贵族特权的法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什么人,只要为国家立下了功劳,就应该奖励。他重视农业,鼓励耕织,对国家贡献大的可以免去徭役。商鞅认为,应该废除贵族世袭的制度,按功劳的大小赐予不同的爵位,而且要严格执法,绝对不能讲私情,以法治国。虽然很多贵族势力反对商鞅变法,但是秦孝公非常支持他,于是改革很快就开始了。
由于商鞅的改革,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更加严明,士兵们很愿意为国效力。社会风气也变得淳朴起来,国家秩序安定,出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风气,保证了以后秦国的强大。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商鞅(约公元前359~前338年),原名卫鞅、公孙鞅,姬姓,卫氏,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拓展练习
一、补充这一组成语接龙。
龙争虎斗→ →狗头军师→ → →山鸣谷应
二、补充这一组成语接龙。
寝不安席→ →坐不垂堂→
答 案
一、斗鸡走狗 师出有名 名落孙山
二、席地而坐 堂高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