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牢甲利兵→兵无常势→势不两立→立身扬名→名重一时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牢甲利兵: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兵无常势: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用以说明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
势不两立: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立身扬名: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播。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名重一时:名,名声;一时,当代。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
西汉时,李陵出击匈奴,但是因为战败最后不得不投降匈奴,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李陵投降匈奴,原来赞颂过李陵士气旺会打仗的人,见此情况都反过来责骂李陵。唯独司马迁对李陵持有不同看法,他非常直率地向汉武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和李陵平常并没有什么交情,各走各的路,可是我看他的为人,很讲交情,很讲义气,恭敬俭朴。他为了国家利益常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的急难,这样的人有国士的风骨。现在李陵出了问题,大家如果立刻全盘否定他,我实在觉得不好。这次,李陵只带五千步兵,深入敌境,杀敌报国。他不顾个人生死,和匈奴单于打仗十多天,他的军队所杀敌之数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杀得匈奴人仰马翻,个个震惊恐惧。匈奴单于在这种情况下,动员全国军事力量,将李陵活捉。很明显的是,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处境下,李陵辗转战斗,誓死鏖战,终于因为弹尽粮绝,归路被截,士兵很多伤亡,才被迫停止战斗。他的投降也是最后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他不是真投降,也许是极想等待有利时机报答国家。司马迁最后还说,李陵的功劳已经可以抵补他战败的罪过。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非常不高兴,于是将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廷尉杜周为了迎合汉武帝,对司马迁施行了当时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司马迁因为直言劝谏,导致身体和精神上受到如此严重的摧残,内心非常痛苦,很想一死了之。但是他冷静一想,如果真的就这样白白死去,在达官贵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样的死不但得不到同情,毫无意义,反而还会引来天下人耻笑。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什么要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他认为猛虎在深山里为王时,百兽看到了都震惊害怕。一旦老虎被关进槛圈坑阱之中,也只剩下向人摇尾乞食的分了,“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历史上那么多的王侯将相都曾受过侮辱,如文王、李斯、韩信、窦婴等,何况我们这些人呢?于是他决心活下去。他忍受了奇耻大辱,效法文王、屈原、左丘、孙子等人,在人生的剩余时日里发奋著书。经过艰苦、顽强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著作。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最终只能永久留于匈奴。
拓展练习
一、“画地为牢”讲述的是古代哪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二、成语“中流击楫”故事的主人公祖逖是一位具有非凡气概的伟大英雄,关于他的故事还引申出一个成语,请说出这个成语。
三、试着解释一下成语“望洋兴叹”的含义。
答 案
一、司马迁
二、闻鸡起舞
三、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