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肯定要带不少行李,而且她刚去的头一个星期并没有安排最终住处。这样一来,行李需要先找个地方安置,待安排了宿舍后再把行李搬入。所以我们原计划是要开车送她到波士顿的。这时我们在Shorewood 的朋友,王为众教授、李昌江博士夫妇热情地表示愿意帮助洁良,因为李博士的母亲就住在波士顿。他们夫妇去波士顿时顺便帮结良带去了几件行李。就这样,我们给洁良买了机票,她又一次自己出门了。李博士的妈妈在波士顿机场接了洁良,把行李临时安顿到她的家里,再把洁良送到了学校。
行前我们也已经嘱咐了洁良,在大学学习和在中学学习是不同的。考虑到像哈佛这样的学校,学生个个都不含糊;所以只要认真学习、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入学后,她每学期修四门课,压力不算太大。课余,她依然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比如舞蹈。她不仅参与编舞和演出,还在第二学年竞选担任了由哈佛东方学生组成的东方舞蹈团团长。她还参加了哈佛Tuesday Magazine杂志(http://www。tuesdaymagazine。org/)的编辑工作、批改作业、零星在学校图书馆打工等。
由于她对中国的感情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第二学期洁良申请了两个在中国的实习机会。一个是在北京语言大学的中文项目;另一个是在一家美国公司设于珠海的分公司的实习。特别是第二个机会,当时申请的同学有30多人,洁良第一次面试就被录用,另外两个同学是在第二轮面试时录用的。由于第二个实习机会更有意义,洁良最后放弃了第一个实习。
2008年夏天,洁良和另外两个同学以及教授和他的博士后去了珠海。因为他们的任务是了解那个美国分公司业务不佳的原因,所以洁良和另外两个同学需要假装成工人下到车间。他们必须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在一起聊天。最后获得真实情况,找到问题之所在。
洁良头一次到中国南方,忍受了高温、蚊叮和车间的真实劳动,圆满完成了任务。由于洁良在实习期间很有责任心、能吃苦并能为别人着想,项目完成后,教授还想让洁良继续后续项目的工作。
临别时,项目组向一起工作的工人们吐露了实情。看着这三个一起工作了几个星期的“工友”,那些工人们都感到如在梦中,甚至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事毕他们和工人们作别,又到上海待了一周。然后回榆次、大同看望了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后回到了美国家中。
第二学年,洁良把经济学确定为她的主专业,每学期依然选了四门课……夏天指导洁良的教授和博士后在2009年春假及夏季继续聘用洁良参加课题研究。她还于春假前自己买机票先行去香港玩了三天,然后和教授又去珠海做了几天项目。
回来后,教授通知洁良说,由她参加的这个项目已经作为一个案例编入了由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主讲的哈佛MBA课程中(http://www。caseplace。org/d。asp?d=4523),这个案例是以洁良的名字命名的。上课那天,作为当事人,洁良还到课堂上为上课的研究生们做了案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