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一生中,一贯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始终以“人民公仆”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他家的旧居就在淮安县城驸马巷和局巷相接的地方。
解放初期,淮安县委为了保护周恩来的旧居,对将要倒塌的房舍进行了维修。不久,周恩来从亲属的来信中知道了此事,他当即给淮安县委去信,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所用费用,很快就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付了这笔修理费。
1953年,周恩来又指示淮安县委把他的旧居处理掉。但是,县里领导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没有同意这样做。后来又对三间危房作了较大的整修。
这件事又传到周恩来那里。为此,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时,还受到周总理的严肃批评。临走时,周恩来特地写了一封信,请王汝祥转给淮安县委,信中说:
“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拿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所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要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
两年以后,当周恩来接见淮安县委另一位负责人刘秉衡的时候,又提起此事,他严肃地批评说:“1958年王汝祥同志来,我叫他回去处理我的房子,他骗了我,到现在还没处理。是吗?”
刘秉衡作了多方解释。周恩来听后,说:
“我的房子一定要处理掉,决不能同毛主席的旧居相比。”
刘秉衡回淮安后,向县委如实地汇报了周恩来的嘱咐,感到不能再违背周总理的指示了。经慎重研究,决定把周恩来诞生和生活过的东边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边宅院让群众住进去。执行后,写信给周总理作了汇报。
后来,前去参观的人们,在局巷三号大门口,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然而,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在国际国内都有很高的威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瞻仰他旧居的人愈来愈多。
周恩来了解到仍有人前去参观他的旧居后,心理很不安。多年来,为这件事他采取了很多措施,不但没有实现他自己“不留痕迹”的愿望,参观者反而有增无减。他一直把自己当作毛泽东领导下的一名工作人员,怎么能让自己在群众心目中和毛主席相比呢?
他决定采取行政手段,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973年11月13日晚9时,淮安县委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这是国务院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打来的。正在值班的县委一位负责人拿起了电话。北京打来的电话说:
“周总理听到反映,要动员住在他旧居的居民搬家,还准备开放,让人参观。请县委调查一下,看有没有这样的事,请向国务院办公室汇报一下。”
县委了解以后,发现没有这样的情况,就如实作了汇报。
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室又来电话,正式传达了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一、不要让人参观;
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三、房子坏了,不准再修。
第二天,县委立即把落实情况报告了国务院办公室。
1974年8月1日,周恩来见到侄媳孙桂云时,又问起“三条指示”执行情况。桂云汇报说:
“都执行了。但外地人千方百计找上门来,实在没有办法。”
周恩来思索了一下说:
“把房子拆了,你们换个地方住,行吗?”
桂云说:“拆迁房屋要经政府批准,我们自己不好决定。”
周恩来点点头。最后,他又嘱咐说:
“你们要劝说参观的人,叫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旧居。”
人民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我要与人民同甘共苦,我不能为了自己受益,而让人民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