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应明说:“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意思是说:远离尘世,退隐林泉的人,就会忘掉一切荣辱;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人,对于世俗的贫贱富贵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都市,人怎样才能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呢?这需要修养心性,做到清心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欲有存焉,寡矣。”
——语出《尽心下》
洪应明说:“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意思是说:远离尘世,退隐林泉的人,就会忘掉一切荣辱;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人,对于世俗的贫贱富贵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都市,人怎样才能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呢?这需要修养心性,做到清心寡欲。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欲有存焉,寡矣。
——语出《尽心下》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的欲望不多,那善性纵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多;一个人的欲望很多,那么,善性纵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
心无邪念,忘却荣辱,摆脱是非,不为功名利禄而折腰,方能享受到恬淡安逸,胜似闲云野鹤的生活。
世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在官场为功名所累;心有欲望,其行为便不轨;一辈子也就葬送在大喜、大悲、大乐之中。
有这样一个关于释尊的故事。
一日,释尊与众弟子在山林中落座,身旁有野鹤飞过,数只白虎也在石崖上休憩,细听释尊讲话。有一俗人路过,便问释尊为何修养身性的人总显得如此平静,并洋溢着喜悦的光辉?释尊回答:“他们不为过去的事悲伤,不幻想还未发生的事,当下对他们而言是足够的,因此,他们会显得喜悦洋溢。不追求未来,也不为过去而神伤,就不会像砍下来的芦苇般逐渐枯萎。”
那人又问:“为什么人经常为自己的健康、名声及财产烦心?”释尊说:“人总想掌握千变万化的事物,结果愈是担心未来,愈对生活失去信心。”
“那身为一个人该怎么办呢?”那人问。
“一个老是想改变生活现况的人,无法领悟何谓平静安宁的心。”释尊回答。
“如何能拥有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修行。”
“修行?”
“是。努力行善,禅定涤心,尽力修炼。如此一来,不良的影响可以减少,而得到宁静就更容易了。修行的人只知道要善良、公正、正当,勿循原路回头寻求过去,珍惜尚未到来的将来;有洞察力的人可清楚看见当下就是此处、此刻,如此的智者求取成就,遇任何事均不曾迷惘或动摇。与其浪费精力担心将来,不如把握此刻可以做的事,充分发挥潜能。因为现在是过去的孩子,未来的父母。”
那人听后,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拜别释尊往出林的出口走去。
一个人要想修炼成真正了悟人生的豁达之士,内心要既无寂寞也无喧哗,应该加强心性的修炼,凡事适性就能永远处于逍遥境界了。
释尊的话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孟子的言论却直白的讲出了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那便是减少物质欲望。
《菜根谭》曰:“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意思是说:“一个内心充满了欲望的人,能使平静的水潭荡起汹涌波涛,即使身在老林也难以平静;一个内心没有杂念的人,即使在盛夏也会感到凉爽,即使身在闹市也不觉得喧嚣。”
可见,欲望对一个人心性的影响何其巨大。
《醒世恒言》载:录事薛某,一日在高烧睡梦中梦见自己化为鲤鱼跃入湖中,遇一老者垂钓,但终因难耐钩上之饵的诱惑,张嘴咬钩,遂成老者钓物。冯梦龙点评说:录事薛某被钓皆因“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贪婪所致。
欲望就像石头,心如同湖水,心有欲望便如同石头跌落湖中,“欲望”越大,湖面愈不平静。保持湖面平静的惟一办法便是拒绝外物的入侵。
智者慧语
做到不求名,不求利,才能过着自己朴实无华的生活,与人为善,与人无争,既悠闲又快乐。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欲有存焉,寡矣。”
今译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的欲望不多,那善性纵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多;一个人的欲望很多,那么,善性纵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