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以邻为壑,转嫁祸事和损失,其根本症结就在于缺乏推己及人的精神。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并非智者之举。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语出《告子篇》
人们之所以以邻为壑,转嫁祸事和损失,其根本症结就在于缺乏推己及人的精神。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并非智者之举。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语出《告子篇》
春秋末年,某诸侯国发生了水灾,有个叫白圭的人应邀去治水。他不是花大力气去疏通河道,因势利导,把水引向大江、大河,让其汇入海中,而是修筑堤坝,挖掘沟渠把水引向邻国。
白圭自以为治理了水灾,不由得十分得意,沾沾自喜,忍不住跑到孟子那里,自夸道:“我的治水,胜过了大禹。”孟子便回答说:“你错了!大禹的治水,是遵循了治理水的道理。所以,大禹以四海为壑,而你却是以邻国为壑。”
以邻为壑这个成语便出于这个典故。字面意思是把邻国当作泻洪的沟壑。比喻为了自私的目的,把困难或灾祸嫁到别人的头上。
孟子对白圭自以为是的行为毫不留情的予以了指责,由此告诫世人做事“勿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表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就是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表现在团体与团体之间,便是狭隘的本位主义。
邻如唇齿,唇亡则齿寒。一个把周边邻里关系搞不好的人或团体,是定然会孤立自己的。这种为着自身的安危,而把灾难或灾祸转嫁于人的做法,是缺德之举。从长远来看,也是取小利而招祸害的行为。
《中国通史》载:
晋献公想找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大夫荀息献策说:拿我国出产的美玉去贿赂虞王,他会答应借路的。献公担心虞王收了礼物而不借路,荀息说:虞王不借路给我们就不敢接受礼物;接受礼物就会借路给我们,至于美玉,只不过是从里面的仓库存放到外面的仓库,骏马也无非是牵到外面的马群里,您不必担心。
虞王贪财,准备接受献公的请求,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虞国和虢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如果借路给晋国去攻打虢国,虞国也离灭亡不远了。虞王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荀息率兵消灭了虢国,三年后,他发动军队攻打虞国,俘虏了虞王。
荀息牵着当年送给虞王的马,拿着那块美玉来见献公,献公高兴地说:“美玉还是老样子,骏马倒是长大了。”
以邻为壑的结局是什么?是自取灭亡。以为能将灾祸转嫁他人,实际上是在引火上身。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倘若你连和周边人的关系都协调不好,一旦发生意外,你还指望谁来帮你?
兔子为何不食窝边草?它是在营造周边环境,以求自保啊!做为一个人难道连兔子的智商都不如?!
醒醒吧,那些好推委责任者。
孟子的教诲不是张口大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当谨记于心。
智者慧语
你要以邻为壑,人必以你为仇。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HT11.SS]洚 水。[HT11.SS]洚 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告子篇》
今译
白圭说:“我的治洪水本领超过大禹。”孟子说:“你错了!大禹的治水,顺着水的本性,最终把洪水疏导到大海,把大海作为蓄洪区。如今你却把邻国作为蓄洪区。水不能顺畅地流,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以邻为壑,造成洪水泛滥,是仁人所深恶痛绝的。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