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节操,存于内则为仁德,化于外则为坚贞,执于行则成义礼,达于人则为典范。说到底,节操是做人之根本。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语出《膝文公篇》
人之节操,存于内则为仁德,化于外则为坚贞,执于行则成义礼,达于人则为典范。说到底,节操是做人之根本。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语出《膝文公篇》
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并不以他的社会地位为依据,这就好比评价一个人是否富有并不是以他的着装、他的豪宅为凭证。
身着名牌,开着名车,住着豪宅的人有可能是一个有着几亿外债的穷光蛋,可能正为找一顿午餐而四处奔波。
一跺脚便没有人敢说话者,也只能冠他一个凶神恶煞的头衔,它绝对与大丈夫无关。
孟子说:“飞黄腾达时不淫乱腐化,走投无路时不丧志改行,遭受暴力时不屈服变节,这就算得上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孟子说的大丈夫就是指做人的节操。
有一次,信奉阴阳学说的景春对孟子说:“当今的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那些诸侯便都害怕得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
孟子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这怎么称得上是大丈夫呢?一个人应该居住于天下最宽广的大厦,那就是‘仁’;要站立在最高的位置,那就是‘礼’;要走在最光明的大道,那就是‘义’。
得志,便与百姓循序而进;
失意,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扰乱我的心志,贫贱不能轻移我的意志,威吓不能屈服我的志节,这才叫做丈夫。有节操者方称大丈夫。”
由此看来,节操也就是人的气节与操守。
一腔正气,可贯长虹,不虚饰,不苟且,不贪恋荣华富贵,不惧怕权势强力,不苟且偷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就是气节。
知正道而持行不怠,守本性而遗世独立,行仁仗义,依理遵道,这就是操守。
合而论之,人之节操,存于内则为仁德,化于外则为坚贞,执于行则成义礼,达于人则为典范,说到底,节操是人之根本。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一生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同时代的文学家王世贞评价他“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关于海瑞的著名事迹,即使是在大臣粉饰盛世,举国一片歌舞升平,以及受宠者阿谀,小臣们畏罪结舌的黑暗政治氛围中,海瑞仍敢直言上疏,毅然指责嘉靖帝收刮民脂民膏,滥兴土木,无视朝政,正因此他被捕入狱。
可以说海瑞确实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大丈夫,他的一生从未向权贵低过头,面对上位者从不软弱。但他同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自己的一生全被顶头上司操纵着,肝脑涂地仍不知所以。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我们尊敬的朱自清老先生。我深深折服于他为师者的和蔼可亲,叹服于他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在那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惨淡岁月里,即使是人染恶疾,家无粒米,却仍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最终离我们远去。朱老先生的行为完全是一个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堪称大丈夫的楷模。
智者慧语
庸俗小人圆融处事,真正的大丈夫刚直不阿。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篇》
今译
孟子说:“飞黄腾达时不淫乱腐化,走投无路时不丧志改行,遭受暴力时不屈服变节,这就算得上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