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小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了“破窗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其他人也会感染上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情绪。
对于职场来说,没有哪个追逐发展的上司不重视“破罐子破摔”的,所以他们会更加在意员工在工作中所砸的每一扇玻璃。当一种触及管理灵魂的碎片出现的时候,就一定会留在上司的心里。对于个人发展也同样如此,一个坏的碎片,就如同人走路时,平地踩空一格,然后事情就会失去控制。商场如战场,在见招拆招中,一招出错,心浮气躁,接下去便成为“招招错”。所以,在职场工作中尽量不要出现失误。
赵雅琴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她工作多年,而且被幼儿园评为最优秀的幼儿教师。有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在幼儿园小朋友哭闹的时候都会有心烦意乱的感觉,但是赵雅琴从来没有对孩子们发过脾气,也非常热心,业余时间总是研究教具的使用,给小朋友们做很多好玩的游戏。
有一天,她看到教室空白的墙壁,便决定把很多适合幼儿看的图画挂在那里,于是,在让小朋友玩玩具的时候,赵雅琴就动手准备挂图画。她找了一下抽屉,没有找到双面胶,只找到一盒图钉,于是她决定用图钉将图画钉在墙上。图片准备好了,赵雅琴就找出几个图钉开始钉图画,有的孩子就在下面瞪着大眼睛看着。钉着钉着,赵雅琴手没抓稳,掉下一颗图钉来,可是没听见响,于是赵雅琴就问了孩子们看见图钉没。
可是孩子们都没有看到,于是赵雅琴就接着钉图片。过了不一会儿,幼儿园的园长来班级检查,发现有一个叫小帆的孩子,正从地上捡起一个图钉,放在小桌子上玩。
这可吓坏了园长,她立即冲了进来,大声地批评了赵雅琴。她说:“赵老师,身为一名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老师,您不该不明白,孩子的特点是生性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感到好奇,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的眼睛都要学会观察到每一个幼儿。而你,在班级里只有你一个老师的时候,就开始钉图片,而且,我还发现有个孩子手上有图钉,万一孩子吞了图钉,或者被图钉扎了手,这个责任是我们无法承担的,墙即使是空白的,也没关系,如果哪一个孩子出了大问题,你我的一生都将良心不安。”
赵雅琴从来没有遭遇过这样严厉的指责,她哭了,工作了几年时间,她获得过极高的赞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没有人对她说这么严重的话。可这一次不同,她知道自己的确犯了严重的错误,后来,每当上司强调幼儿工作的安全问题的时候,虽然上司是不点名地讲述“图钉的安全隐患”,但是每当讲起这个事件,她都如坐针毡。而且,每次讲完这个问题,上司总是很有意味地给她递来一个嘱咐的眼神!
这样几次之后,赵雅琴终于觉得很痛苦,而且无法抹去那件事情在心里留下的阴影,于是她辞职了。
一个曾经很优秀,有前途,有爱心的老师,就因为一枚小小的图钉,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职业选择!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走向职场,每个人都不能纵容自己。纵容自己,就是给自己犯错误的机会。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所以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失,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自己就会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而且,做任何事和任何工作的时候,我们都要给自己一把标尺。尤其要强调的一点是,任何工作都有其核心的任务。例如,财务工作就一定不能贪图金钱;幼儿教育工作就一定注意“保教结合,以保为主”等职业基本准则。如果违背原则,那么这个失误可以弥补,但同时也会被人们记住,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心理学点拨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就有更多的人往墙上涂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相反,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地上一旦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跟着随地乱扔垃圾,内心也没有罪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