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曹操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有很多人劝他干脆实现他那最大的梦想——称帝。这个在当时还只能称为曹操梦想的目标,曹操奋斗和打拼的一生,考虑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他显得有点儿准备不足,有点儿失措,但是这个梦想却深深地吸引着他,并决意传给儿孙们去完成。于是乎,曹操面对劝谏的部下和不怀好意的敌人,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什么意思呢?
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意思,且让我们暂时离开三国一会儿,回到商周之交,来回顾一下那会儿的历史。
那会儿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王”,还不是后世秦始皇所定义的“皇帝”,“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所以最高统治者“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坐镇于中央朝歌的纣王,而周文王姬昌呢,他不是王,他只是纣王手下的一个方面大臣“西伯”,就是西方诸侯的长官,而“周文王”是他死后,他儿子姬发给他追尊的,所以尽管当时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足以灭亡商朝,建立自己的政权,但他仍没有那么做,他“仍服事殷”,继续当商朝的官儿,却不给商朝做事儿。
他为什么不起来推翻纣王,建立新的政权呢?因为古代名教森严,姬昌毕竟是臣子,纣王毕竟是主父,主父有过,臣子只能规劝建议,而且也没见过有哪一个强大的儿子,弄掉自己父亲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姬昌他不敢和整个社会作对,因此直到他死了,他还是西伯,还是商朝的干部,而不敢取而代之。
但是到了他儿子在位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当权者商纣王越发地暴虐,臣民们离心离德,开始和整个社会作对的不再是姬发,而是纣王,所以社会和公众要求姬发起来,推倒腐朽的商政权,从而以更加人性化的周政权来代替,于是乎姬发果断地称王,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顺应了社会和公众的号召,取商而代之周,开创了周朝八百余年的天下。
过去的当权者都是很谦虚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是从他们很多辈祖先那里就开始积累了,所以他们一旦掌握社会资源的处置权后,如果不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就会受到自己心理和当时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导致事业的瞬败,因此,每个成功的统治者基本上都会“左昭右穆”地祭祀自己的祖先。
甚至在邻国日本,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也自我宣称其实从很早的时候,他们的家族就已经致力于夺得天下了,他的远祖还留下金匮丹书,以自己未能夺得天下而遗憾终结自己的生命,同时告诫自己的后世子孙,说自己的家族必能继承自己遗志,夺得天下。
曹操的处境可谓和周文王、足利义家异曲同工,而他又是一位典型的实用主义者,所以曹操决定虽然我没做皇帝,但我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帝,称帝这件事儿还是留给我的儿孙们等时机成熟后再做吧。
这是曹操的能处,同时也是他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