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已经表示拒绝,或者马上就要拒绝了!你正和顾客激烈讨论,争取他们的赞同对你来说至关重要。但顾客此时却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答案明明已经呼之欲出,可他们就是不买账。你感觉自己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现在该怎么办呢?
请相信,“一次示范胜过一千句话”,不论你推销的是什么产品,只要你善于动手示范,通过某种方式,把产品的性能、优点、特色展示出来,使顾客对产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易于说服顾客,促进产品的销售。
我们想象一下,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老师在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雪”。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学生们回答:老师,我们明白了,雪像盐。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学生们回答:老师,我们知道了,雪像冰淇淋。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学生们回答:老师,我们知道了,雪像沙子。
老师始终无法解释清楚什么是“雪”。最后,老师以“雪”为题考试,结果有几个学生写道:“雪是白色的、味道又冷又咸的沙。”
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一次示范胜过一千句话。”
有个传道的牧师,给非洲热带的居民宣讲《圣经》。当宣讲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的时候,牧师停住了,他想,热带的土人,根本没有见过雪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雪地和煤球在颜色上有什么不同。但是,当地椰子很多,椰子肉是很白的。于是,这个牧师“篡改”了《圣经》,说道:“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以变成像椰子肉这样的白。”——也许,这样宣讲《圣经》有违原文,但是,为了让听众真正听懂、真正理解,这种变通还是可取的。
同样的道理,推销商品时,一个强有力的技巧是“体验的影响”。产品的许多功能和优点,也是难以用语言来诠释的,如“乘坐舒适”——“舒适”的感觉该如何向顾客描述?“质地优良”——“优良”一词该如何让顾客心领神会?并且,顾客还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念。如果推销员不能让顾客理解并相信产品的“舒适”和“优良”,你就无法打动顾客。
俗话说得好:“先尝后买,方知好歹”,不论你推销的是什么产品,只要你善于动手示范,通过具体的方式,把产品的性能、优点、特色展示出来,使顾客对产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易于说服顾客,促进产品的销售。
如果你想勾起对方吃牛排的欲望,将牛排放到他的面前固然有效,但最令人无法抗拒的是煎牛排的“嗞”声,他会想到牛排正躺在铁板上,嗞嗞作响,香味四溢,不由得咽下口水。
为了向顾客说明“味道鲜美”,你可以让顾客亲口“尝一尝”;为了向顾客说明“音质优美”,你可以让顾客亲耳听一听;为了向顾客说明“式样美观”,你可以让顾客亲眼看一看。在体验、感受之后,才能对产品有直观的了解。
美国一位汽车推销员为了向顾客说明“乘坐”是如何“舒适”,他站在三层楼上向汽车坐椅扔鸡蛋。当人们看到鸡蛋没有被摔坏时,舒适的特性自然让人们深深体会到了。日本的手表商人,为了向澳大利亚人解释他们产品的质量是如何“优良”,就用直升机从天上扔手表。当手表从几百米的高空扔下来没有被摔坏时,优良的品质自然不言而喻。
一位推销员向顾客推销一种新式牙刷时,把新旧牙刷展示给顾客的同时,拿出一个放大镜,然后说:“用放大镜看看,你就会发现两种牙刷的不同。”没多久,那些靠低档货和他竞争的同行被他远远抛在后面,从那以后,他永远带着放大镜。他总结经验时说:“我再也不用不厌其烦地向顾客解释,为什么我的牙刷价格比别人高,顾客轻易就接受了这种鉴别方法,因此我的销售额直线上升。”
纽约的一个西服店老板,他在商店的橱窗里装了一部放映机,向行人放一部广告片。片里,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找工作时处处碰壁,而一个西装笔挺、风度翩翩的人,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结尾打出一行字:好的衣着就是好的投资。这一招使他的销售额突飞猛进。
一个牙医做得更绝——他把患者的X光片放在墙上,使患者一坐下就可以看到牙齿的损坏情况,然后他会说:“不要等牙坏到不能用的程度再来看病。”
几年来,通用电器公司一直在向一所学校推销他们用于教室黑板的照明设备,联系了无数次,费尽口舌,却毫无结果。一位推销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抓住学校老师集中在大教室里开会的机会,拿了根细钢棍站到讲台上,两手各持钢棍的一端,说:“先生们,我只耽搁大家一分钟。你们看,我用力折这根钢棍,它就弯曲了。我松一松劲,它就弹回去了。但是,如果我用的力超过了钢棍的最大承受力,它就再也不会变直。孩子们的眼睛就像这钢棍,如果视力遭到的损害超过了眼睛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视力就再也无法恢复,那么将来花多少钱都无法弥补。”结果,学校当场就决定,购买通用电器公司的照明设备。
当顾客愿意试用我们的产品,亲身体验我们的服务时,我们说服他们购买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亲近小狗狗”策略(一种销售策略,最开始被宠物店销售员在卖宠物狗时所使用。允许顾客先把小狗带回家抚养)就很好地利用了“体验的影响”。顾客把小狗带回了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怎么舍得再把它送回去呢?
美国有一个名叫斯坦巴克的犹太人,在做销售安全玻璃的业务员时,业绩一直都维持在北美整个区域的第一名。在一次优秀业务员的颁奖大会上,主持人说:“斯坦巴克先生,你有什么独特的方法来让你的业绩维持顶尖呢?”
斯坦巴克说:“每当我去拜访一个客户的时候,我的皮箱里面总是放了许多截成15公分见方的安全玻璃,我随身还带着一个铁锤子。每当我到客户那里,我会问他:‘你相不相信安全玻璃?’当客户说不相信的时候,我就把玻璃放在他们面前,拿锤子往玻璃上一敲。每当这时候,许多客户都会因此而吓一跳,同时他们会发现玻璃真的没有破裂开来。客户就会说:‘天啊,真不敢相信。’这时候我问他们:‘您想买多少?’马上进行成交的步骤,而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还不到1分钟。”
当斯坦巴克讲完这个故事不久,几乎所有销售安全玻璃的业务员出去拜访客户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安全玻璃样品以及一个小锤子。
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斯坦巴克的业绩仍然维持第一名,又都觉得很奇怪。在另一个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又问:“我们现在都已经做了同你一样的事情了,为什么你的业绩仍然维持第一呢?”
斯坦巴克笑一笑说:“这很简单,我早就知道上次说完这个点子之后,你们会很快地模仿,所以从那以后我到客户那里,当他们说不相信的时候,我便把玻璃放到他们的面前,把锤子递过去,让他们自己来砸。”
让顾客自己参与进来,自己说服自己购买,这确实又是一种销售境界。
也许砸玻璃的故事离我们的现实工作多少有些遥远,但是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顾客参与的销售技巧应用非常广泛。在一件商品到达用户手中之前,有很多的环节可以为顾客提供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例如在验证产品品质的环节中,汽车经销商大多会为潜在的消费者提供试乘试驾活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顾客参与验证。当顾客真正坐在了车子上,他所获得的亲身驾乘感受将远胜于广告手册上冷冰冰的参数对比,通过这样的销售过程,顾客将非常直观的得到有关于车子品质的第一手信息。
有些厂商则在生产环节就开始让客户参与其中,比如戴尔电脑,他们采用个性化订单生产的方式来销售个人电脑,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厂家根据自己的意愿生产出的统一配置的电脑,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需求来做出各个零部件的自由组合,喜欢在电脑上影音娱乐的用户可以让厂家配上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喜欢打游戏的用户,则可以为电脑选择一颗强劲的“芯”……这一销售模式所建立起来的心理影响是能够让顾客觉得自己购买的产品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装配的。戴尔公司能够跻身于世界级电脑厂商的行列,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借助于这种独特的销售方式。
在商品的渠道流通领域,也有着同样的应用。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商场会在货品与顾客之间用柜台筑起一道“长城”,顾客首先需要隔岸观花一般的远望货架上的商品,然后告诉售货员需要仔细看看哪一件,这时售货员再把相应的商品拿到柜台上来供顾客看仔细。
而现在,我们看到更多的商场陈列方式大都已经改成了开放式的,顾客不仅可以直接看到、触碰到商品,而且很多的商家都提供了试穿试用。在销售过程中让顾客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做出购买决定。销售者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的发现,顾客在这种互动体验的环境中,更容易达成购买意愿,而意愿一旦形成,也更加坚定。
数字可能是最简单,也可能是最深奥的。数字拥有非凡的说服能力,不容忽视,它能给人一种真实、具体的感觉,让对方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图像,特别是在使用对比性数字的时候,这个效果会比单纯地罗列数字更为明显。
“统计数据”是我们说服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少了这些数据,说服几乎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无论是企业谈判、推销说服、向上级汇报……对方想了解你,或你想了解对方,最初都得靠这些统计报表和数据报告来进行评估。
现代行为学证明,人们基于以下三点而对统计数据表现较高的服从度:
——系统的统计数据在人们心中会形成“不容更改”的错觉与权威性。
——人们倾向于相信统计数据是分析、归纳后的结晶,比起语言更可信。
——统计数据是“凭证”的象征,比起语言更具有契约的约束力。
所以说服时如果想让对方认同我们、信任我们,有系统的图表和数字的出现,将是十分有效的帮手。
举例来说,甲公司想和乙公司进行合作谈判前,一定要先知道乙公司的资金流通、产品制造的优劣比率和有多少客户知道乙公司的产品,有多少客户使用了产品之后达到百分之多少的满意度;蓝球队想和球员谈价码,第一个参考值就是球员投中率;就连家庭主妇想买家电用品,也会选择平均销售量较好的品牌下手。
有时候,你会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或者商场的促销牌上看见这样的话,“现在购买,你将节省100%”。
节省100%,好家伙,那不是白给吗?你立刻被吸引过去,仔细一问才发现,敢情不是白给,是半价,打5折。
那怎么叫节省100%呢?原因在于,它比较的对象不同。节省下的钱跟原价格比起来是打5折,可节省下的钱跟新价格比起来呢?就不是打5折了。
原来100元,现在卖50元,节省了50元,跟新价格比起来就是节省100%了。有人说,这不是骗人吗?
不是,这还真不算骗人,这个,是统计上使用的招儿。
不管在任何场合,“数字”对人类来说仿彿具有魔力,只要你能提出某些数据,就能让人完全接收,而且很少有人会要求验证。
例如当有人告诉我们,喝咖啡比没喝咖啡的人,肝炎恶化的比例減少53%,大部分的人不仅不会询问数据是怎么来的,甚至会自动把这段话简化成“喝咖啡对肝比较好”。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原本就不擅长处理数字这种后天文化发展而来的知识。
同样地,当你告诉商谈对象:“根据过去的经验,采用A合作模式短期内支出比B合作模式多5%,但平均效益则比使用B合作模式高36%……”对方所接收到的信息,会被设定成“A合作模式较优”,接下来他们的焦点将专注在A合作模式上,加速达成你的目的。
当我们在说服中像这样突显有利于我们的数字,就能吸引对方注意力、创造更多筹码。
1922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伯朱格进行了一次演讲,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予妇女以平等的地位。
她说:“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对全国发表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有700多人。我听到总统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视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12人是女性;在435名众议员中只有11人是女性;内阁人员中没有女性;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性。”
她列举的这些具有鲜明对比的数据说明了她的观点。无论你是否赞成她的观点,在这些确凿的数字面前,你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这就是数字的力量。它意味着铁的事实,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说更有说服力。如果你能巧妙地运用数字,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校是省立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校风严谨、务实,校园环境幽雅,是您理想的选择。今年计划招生200人,要求……
如果你是个学生,当看到这则招生简章的时候,你会注意“重点”、“务实”之类的词语吗?你可能随手把它丢在一边,或者只是简单浏览一下,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激发你想进该校的强烈愿望吧。
那么再看下面的这则招生简章:
本校高中毕业班今年考上重点大学458人(其中升入清华大学52人、北京大学97人),考上专科学校321人,升学率达到92%……本校有资深教师278人,其中152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本校拥有全国最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本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清华北大。你做好准备了吗?
看到这则招生简章的时候,你还会无动于衷吗?你是否在想:或许,3年后,我就是这52人中的一员,或者成为97人中的一员吧。
显然,第二份招生简章更具有说服力。这就是数字的说服力量。
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被誉为畅销书制作霸王的神吉先生,策划了一本以《读心术》为题的书,并约心理学家多湖辉来写。对于从未有过写书经验的多湖辉,这的确是一件难以办到的苦差事。可是神吉先生不理会这种顾虑,语气轻松地说:“怎么样?题目还不错吧?马上动手写吧,300页稿纸左右就可以了,你一天写5页左右就行!”
奇怪的是,经他这么一说,先前还觉得很困难的多湖辉忽然感到肩上的负担轻多了,觉得两个月后交出书稿也并非不太难。起初,一想起时间长达两个月,书稿长达300页,一种难以承担的重压感不免袭上心头。可经神吉“一天写5页”这么一讲,想想有时给杂志社赶稿时,一天能写十几、二十几页,所以顿时感到很轻松。实际一动手,才觉得一天5页的定额是够高了,不过既然已经答应下来了,就不能再往后拖了。
这种利用数字的技巧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得相当广泛。如写字楼出租,业主常常打出“每天每平方米仅2元”的广告来吸引客人,就是运用了这种技巧。实际上,要租这些写字楼,算起年租来,价格不菲。客户并没注意到年租,在一种划算的错觉下签下了租赁协议。
具体的数字最有说服力,越是明确的数字资料,越能给人信任感。
元朝至正年间,海宁一带水路不通,陆路运送军粮只能靠人力肩挑车载,而当地百姓又屡遭战乱,不宜再行征用。将军董搏霄向朝廷建议,改用士兵搬运军粮,但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对,说国家历经战乱,兵力不足,军士疲惫,若再运送军粮,远途劳顿,势必削弱战斗力。
董搏霄说:“军人搬运粮食,可用百里一日运粮之法。方法是:每人距离10步,36人就是1里,360人就是10里,3600人就是100里。每人每次背米4斗,米用夹布口袋装好,封上印记,由一人传递给另一人,人不停走,米不着地。每人每天走500个来回,单人行程往返为28里,负重14里,空手轻行14里,每天可以运米200石。如果每人每天运送一升米的话,那么,这3600人运一天的粮食可供100里之外的两万人吃一天。况且,单人行程每天仅28里,每次负重4斗仅行10步,往返劳中有逸,长队传递,类似游戏,绝无疲师之虞。”
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简便易行,效率很高。董搏霄提出用士兵运送军粮时,遭到大臣反对,他将这一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劳动效率的运送方法,换算成具体数字,而这一连串的数字,通过运筹巧排,化成生动的形象——排成百里长队的士兵,如游戏般地传递军粮的动人场面。计算之精确,运筹之巧妙,使反对的大臣无法拒绝这一建议。董搏霄轻十步、重十步的百里一日运粮法的建议,终于被朝廷采纳。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积极对待与自己有微妙联系的人或事,如具有相同价值观、相同信念、相同年龄的人。如果一个人与你有某些共同点,就会产生你与他很相似的感觉,他就会更喜欢你,更快地与你建立和谐关系。
这些共同点可以是思想、信仰、籍贯或母校,也可以是举止、言语、穿着或发型,等等。比如,人们会对与自己名字相同的人感兴趣;当陌生人与自己生日相同时,我们更容易去认同他。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既然相似能产生认同感,那么我们去刻意地模仿对方的行为,能否也能增加信任感?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模仿原则”——模仿他人行为也能得到认同感和信任感。这和我们潜意识里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有关。
心理学家为了验证该原则在谈判中的效用,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认为谈判中的行为模仿不仅能让模仿者受益,对被模仿者也有好处。
某个实验中,研究者要求一些工商管理硕士对谈判一方进行模仿(如果一方背靠在椅子上,他也要做出相同动作);另一组则不要求做出模仿行为。结果显示,前一组的谈判成功率高达67%,后一组只有可怜的12.5%。
英文“LIKE”是什么意思?喜欢。“LIK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相像。当你LIKE别人的时候,就是像别人的时候,他也会LIKE你,喜欢你。
你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你喜欢的人吗?夫妻结婚久了别人说你们有夫妻相,那不就是因为两个人结婚久了互相模仿对方吗?
所以人会喜欢像他的人,人也会像他所喜欢的人。
你如果想影响对方,你就得先去像他,对方喜欢你了,他就会像你,所以他就认同你的观点,这时不就建立了一种信赖感了吗?
假如我跟你说有一个人非常像你,样子跟你一模一样,你会不会立刻想认识一下这个人,想交这个人做朋友?你有没有这样一种经验,跟一个人认识了才一天,但是一见如故。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你有没有跟一些人认识八年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什么?因为彼此有太多的不同点。所以相像是很重要的。
在说服的一开始就寻找双方的相似之处,寻找彼此的共同点,这有利于加强彼此的感情。这种相似之处越多,双方的感情也越显得密不可分,即使对方是很顽固的人,也会很容易被说服。业务员在争取客户时是这样,公司员工希望得到上级青睐时也是如此。
只要你去寻找,你与对方的相似之处有好多。
(1)经历同步
一段共同的或者非常相似的经历,就可以拉近你们俩的距离。你可以在很多方面寻找彼此相似的经历,作为加强联系的契机。你可以通过那些共同的经历来证明“你和他一样”。
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共同点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校友、被同一老师教过、去过相同的地方、同样是工薪阶层等。
一些善于讨女孩子欢心的人,会常常寻找一些没有利害关系的琐碎小事作为两人的共同点,如姓氏、血型等。这些细枝末节的一致性,会让女性感到与对方的邂逅是命中注定的。
(2)话题同步
就是谈论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你们都喜欢红旗队吗?或者你们都喜欢钓鱼、打高尔夫球吗?如果你知道的话,赶快利用起来,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话题。
例如,如果上司喜欢打高尔夫球,而你也恰恰喜好此道,则不妨主动说些“打高尔夫球会令人神清气爽,真不错啊。我总是期望去打高尔夫球”这样对高尔夫球感兴趣的话。如果你经常这样倾诉,那么,这位上司头脑里就会萌生出“某某也喜欢打高尔夫球”这种一体感的意识。
(3)动作同步
比起其他相似之处来说,保持姿势和动作的一致要简单得多。
通过配合、模仿别人的身体姿势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与对方保持相似的坐姿、跳舞时步调一致)。
但是小心点,如果我们的方位、姿势与对方完全一样,也容易让他感觉不舒服。
(4)情绪同步
“情绪同步”就是从对方的观点来感受其需要。有的说服者不知道这一点,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并不注意对方的情绪,没有和对方同步,对方心里肯定不舒服,甚至认为“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根本就没有听我的话”,结果,双方的关系注定要走到终点了。
所以说,在说服时一定要与对方保持情绪同步。当对方的情绪比较雀跃,正说一个他高兴的事情时,我们要用同样的情绪来迎合他,这样对方就会很高兴继续讲下去,令说服工作得以继续下去。
(5)语气、语速、语调的同步
大家一定注意到,对方的语速有快有慢。这方面,我们也要和对方同步起来,只有这样,双方在沟通和交流中才会感觉合拍。拍子和上了,彼此就会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如何做到合拍呢?其实很简单,如果对方的语速比较慢,我们就要说得慢一点;如果对方说得像开机关枪一样快的话,我们当然也不能像散步,也要提高语速。
说话速度加快,所带来的好处也会随之增加,你会发现,如果你慢条斯理地向某人提出问题,对方也会慢条斯理地回答;反之亦然。你表现出的急迫感,将影响他人的行为,而急促的说话速度,则增加了采取行动的必要感受。
还要留心对方的口头禅。如果有一个张先生,他的口头禅是“怎么说呢……”在表达你的意思时,你也可以跟着说:“嗯,张先生,怎么说呢……”然后再继续介绍你的观点,这样你们两个人沟通起来就很合拍。
(6)呼吸的同步
呼吸是最无意识的行为之一。研究表明,仅仅是与另一个人的呼吸保持一致,他吸气时你也吸气,他呼气时你也呼气,就可以增加两个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如果你能正确使用这个技巧,那么你就差不多和对方处于同样的节奏之中。
他将会察觉到这种节奏,从而更加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舒服。当两个人在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上保持一致的时候,慢慢地你们就会产生同样的想法,体验同样的感受。
一起跑步锻炼的人,最后连呼吸的方式都相同,他们就会感觉很合拍。例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甚至身体姿势、呼吸等也无意识地与顾客一致。
只要你去寻找,双方之间就一定会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即使一时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相似之处,你也可以试试下面这种说法:“我们之间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双方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热忱。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继续努力,一定可以找出其他共同点。”
影响他人的第一步是要从心底萌发一种和对方建立联系、成为朋友的真诚愿望。第二步则是上面谈到的保持“同步”一致。完成了上面两个步骤,第三步就是引导了。魔力在这一步出现。一旦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引导,就会惊讶地发现影响他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当被说服对象开始跟随我们行动时,我们的引导就成功了。如果对方遵从你的引导,比如模仿我们的某个小动作,那我们就已经牢牢控制了他的潜意识。接下来,就轮到我们提要求了。但在这之前,我们还必须确定双方是否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你得花几秒钟来确认,试着变换一下姿态、说话的音调、语速等,如果对方也做出了相似的回应,那我们就能肯定双方已经达成默契,从而大胆地进入下一步了。
运用模仿原则时,有一条警戒线你不能越过,即你不应该看起来是故意模仿别人。如果对方意识到你在设法利用他,那么你的劝说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你必须悄悄行动,同步就是关键。
原一平本来没有奔驰汽车,但他为了要配合客户,便去租了一台奔驰汽车摆在门口。客户车开到门口,一看:“你连开的汽车都跟我一模一样,不可思议,太像了。”
到了餐厅,原一平拿出来的菜,客户一看:“这一桌菜怎么都是我喜欢吃的?”
原一平说:“我不知道你喜欢吃这些,纯粹是我个人喜欢吃的,这是巧合。”
客户一听:“怎么这么巧,你到底是做什么的?”
“我在明治保险公司做销售保险的工作。我有很多老板朋友,某某公司社长、某某公司董事长都跟我买保险。我为他们规划了很多理财性的保单,我自己也买了两份。董事长你要不要也买两份?”
客户一听,就说:“好吧,好吧,我也得买。我没问题,我肯定跟你买。”
为什么原一平并没有怎么介绍保险就可以成交?原因就是因为他彻底地了解了客户的背景。
曾经有一位游客到森林里玩,不慎掉下悬崖,所幸他在下坠的过程中被一些藤蔓牵绊,减缓了降落的速度,因此他落地后只受了一些轻伤。
由于这片森林很大,他走了整整一天还是无法走出去,更可怜的是,他开始感到饥饿,但在这片郁郁林海中,除了树上有些野果外,再也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
这名游客因为身上有伤,再加上森林里经年阴森,树干上长满苔藓,他没有办法爬上去。正感到绝望时,许多猴子出现在他身边。他走路的时候,猴子就跟着他走路;他举起手,猴子也跟着他举手;连他大声的呵斥,猴子也马上摹仿,嘴里吱吱地乱叫。
游客发现猴子喜欢摹仿人的举动,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折了一根树枝,将猴子全都赶上树梢,那些猴子在树枝上荡来荡去,还不断学着他的姿势。
游客从地上拾起一些土块,向猴子掷去。那些猴子见状,以为游客是和他们在玩,也纷纷摘下野果向游客丢掷。
不一会儿工夫,野果就散落一地,靠着这些野果充饥,游客最后终于安全地走出这片森林。
音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人们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情绪不仅是情感世界的外衣,同时也是认知世界的催化剂。因为人在情绪好的时候,认知方面往往容易走向积极,反之则容易产生消极认知。音乐既然能够通过自身包含的情绪来影响人的情绪,当然也就能够对认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所以这样一来,音乐对人的情感世界与认知世界两方面的影响,自然就都包含了无限的潜力。
国外的心理学家曾对三个不同的交响乐队的208名队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都平稳愉快;以演奏现代乐曲为主的成员中60%以上的人容易急躁,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耳痛。有人对一些音乐爱好者作过调查,发现在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和睦;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开朗;而热衷于现代派音乐的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不休。
音乐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满足听者的需求,也有其他的利用价值。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如凯利金的萨克斯曲《归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一些意境深远的曲子,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变得心情畅然、兴奋,且充满自信,特别对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大有益处。听音乐,无论现代的还是古典的,只要溶于音乐的海洋中,我们就可以调心、调息、入静、放松、联想、调养身心。
音乐还会影响我们行动的速度。1982年,由米勒曼完成的研究论文指出,在杂货店播放节奏缓慢的音乐,可以增加销售,因为顾客逛货架的速度会比较慢。反之,节奏快的音乐会使人们的行动不知不觉地加快。
1985年,罗贝里等人发现,在用餐时播放快节奏的音乐,人们每分钟咀嚼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将拍子较快的音乐当作背景音乐,以增加采取行动的气氛与急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