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叶开始,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地向前发展着,从前许多定性的东西,这时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的原子论就是如此。
剑桥大学著名的物理学家J。J。汤姆森起初证实了一细束阴极射线能在电场和磁场中弯曲。这束射线是由当时人们所不知道的某种微粒组成,汤姆森如此断言。不久,他又证实,这是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的微粒。
汤姆森的发现,令世人大吃一惊,这时人们第一次知道,原先被看作“小硬球”的原子竟然包含着一些更小的微粒。汤姆森把这些小微粒命名为“微粒”。
不久,J。J。汤姆森认识到,原子在正常状态下看来好像是由某种正电体和带负电的“微粒”组成的。1891年爱尔兰科学家斯托尼曾经把离子带的电荷称为“电子”,后来英国人拉摩和荷兰人洛伦兹建议把“微粒”改称为“电子”。于是,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玻尔很早就仰慕汤姆森的大名,经常研究他的著作,同时他也阅读洛伦兹等人关于电子论方面的著作,对电子这个“新生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金属电子的作用,在他的博士论文里再度深化这一问题。
玻尔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电流在金属里顺利通过,为什么察觉不出有什么化学物质在转变这类比较盛行的题目。细心的玻尔很快就发现,一些名家提供的理论和实验在许多基本点上是牵强的,计算数据也不够严格。玻尔兴奋地说:“看来,应对金属的电子理论做出更普遍的假设,这是很有意思的。”
玻尔开始创立他的电子运动理论了。他考虑了能影响电子运动的诸多因素,并发现金属原子的稳定性是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和看法。
1911年初,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玻尔受到高度赞誉。哥本哈根的一家报纸这样写道:
科学新星尼尔斯·玻尔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以博士的身份离开了大学。希加德教授第一个发表评论,只从论文的语言方面批评了一下,其余都是赞誉了。克利思蒂昂也是如此,他只是对这篇论文未能以外文写成而表示遗憾,并且说:“玻尔所写的东西,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太新颖,太不寻常了,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对他提出问题。”
获得博士学位的玻尔,又展鸿鹄之志。他很了解英、德两国科学发展的状况,他的父亲便留学过英国,也建议他到剑桥,他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到剑桥大学去,跟电子的发现者汤姆森学习。科学的未来在那里,尼尔斯·玻尔的未来也应在那里。
玻尔和亲朋好友进行了一段短暂的休假后,就踏上了南下的旅途。
当玻尔一见到“剑桥”这两个字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剑桥,闪耀着知识的光芒,剑桥,诞生天才的摇篮,汤姆森、达尔文和牛顿都和剑桥的名字连在一起。现在,尼尔斯·玻尔也来到了他梦中的剑桥!他高兴得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斯宾塞的诗句:
剑桥,我的母亲!
在她那顶冠冕上,
缀着多少睿智,多少冥思……
一到宿舍,玻尔还没来得及打开行李,就直奔卡文迪许实验室,拜见他仰慕已久的汤姆森先生。
汤姆森那时有55岁了,是继麦克斯韦、瑞利之后,成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第三任主任。在这所闻名世界的实验室里,他已辛勤耕耘27个春秋了。
汤姆森面容瘦削,棱角分明,加上一撮硬刺刺的仁丹胡须和那种比平常人要长一些的发型,总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傲气。
初见汤姆森,玻尔诚惶诚恐,本来就不流畅的英语这么一紧张就更加语无伦次了。还是汤姆森教授主动伸出手来表示欢迎,一阵寒暄过后,解除了这个丹麦年轻人的心理负担。
玻尔和汤姆森的谈话很快进入正题。他呈给教授两份论文,一份是自己的学位论文,一份是汤姆森的论文,为了节省时间,他简要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诚恳地指出了他在汤姆森论文中发现的几处错误。就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玻尔对待汤姆森也是一副天真率直的劲头。
玻尔最后向教授谈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希望他的论文能在英国发表,他想在英国有更大的作为,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教授的指点和帮助。汤姆森听后,并没有明确的表示,他只是收下了玻尔的论文。
告别汤姆森,玻尔的心情始终不能平静,他既有感于汤姆森的和蔼可亲,又不知道教授对他的观点会持什么态度,在急切的期待中,玻尔度日如年。
玻尔的期待一天天落空,他无法静下心来,他决定再去拜会汤姆森一次。汤姆森对玻尔的热情一如既往,在谈话中,他还提到了玻尔的父亲,并邀请这位年轻人共进晚餐。至于论文一事,汤姆森表示还没抽出时间来读呢。
二顾“茅庐”,玻尔的精神再次感到振奋。他写信给玛格丽特说:“汤姆森教授真是太仁厚了,他让我不能不相信他认为我的东西有些道理。”
“我正在盼望听到汤姆森的意见。他是位伟大的人物,我希望他不至于生我那些蠢话的气。”
三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玻尔的论文如石沉大海,他强迫自己三顾“茅庐”。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汤姆森的实验室时,一眼就发现自己的论文被压在一叠厚厚文稿的最底下。玻尔的希望急剧凝固。
这次汤姆森表示了歉意,并说很快就读,并谈到如有可能的话,把它推荐给剑桥哲学学会。
不久,玻尔果真收到一封建议书,剑桥哲学学会寄来的,由于汤姆森的推荐,同意发表玻尔的论文,但建议将之压缩一半。
玻尔认为他的论点不可能在一半的篇幅里表达出来,因而深感不快地表示拒绝。以后再也没有发表。几年后,其他科学家重复了玻尔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但他们不知道玻尔早已涉足这个课题了。
圣诞节到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剑桥打扮得银装素裹。玻尔感到阵阵寒意,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袭上心头,他独自一人站在宿舍的窗前,极力辨识着来时的路,思绪也随着雪花漫天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