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处罚的对象不对,是有可能发生的。有暴力行为的孩子,非常精于观察琐细的事,当其他孩子有所反应,马上可以装出无辜的模样。让我们看看班恩的例子:
6岁的詹姆士和9岁的哥哥班恩正坐在厨房的餐桌前,詹姆士忙着画图,而班恩则用乐高做城堡,除了他们俩,没有其他人在场。不一会儿,班恩将位置挪到詹姆士旁,然而,詹姆士并不理会他,而且还想逃跑。而就在这时候,班恩把城堡朝詹姆士的方向推。“走开。”詹坶士叫着,他虽然生气,但仍继续画图。不过,一心想引人注意的班恩,并未就此打住,他拿起一块乐高丢向詹姆士,而詹姆士也不甘势弱地一把将他推开。结果,班恩向詹姆士丢了更多乐高,并且还用手掐住詹姆士的嘴唇。最后詹姆士捉住班恩的手,狠狠咬了一口,这时候,班恩大叫一声。听见尖叫声后,妈妈急忙进入厨房,看到班恩受伤的手。首先,她安抚了班恩,接着则对詹姆士大声责骂:“你实在是太顽皮了。”在这个例子中,班恩才是那位令对方恼怒或者甚至有暴力行为的孩子,可是,最后受到惩罚的却是詹姆士。当然,詹姆士不应该咬班恩的手,但是班恩也应该知道,如果一直骚扰对方,将招来怎样的后果。不能否认,有时孩子们之间约略的审判,比大人所能够做的有效。
对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不公平的事。而父母从这个个案中可以了解到,家里面的打架或暴力事件并非我们想像中的那般单纯,其背后常常会隐藏一些我们无法全盘弄清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