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研究都在试着寻求人们心目中朋友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构成好朋友的要件。同样地,我也在住家附近的那所学校,针对七到十一年级的孩童进行了二百份问卷调查,其中问到他们对朋友的期许是什么。而在这同时,我也顺便请求老师们依据观察写出为何某些小孩比较受人欢迎。以下是这两方面的回答:
交朋友时,孩子会被以下这些人所吸引:
经常面带微笑并且神情愉悦。
喜欢参与事情,跟他们一起玩耍。
不会专横霸道。
会帮助同学做功课。
乐于与他人分享事物。
带给众人欢乐,谈吐幽默有趣。
想要说话时,懂得先聆听他人。
和善。
状况发生时,会站在他们这一边。
性情稳定—不会今天对某人和善,隔天却变得粗暴。
依据老师的观察,受学生和师长欢迎的孩童是:
充满自信心。
有组织游戏和活动的能力。
能够排解失望和挫败的心情。
是个好的聆听者。
具有良好的幽默感。
背后有支持他的父母。
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有能力找出跟其他小孩或大人谈天的话题。
身体健康,在运动方面表现良好。
能够化解孩童之间的冲突。
懂得赞美他人以及说话不尖酸刻薄。
不论是依照以上明细表和孩子一起讨论,或者是跟孩子一块儿列出自己的明细表,都是不错的方法。当然比较好的方式是,先让他们列出自己的条件,接着再和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一个不错的练习,它不只让孩子思索心中想要的朋友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让他们想想自己对他人的行为如何。你可以将这个法子推荐给老师,如果时间允许,他们或许能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练习。
与孩子谈论友谊的时候,我发现以下这个方法非常管用,它可以阻止问题的形成:孩子用以下这种口吻跟他人对话,是比较积极、正面多了,“你不是非常的友善”取代“我讨厌你,走开”,至少这么说,对方知道自己哪方面的行为必须设法改善,而不是不知道为何突然被人讨厌。最后,“讨厌”这个字眼在我的班上销声匿迹了,而学生们也变得更加积极和具有建设性。当然,这不是说他们从此以后都成为朋友,这并非乌托邦,但却是非常地和平。
泰瑞和她的父母最后列出如下的明细表:
泰瑞心目中朋友的要件是:
对自己和善,以及没有暴力行为。
喜爱谈天、音乐、游戏和编撰戏剧。
两人一起共进午餐,并且一块儿玩耍。
喜爱到家中游玩。
和善、体贴。
不会太过吵闹。
喜欢笑。
泰瑞认为朋友对自己的期待是:
忠诚。
放学后一起做一些事。
午餐时一起吃饭,下课时一块儿玩耍。
信任她。
一起规划要做的事情。
保守秘密。
对方遭受暴力时,她会支持朋友。
我和泰瑞第一次见面时,她说自己是一位不错的女孩,但也许因为曾遭到暴力伤害而变得过于敏感、爱挑剔,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轻蔑,换句话说,如果别人没有“邀请”她一起玩耍,她会以为自己被拒绝了。于是,我和她说明,别的孩子是如何主动参与游戏,但她还是不确定要如何做。接着,我要求她观察别人如何参与,希望她可以借由他人的引导而学会一些技巧。
此外,泰瑞认为自己必须做一些练习,才能真正跟吉儿开口打交道。她不太敢主动和人聊天,所以我们决定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只有我和她,这样她才不会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