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你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花是美的,但是对于鸟类呢?我想你会迟疑一下再给出答案。至于内容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不尽相同的。然而,如果我直接问到孔雀的印象,你一定会联想到“孔雀开屏”,然后再补充上一句“太漂亮了!”甚至更多。当然措辞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但意思大致不相上下吧。
孔雀,的确是因美而生。
孔雀,又名越鸟,被誉为“百鸟之王”。它的美是天生丽质的、直观的,一身华丽的羽毛给人一种纯视觉的感受。相对于常见的绿孔雀和蓝孔雀而言,我更偏爱白孔雀。
在色彩学上,白色具有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最圆满的状态,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各种色彩加在一起之后得到的统一体;但另一方面,它本身又缺乏彩色,从而也是缺乏生活之多样性的表性。也就是说,它具有天真无邪、只有儿童所具有的纯洁性,又具有生命已经结束的一种虚无性。色彩的认知含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白色是很有魔力的色彩,它能以自己的优雅,使美的物体看上去更美。白孔雀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孔雀身上最美的部位要属大尾屏,最美的状态也就是开屏的时刻。然而,这仅仅发生在雄性孔雀身上。每年春季,雄性孔雀就展开美丽的尾屏,并不停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动作,以此来吸引雌性孔雀。这是一种取悦行为。
由此,我在想,美的本质是不是以“取悦”为目的?当然,除了取悦他人还可以取悦自己,可我更多的时候是以审美者的角色出现。不知道从何时起,我渐渐习惯了不由自主地审美生活,渐渐懂得了人性中的美与丑!相比之下,自然界本身处处是美,哪怕是荒地里一株卑微的野草,哪怕是海滩上喷沙蟹的排泄物。只是因为一些丑陋的人、丑陋的行为,使得自然之美消失殆尽——他们滥砍滥伐、随意丢弃垃圾、偷猎贩卖动物……
孔雀因美而生,为什么我们人类就不能呢?是不是从每一个新生的婴儿开始,就要进行审美引导?把点点滴滴的“美”灌输到他们的生命中!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