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特区晚报》副刊“龙泉”刊登了蔡述彪先生的《屈着成人与哭着出世》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描述:
“屈着成人与哭着出世,这就是生命的预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哲学,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说明。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罪人,来到世上是为赎罪而来,既然是罪人,既然是赎罪,那么屈着、哭着是情理之中。佛教认为,人世间三世轮回报应,今世受苦受难都是前因所造。屈着、哭着也是应验之中,你要认着、忍着。这些宗教上的解释你相信吗?你愿意接受吗?其实,世上就有许多人相信和接受,这就是种种宗教存在的根据。”
对于蔡述彪先生“屈着成人与哭着出世”及“宗教存在的根据”的宏议,虽然我未必能够完全然诺,但我还想用“半句偈”公案进一步解读“生也颠倒,死也颠倒”。
“半句偈”公案是这样的:玄机大师于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五月初八圆寂,倒立而化,推之不倒,永嘉大师为其女弟子(妹妹)作“半句偈”:“生也颠倒,死也颠倒。”诵后乃仆。
曾有人对永嘉大师的半句偈“生也颠倒,死也颠倒”作过解释:人在母亲的肚子里,未生时颠倒着长大,又是颠倒着生出来;死的时候,又颠倒着离开世界,所以称之“生也颠倒,死也颠倒”(这一点与蔡述彪先生的观点颇为相近)。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稍微静思一下,你就会觉得这样的解释太俗气,太滑稽,甚至有点荒唐。其实,“生也颠倒”中的“生”字,是说人出现在世间,生活在社会里,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婆娑世界里,一定要了解人生、发现人生、分析人生、奉献人生。人要以正知正见去分析、去判断、去理解,不要以颠倒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以颠倒的感受去接触事物。永嘉大师说的“颠倒”是说:妹妹!您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我很佩服您,您现在是在开示众生,说世间的人都是颠倒着看问题、颠倒着做人、颠倒着认识世界;把世间丑的说是美的、臭的说是香的、短的说是长的、假的说是真的、空的说成有的。正因为这样,您现在通过用瑞相,明白地表演出了这个精彩节目,告诉大家人生的颠倒。
人有四种死亡:一是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二是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三是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四是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横死),这是佛经中所提到的“四种死”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脱这四种死亡的一种。殊不知,“死也颠倒”的“死”这个字在佛教里是说“不曾死”,也就是说,人的死就是生的开始,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佛教说人的一生一死的过程,就像人住房子一样,房子住长久了,就会旧了、破了、毁了,就得要搬家。人的一生一死,就是汽车用旧了,就得回炉,重新买辆新车驾驶。生又好比是游花园的开始,死是游花园的结束,接着游另一座花园时,又是一生的开始。人的一生一死又像睡梦和觉醒的关系。无始劫以来,我们做了多少美梦和恶梦。到现在仍旧在睡梦中度日。二千年前的庄周,说他自己到底是人梦着做蝴蝶呢,还是蝴蝶在睡梦中梦着做人呢?庄子已经仙去了,这个问题留存到今天尚未解决。
记得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在直子死后,发出如此感慨:“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是的,以此来做人们的“镜鉴”,要常以“颠倒”二字来敲响每个人的心灵,使之不再“颠倒”。按照《心经》说——“要远离‘颠倒’,到究竟涅槃”,那么生者,唯有好好珍惜“今天”,这既是死的哲理,也是生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