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48400000026

第26章 心学大师王阳明

在宋、明五百年的历史中,王阳明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儒家人物。在哲学思想方面,其心学体系一反程朱道学正宗,引领明末清初启蒙思潮和实学思潮;在政治事业上,王阳明叱咤风云,扶保明朝江山。他顺利地践履着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声名播于后世。

传奇辉煌的一生

王阳明(1472~1528),浙江余姚人,本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故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等人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形成自己独特的心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儒学史上影响甚大。

王阳明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2)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自幼酷爱读书,据说他5岁时还不能说话,11岁跟着父亲到北京的金山寺时却能够豪迈赋诗、出语不凡。王阳明于21岁在家乡中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从此开始了官宦生涯,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登基,宦官刘瑾弄权揽政。王阳明不顾兵部主事职小,仗义直言,结果遭害下狱,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驿丞。第二年在赴任的路上他又遭到刘瑾的心腹追杀,不得已抛弃衣冠,假装投江才幸免于难,最后于正德三年(1508)三月抵达龙场。就是在这个万山环抱、荆棘丛生、艰苦孤寂的偏荒之地,他悟到了“圣人之道”。

刘瑾死后,王阳明政治地位上升,被任命为巡抚,掌管一方军政。王阳明不仅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文才出众,而且能骑善射,武艺高强,尤其善于用兵。在赣南,他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消灭了数十年占山为王的“巨寇”。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声势浩大,一举攻占九江、南康,进攻安庆,大有顺流而下夺取南京之势。此时,武宗自封“威武大将军”御驾亲征。不料王阳明率兵奇袭宁王大本营,将宁王活捉,而此时武宗的军队还在河北。

后世文臣武将树王阳明为楷模,不仅是因为他的“武功”,还因为他提出了以“去人欲、存天理”为核心的“心学”,即“阳明学说”。

坎坷的思想历程

明代的理学在王阳明以前程朱学说盛行。程朱理学虽然势大,深得官方青睐,但由于其思想体系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思想和方法支离破碎,使为数众多焦灼于现实的知识分子对其失望乃至望而生畏。

王阳明中举后随父旅居京师,遍读诸子之书,对于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思想很欣赏。按照朱熹的说法,“格物致知”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意思是说事物的道理是可以逐渐得到认识的,今天认识一件事,明天认识一件事,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与事物的至理相通的地步。为此,王阳明与一个叫钱友同的好友一起到庭院的竹林深处去做“格”竹子的实验,来体会其中的道理。钱有同只“格”了3日,便心力憔悴。王阳明坚持了7天,最后也病倒了,没有“格”出一个所以然来。两个人最后的结论是圣贤做不得。

由于对朱子之学产生了怀疑,王阳明改攻辞章之学。但是随后他会试两次不第,于是读兵书、谈养生、留心于武事,兴趣有了很大改变。他31岁时回到家乡养病,在阳明洞中筑室研习道家导引之术。这一时期,他的兴趣非常广泛。湛甘泉说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直到谪贬贵州龙场驿丞,才真正归于儒家圣贤之学。

王阳明被贬贵州时,途中到湖南岳麓书院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讲学,又将岳麓书院的办学方法带到了贵州,在贬谪地创办书院。那时他对“格物致知”仍然不太理解,于是钻研佛老学说,也无所收获。在贵州龙场驿困顿的环境下,由于穷荒无书,他只得日绎旧闻,苦思冥想3年,终于在37岁那年的一天深夜突然悟出“格物致知”的道理,认识到“圣人之道”的基本要旨在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即只需自求于心,而不需求诸物。这就是所谓“龙场悟道”。

这里不得不说陆九渊的思想对王阳明的影响。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提倡“心即理”的学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的学说,被称为“陆学”。陆学和程朱之学有很大不同,陆九渊和朱熹曾在鹅湖展开过有关“理”与“气”的大辩论。王阳明在龙场所悟之“道”,明显带有陆学的色彩。从此之后,他正式舍弃程朱,归心于陆九渊,并逐渐形成他独特的心学思想。

因此,从王阳明的思想历程看,他在为学的初期并不是反对理学,崇尚心学,后来才发生转变,是从程朱理学的阵营中走出来的一位思想家。

博大精深的心学

王阳明的思想中包括知行合一说、格物论和致良知说三大主题,它们之间有着互诠互释,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这体现了王阳明思想的整合或合一的特点。

前面提到王阳明年轻时遍览朱熹之书,笃信其格物学说,后来他在实践中发现无论是即物穷理还是循序读书,都不能解决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因而对格物致知说产生怀疑,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这套理论的内在矛盾。王阳明认为朱熹注重学问致知而不重身心修养,导致后来者以为必须先知,然后才能行,将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割裂开来。他认为这种支离割裂的学术弊病必然会危害现存的社会秩序。通过对朱熹格物致知学说的批判,王阳明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他的心学思想体系。

王阳明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理”也就是陆九渊所说的“心即理”。认同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一切从人的内心来寻找本源,所以他的学说又被称之为“心学”。在王阳明看来,朱熹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以至人们追求学问的同时忘记修身的本身,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心叵测,道德日下。依据自身的良心说,王阳明认为进行一切道德评判的标准就是良心,良心是衡量世界万物的尺度,因而心外当然无物,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格物之理”。这样王阳明通过对自身主体的重视,尤其是确立所谓内心标准,彻底地改造了所谓的物由理在的观点。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还以本体之正。

针对朱学求知于圣人先贤和经典著作,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哲学概念,主张求知于个体之内心,通过道德的自觉和智识的磨炼来达到道德和思想的进步。“良知”之说来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后来,王阳明又在“良知”前面加了一个“致”字,把它发展成为“致良知”的主张。王阳明在这一问题上,基本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对朱熹格物致知说进行改造,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是先验于人们心中且不假外求的道德本源,“致良知”要求人们首先应该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并把这种良知天理推及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也就都有它的天理了。通过致良知学说,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全过程,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纳入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轨道。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另一个重要内容。知识与行为从来都是生活中密切联系的两个内容。人们一方面需要从行动中吸取经验,提炼为知识,同时行为本身又在既有的知识指导下进行。知与行构成了哲学中的一对基本命题,受到中国哲学家长期的重视。王阳明对知与行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的基本立场是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说的核心内容是知行本体合一,重点在于强调行。关于阳明的知行论,最受赞誉的是“行而后有真知”,他在《语录二·答顾东侨书》中说:“食味之美勿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那么知与行在时间和逻辑上是否合一呢?在这方面王阳明淡化时间问题,而突出逻辑上的一体关系。王阳明在《语录一》中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即知行两者逻辑上是一个整体,谈不上先后。这里的行含有社会实践的意义,实际上是专指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践履,一种所谓克己功夫。王阳明与朱熹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他们都是要求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在方法与手段上有所不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实际上是朱陆学说的调和折中。他认为朱熹所着力强调的在知识增进上下功夫只是达到致知的途径之一,此外还应该包括陆九渊所强调的尊德性、重实行的修养方法。

王阳明是宋明时期与朱熹、陆九渊等人齐名的儒学大家,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形成了陆、王学术流派。他特别提倡书院讲学,并在书院教学中阐明完善其思想学说。明代书院的兴盛与王阳明有很大的关系,他桃李遍布天下,阳明学说也成为当时的显学。阳明学说出现,明代学者多蜂起从之,一时蔚成风气。自明中叶至清初,王学仍是主流,一度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左右中国思想界长达百年之久,可见其流传之久,影响之深。阳明哲学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他的学说还传至日本,形成日本的阳明学,在日本近代历史进程中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王阳明学在韩国也很受人们重视。事实上,王阳明学构成了东亚儒学的重要成分,对于今天人们对东亚的文化认同,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同类推荐
  • 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

    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

    媲美《明朝那些事儿》,有口碑的白话宋朝大历史,写尽宋朝三百年的兴衰变革与历史谜团。史书上都说宋朝是个羸弱的王朝,有着苍白的面孔,不足的元气。事实上,真相是:宋朝是中华民族史上战争胜率最高的朝代。宋朝明君、名相辈出,文学、美术、书法都攀升到了巅峰,甚至比万国来朝的大唐还更加璀璨。然而,民族的劣根性在宋朝时也完全反映出来,国人的内斗,做事的韬略,对历史的篡改……唯有了解了宋朝史,你才会恍然大悟今日的官场,乃至于中国数千年来的政局。
  • 转眼成空

    转眼成空

    这究竟是一次意外,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当整个三国不再像想象中那样的发展,当一切都如梦如风般难以捉摸,看主角如何拨开重重迷雾,以一己之力逆转三国!
  • 中国历史长河

    中国历史长河

    用看故事的方式读历史!无限精彩尽在其中!每节至少一则历史故事,却又自然连续,让您在无与伦比的阅读快感之中,领略历史的无穷妙趣。一书在手,囊括整部《二十五史》,将中国五千年历史从头讲到尾。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知识往往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拓宽人生视野、增强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为迈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您已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您不妨让您的孩子看一看。相信您对本书的判断,您的孩子会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史知识,了解到许多成语、典故及历史事件的出处、来历,为增进学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素材的储备、知识的积累,高分作文何足道哉!还等什么呢?赶快阅读吧!
  •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

    一个大叔一下穿越了500年,变成了命短的二皇子,那就这么着吧,皇帝不做,还是做个逍遥的王爷吧。可惜现状不许,那就打破现状,且行且珍惜。(注:本文不完全按照历史,会有一些变动,不然亮晶晶的宫殿不好开了呢)
  • 秋凉野史

    秋凉野史

    春风不暖寒门郎秋凉却染鬓头霜但凭心坚不自弃花开虽晚必芬芳他是一个卑微的皇子,也是一位雄伟的君王;这是一段艰难的砥砺,更是一曲荡然的衷肠。他说:“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勉力为此者,将以昭后世位卑志高之人,虽夙愿不易,亦不应轻言弃之者也。”你若也是怀才不遇、位卑志高之人,那就请沏一壶清茶,且与我一起去看他的故事。言辞荒诞,故号野史;提笔于秋,故曰秋凉。【文中几首小诗为笔者原创,鄙陋之处,亟祈谅宥。】
热门推荐
  • 桃花续世情

    桃花续世情

    不论生与死不论苦与乐无论这世间会变成怎么样你是我的终究逃不走
  • 她是我唯爱的女孩

    她是我唯爱的女孩

    巧遇TF,成为最幸运的女孩,但由于一些原因,离开了三小只,我们期待拥有最美好的结局吧..............
  • 江湖特工

    江湖特工

    这是一群江湖儿女,也是一群秘密特工,男儿侠肝义胆,女子飒爽柔情。叱咤于江湖之上,杀人于无形之中,远在千米,取人性命只弹指之间;近在咫尺,夺人魂魄于细语之际。杀人者手必沾血,但所沾的是仇敌之血,敌人,乃侵我国土的日寇;仇人,是辱我中华的倭贼。他们行动隐秘,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姓名却人人知晓,那几个字振聋发聩,感天动地——姓为抗日,名曰英雄。
  • 谁的寂寞在倾城

    谁的寂寞在倾城

    杜姗姗终于大学毕业了,穿着学士服戴上学士帽拍完最后一张毕业照,她发癫般蹦了高,大喝一声。“老娘毕业了!”踩着轻盈的步伐回到家里,本想老妈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庆祝女儿终于毕业成人了,没想到一开门就看到老妈铁青着脸坐在沙发上等着她,一看见她回来了,抄起鸡毛掸子就追她,嘴里还喊着“臭丫头,你还敢回来,刚才电视台打电话说你还要不要重新考虑电视台的邀请,说你推荐的那个同学他们不是很满意,你个臭丫头,我都已经把你进电视台的消息散步出去了,你这不是要拆我台吗?我打死你我,不准跑。”
  • 异世降龙诀

    异世降龙诀

    莫尘出身于书香世家,8岁家道中落流浪江湖,索性遇到丐帮前任帮主收入门下,传得丐帮绝学,25岁升为丐帮执法长老,35岁之时前任帮主仙游传帮主之位于莫尘,授予莫尘打狗棒和36路打狗棒法,统领天下第一大帮。净衣派污衣派本来就不和,趁新帮主即位之时予以刁难,大开杀戒。丐帮帮主莫尘率丐帮污衣派弟子君山总舵战净衣派,净衣派四位九袋长老欲抢夺帮主之位并威胁莫尘交出历代帮主明令禁止学习的武学《逍遥御龙决》,一战之后丐帮上下损失惨重,莫尘携《逍遥御龙决》的玉简,只身杀出重围,却被逼到悬崖之上,双拳难敌四首,一掌击碎玉简,又一掌打向自己的天灵盖,玉石俱焚。谁知醒来穿越到异世大陆
  • 终极一班苍穹至尊

    终极一班苍穹至尊

    终极一班同人小说龙煞至尊龙青梓一度的修炼,使之感到乏味,降临终极世界,保护自己的兄弟和爱的人!
  • 守护甜心:琉璃玖幻

    守护甜心:琉璃玖幻

    我本过着平凡的日子,和我最爱的人,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可是,却因为一个转学生,什么都变了……还让我知道了一些些事情的真相。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幸福?
  • 征途之帝王路

    征途之帝王路

    从小无父无母,生活在孤儿院,懦弱的性格备受欺负,煎熬地度过了高中三年,来到心目当中的大学,在这里,遇到了一群好兄弟,改变了我的人生。
  • 大明名相徐阶传

    大明名相徐阶传

    他历仕嘉靖隆庆两朝,死后毁誉参半;他是张居正的恩师,张居正却对他诸多不满;他对海瑞有大恩,却几被海瑞家毁人亡;他是严嵩的对头,却手下留情严嵩终老;他砍了严世蕃,却引来世人无数诟病;他知人善任,却被高拱逼出内阁;他情深意笃,青丝白发一生相随;他生于斯葬于斯,充满宿命轮回。他就是大明名相徐阶。历史的尘埃湮没不了他的光辉,一生的是非功过任凭他人评说。本书是第一部翔实记录徐阶生平的人物传记,第一部全景展示大明历史的扛鼎之作!
  • 尸神异途

    尸神异途

    “你有什么梦想吗?”血灵问道,“死了一次了,还能有什么梦想!”蓝诺淡淡的说道,“那你想怎么活?”“怎么活?一家人快快乐乐的活。”“生逢乱世!”血灵平静的说道,“我知道,所以我要杀出一个太平世间!”蓝诺小小的身体,突然间迸发出一股冲天的煞气。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