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山茶
优越的自然环境
常言说:高山出好茶。像“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婺源茗眉”、“狗牯脑”等我国著名绿茶,都产于海拔800―1000米的崇山峻岭。
高山茶园,随着绝对高度升高,紫外线有所增加,而紫外线能使植物体内某些生长激素形成受到抑制。所以,高山茶树一般茎干较矮,茸毛发达,叶绿素多,内含的茶素和含氮芳香物质丰富,品质较优。且由于高山峰峦重叠,岗岭起伏,溪水横流,古木参天,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那里气温调匀,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茶树多种植于群山环抱、山腰峡谷之中,终年云雾弥漫,空气湿度大,日照短,漫射光多,使茶树常年生长于荫蔽、高温的优越条件下,因而芽叶较一般肥壮嫩软。特别是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形成,提高鲜叶氨基酸的含量,为绿茶优质提供了物质基础。据中国茶科所测定,绿茶中的氨基酸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随之增多的。
充沛的雨量
水分关系到茶树新陈代谢的强度和方向,也影响鲜叶中各种有机物的形成和积累。水分充沛时,酶的作用趋向合成方向,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蛋白质的含量的提高,使绿茶品质好。反之,当缺水时,酶趋向分解方向,使茶叶内有效成分降低,特别是加速酶的缩合,纤维素增加,叶片粗老,降低成茶品质。
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是高山茶园气候重要特征之一。以生产“狗牯脑”的产地为例,茶树分布于山谷之中,海拔高度一般都超过1000米,这些地方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而且多集中于4―7月,由于终年云雾迷漫,相对湿度80%以上。茶树处于如此润湿条件下,对含氮化合物的形成非常有利,而对糖类的缩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纤维素不易形成,使茶叶细胞的原生质更好地保持亲水的幼嫩状态,因而芽叶持嫩性强,品质优异。
适合的光照
光照条件深刻地影响茶树体内物质的代谢。一般说,光照强,日照量大,红橙光多,有利于氮素代谢和糖类合成,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从而可以提高茶叶中氮基酸、咖啡碱和叶绿素等含氮物质的含量,有利于提高绿茶品质,许多地方的遮阴试验都证明了这些。
日照短,漫射光多,紫外光丰富,是高山茶园气候又一重要特征。群山环抱、茶园多分布于沟涧深谷,日照时间短,茶园周围林木丛生,茶园上面云雾飘浮,漫射光比较多。同时,云雾好像一个过滤光波的筛子一样,吸收了光波较长的红橙光和红外线,让光波较短的蓝紫光和紫外线顺利通过,所以,紫外线就比较丰富。茶树叶子含有较多的叶绿素b,它对漫射光利用的本领特别大。漫射光多就有利于茶树更有效地利用光能,加强光合作用,提高茶叶有机物质的积累。同时,紫外光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含氮化合物的积累,又能促进芳香物质的形成,提高绿茶品质。
温和的气候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可以提高茶叶有效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决定酶的活性,影响着茶叶化学成分的变化。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引起茶树代谢产生不利的变化。众所周知,春季采制的绿茶比夏茶好,在这里,温度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浙江农业大学的试验材料,春季气候温和对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积累非常有利。夏秋季光照强,温度高,鲜叶中对绿茶品质有效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大大减少。
气候温和,一年四季温度变幅小,昼夜温差大,这也是高山茶园气候的重要特征。还是以“狗牯脑”茶产地为例,那里四面高山环绕,风力甚小,夏季最高温度27―29℃,最低温度亦不过零下2―7℃,年平均温度在17℃以上。
采茶旺季是5―7月,这几个月平均温度在20℃以上,因一年四季温度调匀,茶树生长平稳,日夜温度变幅较大,早晚凉而中午热,白昼温度较高,有利于茶树光合作用的进行,可以合成较多的有机物质。夜晚湿度低,茶树呼吸作用弱,可减少养分的无益消耗,有利于茶树营养物质的累积,提高鲜叶中有效化学成分,而促成茶叶品质好。
肥沃的土壤
土壤条件的好坏,也深刻地影响茶叶化学成分。一般来说,土壤物理性状好,含有机物质丰富,含氮和可给磷含量高,酸碱度适宜的茶园,都可以使茶树生长良好,容易获得较好的茶叶品质。反之,土壤瘠薄、团粒结构差、有机质缺乏、氮素供应不足,茶树生长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鲜叶中有效成分含量少,促成茶香低味淡,品质低劣。
一般高山茶园,多分布在山坞深谷中,土层深厚肥沃、结构疏松、排水良好、含有机质丰富、呈酸性反应,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如“狗牯脑”产地,茶树处于丛林之中,终年有落叶盖覆、土壤深厚而疏松,有机质达3%以上,酸碱度为4.5―5.5,是茶树理想的土壤环境,茶树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到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使茶树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顺利进行。
总之,高山所产的绿茶品质较好,主要是由于高山茶园优越的生态环境所决定的。高山生态条件,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如高山空气洁净,可促进紫外线和红、黄光线的辐射,有利于茶叶中芳香油的积聚。高山多雾,阳光被雾中水汽吸收、折射后,形成漫射光,叶片光合作用得以循序渐进,不致突然为粗纤维,叶芽能较长期保持幼嫩状态,使其可贵的化学成分得以充分蕴蓄。因此,含量都比一般茶丰富,所以用高山的嫩芽,可以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药用价值也比较显著。
2、平地茶
平地自然条件与茶叶品质
江西省平地茶园大多数是五十年代以后兴建起来的,一般都种植于坡度10度以下,面积辽阔、呈酸性反应的红壤丘陵地区。该区年平均温度为15―17℃,无霜期为270天以上,降雨量在1500―1800毫米之间,但分布不匀,多集中于4―6月,因此,夏秋之交往往发生周期性伏旱。红壤虽土质较厚,但有机质分解快,加之冲刷严重,造成土质瘠薄、结构较差,只有春季降雨较多,空气湿润、气候温和,有利于鲜叶有效化学成分的形成,叶质柔软,做成绿茶,品质较好。
夏季温度较高,往往烈日当空,阳光直射,使芽叶易于纤维化,叶质粗硬。由于直射光多,抑制了含氮化合物的形成,而促成花青素、多酚类的增多,酚/氨比值大,制成绿茶,味苦而涩,品质低劣。
总之,平地茶与高山茶比较,由于生态条件的影响,不利于鲜叶中有效化学成分的形成和累积,茶味淡薄、香气不高、品质下乘。但如果从改良土壤着手,改变其生态环境,用人为的方法战胜自然,而提高其品质,也是可以的。如江西省上饶县新创名茶“上饶白眉”,荣获全国优质茶称号;永新县新创名茶“市田毛尖”,荣获吉安地区名茶评比第三名,皆出于红壤丘陵地带。又如江西省传统名茶泰和蜀口茶,茶树分布于赣江洲上,四周江水环绕,洲中绿树成荫,空气润湿,漫射光多,有利于鲜叶含氮化合物的形成,芽叶肥嫩,做成的绿茶芬芳可口,畅销国内外,深受饮茶者所喜爱。因此,平地茶如果改变其生态环境,也能做出优异的名茶,这是可以肯定的。
3、改进平地茶品质的途径
(1)重视防护林的配置
茶树原生长在亚热带森林里的温湿条件下,形成一种半荫性植物,尽管长期以来人类进行栽培,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环境,而使其外形和内部构造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在个体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对其原有生态条件,仍有明显的要求。因此,在茶园四周或其内部设置防护林和遮阴树,不仅能防止寒流浸袭,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积蓄,而且可以起着遮阴茶树作用,减少直射光,增加茶园内的漫射光。漫射光中短波光较多,有利于含氮物质的形成,碳、氮比值减小,从而有利于营养生长,促进茶芽萌发,提高鲜叶嫩度。
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树冠阻拦,风速减弱,茶园内空气流动减小,从地面和茶树体内蒸腾的水分一时不易向外散发。因而,可以增加湿度,降低温度,叶片的蒸腾作用也减弱了,有助于茶叶持嫩性的增强。据江苏张志澄先生1976年8月6日观察,护茶林带下的茶园温度为36.5℃,无林带的茶园温度为42℃,相差5.5℃。又据湖南农学院王融初同志测定,夏季中午不同蔽荫度下温度有明显的差异,60%蔽荫下温度为38℃、湿度为57%;30%蔽荫度下的温度为40℃、湿度为56%;露天茶园的温度为41.5℃,湿度为54%。可见,栽植遮阴树有利于改善茶园小气候,促进茶叶质量的提高。
据江西省国营刘家站农场调查,红壤丘陵地区的护林树种,一般以多用杉、板栗、合欢、千年桐。尤以杉木为佳,其无粗大侧根,对茶树生长无影响。防护林木植于茶园的西北面以及道路两侧,离路边水沟2―3尺。与茶行并行的道路,阔叶树株距可为6―7尺,针对树株距可4―5尺,与茶行垂直的道路,株距可稍宽,以便进入园间耕作。栽种时,可以常绿与落叶树间种,茶园外围可引种合欢、千年桐、板栗、马尾松等。防护林应开沟种植、下好基肥,使其早日成林。
(2)全面间种绿肥
红壤丘陵茶区,日照强,温度高,有机物分解快,造成红壤贫瘠,一般有机质含量,只有0.03―0.5%。因此,全面间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当前改良红壤极其重要的措施。
茶园间种绿肥,不仅能大力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理化性状,而且可以防止土壤水土冲刷,有保肥造肥、蓄水防旱的作用,对促使幼龄茶树早日开采,实现稳产高产,有重要意义。据刘家站农场测定,间作前茶园行间土壤(0―2厘米),有机质含量0.519%,全氮0.041%,五氧化二磷0.033%,氧化钾0.45%;间作三年后测定有机质含量为1.13%,全氮0.064%,氧化钾0.94%,与此同时,行间土壤的耕作性能和保土保肥能力也大大改善。据测定,未间作表土容量为1.25(克/毫升),土壤含水量(以绝对干土%计算)春、夏、秋三季分别为21、09、9、81、10、06;间作后表土容量为1.03(克/毫升),土壤含水量(以绝对干土%计算)春、夏、秋分别为23.88、15.99、13.18,土壤营养和水分条件都有所改善,特别是间种绿肥的茶园,在生长和产量上表现出明显优势。对在耕作、施肥及管理条件大体相同的两块五年生茶园的小区调查结果,一块连续种植四年冬季绿肥(其中两年肥田萝卜、两年紫云英),树幅为50.9厘米,树高63.4厘米,1964年平均产鲜叶185斤。另一块隔年种植一次肥田萝卜,少种两季冬季绿肥,树幅为50厘米,树高48.5厘米,平均产鲜叶125千克。1975年,该场从外地引种印度豇豆做夏季绿肥,每亩获产量8000余斤;一块二龄茶园间种三季绿肥,茶树高幅度均有明显增长。因此,间种绿肥不仅具有上述优点,而且能以小肥养大肥,是解决大面积茶园有机质肥料的重要途径。该场的经验,春季以间种春大豆、大叶猪屎豆比较适宜,夏季间种印度豇豆比较好,冬季间种肥田萝卜、紫云英肥效大。它们都具有耐酸、耐瘠的特征,是红壤先锋作物,但必须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适时割沤,一般豆科作物以盛花期割沤产量高、肥效好;十字花科作物以掌握半结荚时割沤,产量最高、肥效大。同时,猪屎豆、肥田萝卜的根系穿插能力强,又适宜于新垦红壤荒地栽种,对促进土壤熟化有良好效果。
(3)改进品种结构
茶树品种是茶叶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品种内物质的含量及其组成比例不同,栽培良种茶树是提高茶叶品质基础的先决条件。建设新茶园,应力求选用良种,对现有平地茶树,应有计划地进行换种改植,栽种优良品种。但在换种时,必须注意品种的区域性。就一般而论,做绿茶的应选用含氮化合物高、叶色淡绿、叶面隆起、富有光泽、叶质柔软、正常新梢比重大、芽叶茸毛多的品种。如江西省茶树良种上饶大面白、婺源上梅洲种,以及引进的福鼎大白等,章 芽头茁壮、白毫多,便于采摘,而且氨态氮含量高,滋味浓厚,制成绿茶,鲜爽可口。做红茶应选用茶多酚含量高、在儿茶素的组成上――一表没食子酸酯含量比例大、芽叶为淡黄色、叶质柔软而多毫的品种,如宁州早,以及赣南引进的大叶种等。同时,还要注意早、中、晚搭配,以调剂田间农活和茶叶采摘,充分利用制茶设备,丰富成茶花色种类,避免春茶生长洪峰。一般中生种面积可占50―60%,早生种占25―30%,晚生种占15―20%,较为恰当。
(4)加强水利建设
水是茶树的生命,是茶树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光合作用必需原料;茶树体内外养分吸收和运输,以及体温的调节,都要有足够的水分才能进行。水、肥关系亦极其密切,在土壤干旱的情况下,肥料虽多,亦不能充分发挥肥效。据我们试验,有灌溉的茶园一般可增产15―20%。
我省红壤丘陵地带,降雨量虽多,但分布不平衡,5―6月为梅雨季节,雨量较多,7―9月雨量稀少,气温较高,往往出现秋旱冬干现象,对红壤丘陵地区茶园水利设施,改善排灌系统,是这一地区茶叶增产优质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根据国营刘家站农场实践经验,红壤丘陵地区增设水利设施,应根据地形有利于排水灌溉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其方法如下:
1、深开蓄水沟 沿着等高线,在茶行上方可设蓄水沟,宽2―2.5尺、深5―6尺,每隔12―15尺于沟内筑“墙”,高度稍低于地面。储水沟应贯通排水渠,使渠沟配套,春季雨水多,可推?排入支渠;旱季降雨,可蓄在沟内,能保持茶园在短期内不受干旱。但大雨后,必须随加整理,以免沟道充塞,拦?冲倒影响茶树生长。
2、利用地形,挖塘作坝 在茶园上方可利用地形,挖塘作坝,设立小型水库,改善灌溉条件,旱时可将蓄水引入茶行蓄水沟,进行灌溉。
3、建造大型水库或渠道 利用茶区附近建造大型水库或修建渠道,引河水上山。这样,可将河水引入水库,以蓄水防旱,使大面积茶园在一般情况下,能获得灌溉,避免旱害。
(5)增施有机肥料
建在红壤地的茶园,有机质含量少,土层板结,已如上述。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施用化学氮肥,加以生产责任制不完善,农艺管理没有跟上去,土壤结构日益恶化。虽从营造防护林和种植绿肥,有改良茶土作用,但仍远远不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
据中国茶叶研究所许允文同志在江西省上饶县茶区调查,耕作层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仅为10%左右。呈强酸性,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N、P、K的有效含量分别为10―40%,0―10PPM,30―40PPM。再加上雨水集中,暴雨冲刷严重,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肥力下降,土层板结,蓄水保肥能力差,导致茶树枝叶生长差、单产低。且对夹叶多,芽头少,叶小而肉薄,鲜叶自然品质低劣,严重影响成茶质量。因此,增施有机肥,不断补充茶树养分需要,改善茶土环境,提高鲜叶自然品质,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根据我省国营泰和乐山茶场的经验,在秋茶采摘结束后,一般在秋末期间(白露前后),茶树地上部逐渐停止生长。地下部根系开始伸长之前,进行深翻改土,结合每亩施有机基肥(猪牛粪、垃圾、塘泥)200―300担,或枯饼400―500千克,秆稿2000―3000斤,3年轮流进行一次,效果显著,但必须把肥料埋入土中,越深越好。同时实验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迟,效果逐渐降低,切不可在冬季进行,以免深挖根系裸露,受霜冻危害,影响翌年春茶产量。
(6)铺草改土促丰产
红壤丘陵地区,雨量分布不匀,多集中在4―6月,7―9月雨量稀少,常发生伏旱和秋旱;特别是人为耕作不当的影响,造成表土严重流失。因此,在伏旱前于茶树行间铺草(包括作物稿秆),每亩2000―3000斤,是培养地力,调节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有效措施。
据江西国营刘家站垦殖场试验结果,铺草与不铺草对比,连续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85%,上升到1.96%,土壤含水量提高12―17%,夏秋茶增产6―12%,鲜叶芽头增加12―15%,对夹叶明显下降。这充分说明铺草不仅能防暑抗旱,增强茶土蓄保水能力,使地温夏季降低,冬季上升,且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层疏松,有利于茶树根系向纵深发展,从而茶树不断抽枝着叶,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
又据江西修水茶叶试验站研究结果表明,该站连续8年在茶园进行铺草,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由开始铺草的1.197%,上升到4.109%,N、P、K有效含量也明显增加,芽叶持嫩性增强,海绵组织增多,叶肉肥厚,有效化学成分增加。芽头多,质量好。由此可见,铺草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促进茶树丰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