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我并不陌生,我已经来过多次了。但是,当前中国的发展,疾如暴风骤雨,一转瞬间,就会让人有换了人间之感。城市的发展,也完全一样。广州何独不然!街道宽敞了,到处都清洁了,再衬上南国的绿树碧草,有的地方真如阆苑仙境,我不禁顾而乐之。”
——《季羡林:难忘广州世纪之行》
季羡林老先生一生与书结缘,藏书、读书、著书、研书、评书,有过多么丰厚的阅历。然而,10年前在广州参与的世纪之行的赠书盛会,却让他视为“心影”,专门撰文铭记并尽显无限留恋之情。
1999年11月8日,由国家教育部发起的“石汉基先生向全国101所211工程大学赠书”活动在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会堂举行。石汉基先生是时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景宜先生的长子。石景宜先生一生热爱图书文化事业,积极向祖国各地赠送书籍,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被誉为“文化书使”。作为第二代“书使”,石汉基先生继承父业,以书传情,赠书报国。他此次向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101所高校共捐出港台版图书共77000册,价值人民币800多万元。应石景宜先生家人的力邀,季老不顾年事已高,来到广州,来到风光旖旎的暨大,出席这次世纪之行的赠书大会。
那次盛会,就坐于主席台上的季老,虽然没有发言,但已成为现场的一道文化风景。当时,我是跟随采访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副院长焦兆平教授接受赠书的。能见到景仰已久的季老先生,并拍下他的身影,庆幸至极。照片一直珍藏着,视为至宝,偶尔把赏,如坐春风。
关于那次赠书活动,季老在收录进其《千禧文存》的散文《佛山心影》中有过深情的记录:“这样的赠书盛会,据我所能回忆到的,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大概暨大全校师生都动员起来了,到处彩旗飘扬,标语闪红,连百年古榕都似乎是焕发了青春。”他还对石景宜先生的善举给予高度赞颂:“石老捐书的规模之大是绝对空前的。这一件事,从表面上看起来,能促进海峡两岸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我认为,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能增强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而了解又能使感情增长。感情逐渐浓厚了,会大大地有利于统一。”会议期间,他称自己抑制不住自己的幻想和联想,顺口溜出了一幅对联:“百座文曲聚暨大,八方风雨会羊城。”从气氛的描述,对联的助兴,到意义的提升,季老的用心用情让人感动、敬佩。
两天的赠书盛会见证之旅,也使季老对广州的印象有了新的感触。他在记录此行时说:“广州对我并不陌生,我已经来过多次了。但是,当前中国的发展,疾如暴风骤雨,一转瞬间,就会让人有换了人间之感。城市的发展,也完全一样。广州何独不然!街道宽敞了,到处都清洁了,再衬上南国的绿树碧草,有的地方真如阆苑仙境,我不禁顾而乐之。”季老对广州变化的描述和感慨,值得身处广州的我们深入品味。
一次“隆重而简单”(季先生自语)的赠书仪式,给季老在诸多方面留下深刻回忆,实在难得。由此想起,我们一些单位常常举办公共宣传或文艺活动,如何将活动办得有品位、有意味,而能让人触动心弦留下深刻记忆?或许可以从此次“世纪赠书盛会”的安排及季老的回忆录里获得一些启示。
就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7月11日中午,上网浏览新闻,忽见季羡林老先生于当天早晨逝世的消息,我的心头不禁一震。一直以来,以为这位世纪老人能走完百岁的圆满年轮,继续光照文坛星空。如今,突闻噩耗,怎不叫人难过?想起当年出席此次赠书仪式的石景宜老先生,还有陈俊生、任仲夷、梁灵光、彭禹贤等老领导也已先后仙逝。往事如风,补记此文时,再次看着当年所拍摄的活动现场及各位嘉宾的照片,感慨万千。谨以此文对逝者表示深切的缅怀和感念。
(200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