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9600000008

第8章 异国他乡崭露头角

彼得堡大学虽说是当时俄罗斯的“最高学府”,但由于沙皇政府不重视科学研究,实验条件非常糟糕。门捷列夫的实验室是两间铺着石板的小房间,通风极差。他每次做化学实验,不管外面寒风怒号还是雨雪霏霏,都必须隔一会儿就离开房间到外面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实验设备更是简陋,他不得不亲自动手制造试管和橡皮接头。实验经费少得可怜,就连当时俄国最著名的化学家齐宁(1812—1880年),政府每年拨给他的实验经费也只有30个卢布!化学家们常常带着苦笑自嘲说:“实验室越简陋,实验研究的成绩越优良。”

门捷列夫生活上虽有转机,但对社会充满不平。

“我把搞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门捷列夫向伏斯克列森斯基诉苦道,“一篇论文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可是稿费却很少。”

“大家都一样,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我在5所高等学校讲课,可是收入却微薄得可怜。在俄国进行科学研究是很困难的。很遗憾,现实就是这样的可悲。人们把我们和官吏等同看待,但是,搞科学的人不是官吏。研究人员需要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

“有这种思想的人不久就会被投入铁窗之内,亚历山大·阿勃拉莫维奇……”

“遗憾的是,确实如此。听我的忠告,到外国去吧!在国外你可以认真地进行研究工作。那时,你就不用再为薪金的事分心而丢下主要工作了。”

不错,在此之前,门捷列夫为了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在繁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余,又兼职主持《国民教育杂志》科学报道部的工作。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例如:《关于液体玻璃和玻璃釉药及其用法》、《新染料》等。这些文章不仅运用科学知识指导了工业生产,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即不发展科学,工业就不能获得进步。然而,沙皇政府对于科学的态度,不是一个区区的年轻化学副教授写写文章所能改变得了的。副教授的薪金照样不能按时支付。门捷列夫不得不决定离开他心爱的彼得堡大学,到国外去留学,以深入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

1859年初的一天,刚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门捷列夫,仿佛背着沉重的包袱,垂头丧气地向办公室走去。一到办公室,便看到了来自教育部的一封信,拆开一看,他顿时高兴得跳起来……原来这是部里的批件,同意门捷列夫到欧洲去“在科学方面进行深造”,地点由他自己选择。门捷列夫两年前就已经向部里申请出国留学,可是没有批复的回音,他常常为此事烦恼。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门捷列夫心头的阴霾顿时消散。他急忙向伏斯克列森斯基教授那儿跑去。

“老师,我出国的事批下来了。”门捷列夫匆匆忙忙地向伏斯克列森斯基教授汇报。

“多长期限?到哪个国家?我亲爱的!”

“期限两年,地点自己选。”

“杜马在巴黎工作,李比希在基森,凯库勒在根特……”伏斯克列森斯基迟疑了一会儿说,“我看普鲁士的海德堡不错,海德堡大学不仅有比彼得堡大学完善得多的实验条件,而且还有许多大科学家在那里工作,如本生(1811—1899年)、基尔霍夫(1824—1887年)和卡利乌斯(1829—1875年)等。他们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实验能手。”

在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下,门捷列夫选定了普鲁士的海德堡。一个月后,他来到海德堡大学。本生十分亲切地接待了他,并当即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给他提供了位置。门捷列夫想先从定量测定化合物中的原子结合强度入手,方法是测量物质的某些常数,首先是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测定毛细常数。于是他便着手做起实验来。

门捷列夫的研究目标相当远大,5年前在撰写大学毕业论文时就曾提到研究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今天具体干起来,他则想从定量测定化合物中的原子结合强度入手。他写信给国内母校的老师说:“我确信,如果不知道分子内聚力的大小,就不可能解决关于化学反应原因的问题。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很少有人研究过的课题。”

然而,门捷列夫刚开始工作,就遇到了麻烦。在他旁边做实验的卡利乌斯正忙着制取硫的有机化合物,不时地冒出比臭鸡蛋还要难闻的气味,使门捷列夫头痛异常,咳嗽时而发生。另外两位大科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此时正集中精力研究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发现新元素,也顾不上照应从俄国来的青年化学家。于是,门捷列夫利用自己所领到的有限出国费用,到巴黎、波恩购置了一些必需的实验设备和化学试剂,回到海德堡。他将自己的两间住房腾出一间,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

门捷列夫终于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工作了。实验计划本身是创造性的,买来的仪器往往不够用,门捷列夫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童年时代在玻璃工厂获得的知识帮助了他。有一种根据门捷列夫设计制成的比重瓶,由于能精确地测量液体的比重,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后来被人们称为“门捷列夫比重瓶”。

那时,在海德堡有许多俄国科学家和政治侨民。门捷列夫和同胞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霍夫曼公寓”是团结这些远离俄国的人们的一个独特的中心。主人卡尔·霍夫曼是海德堡大学的副教授,从前在莫斯科呆过。他的妻子索菲亚·彼得罗夫娜是一个出色的女主人。她不仅会做一手好菜,像俄罗斯人那样慷慨地款待客人,而且还善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家庭气氛。每天午饭后,海德堡大学的见习生、青年化学家鲍罗丁就坐在钢琴旁,使室内充满了门捷列夫童年时就熟悉的民歌旋律。鲍罗丁酷爱音乐,他把自己的朋友也引入了这一美妙而欢快的境界。他们常到邻近的城市去看歌剧或听音乐会。门捷列夫和鲍罗丁还数次到意大利、瑞士作短期旅行。

他们常常在亚·伊·赫尔岑的堂妹塔姬雅娜·彼得罗夫娜·帕谢克家中聚会。在这里,他们谈论俄国,憧憬它的美好未来……门捷列夫渐渐地成了这个小圈子的中心人物。

在这里门捷列夫生活得很开心,这无形中给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所以门捷列夫在海德堡的工作效率特别高。

在测定化合物分子内聚力的大小时,门捷列夫巧妙地利用了液体的毛细管现象。因为毛细管中液体水平面之所以上升,是由于在液体分子之间以及液体分子与管壁分子之间有内聚力(后者现称为附着力)的缘故;这种互相吸引的内聚力,能使毛细管液柱上升到一定高度。他在海德堡写的第一篇论文《论液体的毛细管现象》中指出:“液体密度与毛细管中液体上升的高度之乘积,可以作为测量内聚力大小的尺度。”实验中,门捷列夫将插有毛细管的液体进行加热,毛细管液柱明显地下降了。他由此得出结论:分子内聚力是可以通过加热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的。当内聚力等于零时,液体就要成为没有内聚力的形态——气体,即变为蒸气。

当时,科学家们对于某些气体的液化有一个普遍感到伤脑筋的问题。他们用增压的方法,使一些气体液化成功,可是对于氧气、氮气、氢气等,无论怎样增加压力,甚至采用超高压,都无济于事,以致只好称它们为“永久性气体”。门捷列夫解决了这个难题,指出:“任何液体在某个温度下都能变成蒸气,而且不管压力增高还是降低,气体仍然还是气体。这个温度也就叫做绝对沸点温度(现在通称为‘临界温度暞)。”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两篇新的论文:《论液体的膨胀》和《论同种液体的绝对沸点温度》。论文明确指出:当气体的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无论施加多大压力,都不能使它变为液体。“如氧气、氮气、氢气这些气体之所以不液化,就是因为实验是在高于其绝对沸点温度的条件下进行的。只要把它们冷却到低于绝对沸点温度,就有希望液化成功。”后来,科学家们遵循门捷列夫所示的方法,使气体冷却到临界温度以下,果然毫无例外地取得了各种液态的气体,如液态氧、液态氮、液态氢等。

1860年,金秋时节,在化学界崭露头角的门捷列夫,同齐宁等人一起,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市举行的第一次化学家国际会议。这是化学家的首次世界性代表大会,它在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卡尔斯鲁厄会议之前,化学家们大都各行其是,元素符号、分子式书写等一片混乱。所以会议一开始,就发表了一份宣言,规定会议的任务是:用讨论的方法消除某些误解并促使各种意见趋于统一。

卡尔斯鲁厄会议开得很成功。在这次会议上,统一了化学元素的名称(命名),即规定采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的第一个字母,如氧(Oxygenium)为O,氢(Hydrogenium)为H,碳(Carbonium)为C;有的元素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加上第二个字母,如钛(Titanium)和钽(Tantalum)分别为Ti和Ta;前面两个字母都相同,则用第一和第三个字母表示,如砷(Arsenium)和银(Argentum)就用As和Ag来表示。会议还对原子、分子、化合价和原子量等许多化学概念进行了讨论,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门捷列夫在这次国际化学盛会上,结识了不少当时著名的化学界人士,听到了许多精彩的学术报告,从而大大开阔了学术视野。与此同时,门捷列夫也成了化学界的后起之秀和备受推崇的青年化学家。

同类推荐
  • 朱元璋:威猛浑厚

    朱元璋:威猛浑厚

    中国历朝历代的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是一部非凡的传奇,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非凡中的非凡,传奇中的传奇。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威猛浑厚:朱元璋》主要讲述朱元璋如何统一全国,结束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如何在立国之后,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如何解放奴隶,改变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阅读《威猛浑厚:朱元璋》,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文字背后这些鲜活的帝王,感悟一个古老帝国的辉煌与沧桑。
  •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缪尔·莫尔斯、威廉·汤姆孙、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威廉·亨利·柏琴、乔治·威斯汀豪斯、亚历山大·贝尔、托马斯·爱迪生、卡茂林·昂尼斯、鲁道夫·狄塞尔、亚·斯·波波夫等人物。
  • 三国人物攻略:亦正亦邪看曹操

    三国人物攻略:亦正亦邪看曹操

    曹操,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人们喜欢用忠绝关云长、智绝诸葛亮这两个骨灰级大众偶像来和他PK;以此显示他没有关羽真诚厚道,没有孔明料事如神。以他之短比人之长,对于曹爷来说,非常不公平。作者笔下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呢?
  •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
  • 托尔斯泰 马克·吐温

    托尔斯泰 马克·吐温

    本书介绍了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尤其探索了他们成功的主观因素,对广大探索中的青少年大有裨益。
热门推荐
  • 中国诡实录

    中国诡实录

    本书记述了中国1990年的诡异的故事,此书无固定主角,大家可以从任何故事看起。因为,每个故事是独立的。所以,大家可以看自己喜欢的故事。打开此书,你会进入每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高校?办公楼?一切都归成谜!
  • 亡灵问仙

    亡灵问仙

    三年前,他天资不凡,年少轻狂,做错了事;三年后,他学会了隐藏……若他不愿,你看到的只是他的背影,你看不到……他那苍白的面容,听不到……他那极端的啜泣。
  • 天龙星域争霸

    天龙星域争霸

    天龙星域,广阔无垠的星际太空中的一个巨大的存在,这里,有地球文明的起源,有超级人类变异物种和再造人组成的强大国度,还有修道者组成的祖玛共和国。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将会发生些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 龙兄鼠弟:盗宝迷踪

    龙兄鼠弟:盗宝迷踪

    不满自己的老鼠身份,一心想做大人物的工匠鼠乐乐,误打误撞进入故宫博物院,并和灵兽小龙成为好朋友。为了挽救大难来临的故宫,龙兄鼠弟齐心协力寻找历史上早已丢失的传国之玺。在整个历险过程中,故宫内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跳出了教科书中死气沉沉的文物形象,变成一个个性格独特的生动卡通角色,怀着他们的使命,轮番上演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历险故事。
  • 即使青春留不住

    即使青春留不住

    每章一个故事,一句话。你可以心情好了,再看。也可以不看,我们的故事。
  • 大宋传奇之帝国

    大宋传奇之帝国

    小镇著名兽医王陆穿越到了大宋真宗年间,身影单薄的婢女,身背这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族人和朋友都背负着这个时代的伤痛,我们一起看王陆在这个历史转折点去为我大宋来书写出怎样的帝国事业!!!!!
  • 十七岁之痛痒

    十七岁之痛痒

    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而他们只是刚好同性。本文说虐不虐,说甜不甜,取决于看书的人和心态。
  • 且凌天下

    且凌天下

    千年契约,神典一页,双魂体质,万古一人,封神血脉,寂灭天下。吾将手握诸神之矛,身带远古祖龙,破晓成神,结界封天。且凌天下附气燃遍神话;红粉佳人,情愁眉头不下。看君,凌天下。
  • 废柴逆天:倾国倾城小毒妃

    废柴逆天:倾国倾城小毒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顶级毒师,金针解毒,金丝把脉。却不想一朝穿越成为了华夏国医学世家的废材大小姐,还被下旨嫁给了逍遥王。还没嫁进门就被下马威,当真我是废材?笑话,金针在手,解天下奇毒。毒师系统,打遍天下无敌手。洞房之夜,却不见新郎,不想在新房却意外的撞见了霸道的逍遥王。她说:“我是你妻子,洞房花烛,我不走!”他说:“你还是第一个跟本王这么说话的女人!”“今后你就是本王的女人,没有本王的允许,不得再和别的男人有瓜葛。”逍遥王那霸道的语气回荡在耳畔。刁蛮任性?被王爷抛弃?废柴女逆袭成天才毒妃,令所有人打脸。
  • 伤口上滚过一件银亮的刑具

    伤口上滚过一件银亮的刑具

    个人简介~姓名:何百玲。满族。笔名(网名):低处的迷雾。著有散文诗集《情海寒烟》、书信体散文集《情书一百封》、诗集《让我吻遍你骨肉相逢的城邦》、诗集《我昏迷于自身的低矮》、小说散文随笔集《谁来疼爱这重病的人间》。有作品被收入《中国网络诗歌年鉴2007—2009卷、2010卷、2011卷、2012卷》、《女子诗报年鉴·2010卷、·2011卷》等。获2008诗歌报年度诗人奖。吉林省作协会员。●●●我确实看见漆黑的人群玷污着圣洁的大地。我抱不住它,我的双手变成灰尘,在飘渺中飞扬了干净的根。这是生的流离和痛苦。而我的真情层出的美补偿着被邪恶游戏的天下,那真爱层出的真爱踏实着被污浊挤得轻飘的人间.——摘自何百玲书信体文集《情书一百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