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5700000006

第6章

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

“章旨”

本章是德篇的开始,把德分成两大类,即上德和下德,它们的分界线是,上德是不德,下德是不失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界线很分明。上德是无为所以近道,下德是有为(为之)所以离开了道。下德又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上仁,二是上义。三是上礼。

这三者都是“为之”,所以都是下德,不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非故意表现它的仁)是下德中的上流;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故意表现它的义)是下德中的中流;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得不到任何反响)所以是下流,如果列个表的话,可如下表:

道→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界线在“有为”还是“无为”,“表现自己”还是“不表现自己”。礼最讲形式,最讲表现,因此称之为忠信之薄,祸乱之首。前识(先知)问题是哗众取宠的东西,所以也不是好东西。老子提倡敦厚朴实的风气。

德经一开头就给道德分类,目的是在使大家有所归向(采《老子新解》的意见)。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②,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③。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④,而乱之首也。前识者⑤,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⑥。故去彼而取此⑦。

“注释”

①上德不德:前一个“德”是名词,指道德。后一个“德”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不以为有德。

②礼:指古时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③攘(rǎnɡ):捋起、卷起。攘臂: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扔:拉。

④泊:通“薄”,浅薄。

⑤前识:先知,有先见的人,据《韩非子·解老》说,此指无根据的预测。

⑥华:浮华,虚华。

⑦彼:指上文的“薄”、“华”,即指“礼”和“前识”。此:指相对的“厚”、“实”,就是指“道”与“德”。

“译文”

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现它的“德”。低层次的“德”是做道德事、有意表现它的作为。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而无意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而有意表现它的“义”。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响应它,于是就卷袖捋臂地硬拉强拽人按礼行事。所以丧失了“道”,然后才讲“德”;丧失了“德”,然后才讲“仁”;丧失了“仁”,然后才讲“义”;丧失了“义”,然后才讲“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薄,邪乱的祸首。所谓先知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浮华,而且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而选取敦厚和朴实。

第三十九章

“章旨”

上章把“德”作了分类,本章阐述“德”与“道”的关系:只有得了“道”,才会有其“德”。陆德明曰:道生万物,有得有获,故名德。根据陆德明的解释,得就是德,就是有得于道的意思。“得”与“德”的区别,据韩非在《解老》中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了。

本章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道”的功能,这一层里六个“一”,都是指的“道”,得“一”就是循于“道”则有“德”了,不循于“道”则无得。于是得道有德能生存安宁,反之就会破败死灭。第二层是在说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离不开“道”,说明“道”的重要性,进一步专就侯王为例再论怎样才能得“道”有“德”。

“原文”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②。其致之也③,谓天毋已清④,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⑤;谓神毋已灵,将恐歇⑥;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⑦。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⑧。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⑨,硌硌若石⑩。

“注释”

①昔:从前。一:指“道”。见第十四章“混而为一”。

②正:正轨,准则(正道)。

③致:至于,达到。

④已:停止。

⑤发(fèi):同“废”,倾毁。

⑥歇:停歇、灭绝。

⑦蹶(jué):跌倒,垮台。

⑧不谷:不善。

⑨禄:俸禄,此指尊贵。

⑩硌硌(luò):石头坚硬粗劣的样子。

“译文”

自古以来获得“道”的:苍天获得“道”因而就清明,大地获得“道”因而就宁静,神仙获得“道”因而就灵验,河谷获得“道”因而就盈满,万物获得“道”因而就生长,侯王获得“道”因而就能做天下的准绳。但是这种情况达到了它的极点,也就是这样说:苍天不停地清明下去,最终恐怕要破裂;大地不停地宁静下去,最终恐怕要崩陷;神仙不停地灵验下去,最终恐怕要失灵;河谷不停地盈满下去,最终恐怕要涸竭;万物不停地生长下去,最终恐怕要绝灭;侯王愈来愈尊贵而高高在上,最终恐怕要垮台。所以果真尊贵了就要以卑贱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为基础。因此,君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君王卑贱的根本吗?不是的。所以招致过多的赞誉就反而没有荣誉。所以圣人不想像珠玉那样尊贵华美,而宁愿像顽石那样低贱丑陋。

第四十章

“章旨”

通行本此章作《同异章》第四十一。

本章分三层:首先论述对悟道的三种不同态度,将“士”分为上、中、下三等,说明“道”隐微深奥的特性不易为一般人所领会。它的特性异常,本质未现,价值不同凡响。

接着引用十二句古语格言,说明上述“士”不同态度的由来。是由于“道”的高深莫测,只好引成语、打比喻,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诸领域的多种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中,论证矛盾的普遍性,充满辩证法。从上士看,道是明道,从下士看道若昧,写出道的不可捉摸和高深。末尾呼应开头“道”,并阐明“道”的重要功能与威力。

“原文”

上士闻道①,堇能行之②。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③:明道如费④,进道如退,夷道如类⑤,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⑥,质真如渝⑦,大方无隅⑧,大器晚成,大音希声⑨,天象无刑⑩。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①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对悟“道”的深浅态度,分上、中、下三种类型。

②堇(jǐn):通“仅”。通行本作“勤”。勤奋。

③建言:立言,格言。

④费:费解烦琐。通行本作“昧”。暗昧。

⑤夷:平坦。类(lì):通“戾”。偏斜。引申为崎岖。

⑥建:健。偷:苟且怠惰,松懈疲弱。

⑦质:诚信。真:指德。渝(yú):改变,背弃。

⑧隅(yú):角。

⑨希声:此指无声。希,通“稀”。

⑩天:通行本作“大”。刑:通“形”。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地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够格称为道。因此古语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直的道好像偏斜,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洁白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疲弱,诚实的德好像背弃,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乐声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见,“道”盛大而无形。只有“道”,才能善始并且善终。

第四十一章

“章旨”

本章论及以“道”为核心的密切联系着的三方面内容:返本归根是“道”的运动形式;柔弱是“道”的作用;由无形质到有形质是“道”生万物的过程。

返本归根的思想在很多章内都有反映,是老子哲学的归结点;但是,这种返归运动实际不是直线单向地来而不往,而是在循环过程中进行的。因为没有离去,就不会有返归,不生“有”,就不会返“无”。所以老子既说“归根”、“复命”(十六章),又说“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运曰反”(二十五章)。以上采《老子注译》的意见。

“原文”

反也者①,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②。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③。

“注释”

①反:通“返”。返回,还原。有两种含义:其一说是指“道”的返本复初。其二说是指向相反方向对立的一方转化运动。

②弱也者,道之用也:弱,柔弱。用,作用,运用。这句意思说弱是道的运用。老子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因此他主张处在柔弱地位,然后向对立面转化发展,取得最终胜利。

③有生于无:有,指有形质。于,从。无,指无形质。这句意思是说:万物之源是“道”,“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质到有形质。

“译文”

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产生于具体的有形质之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质之物产生出具体的有形质之物。

第四十二章

“章旨”

本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讲“反也者,道之动也”,后半部分讲“弱也者,道之用也”。此章是对上一章的补充论述。所以,有的学者将上一章和本章合为一章作《德经》第四章。

此章由道一而说万物,由万物而说阴阳,由阴阳而说损益。前面讲:“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论述的就是阴阳配合的运动规律。后面讲:“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论述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道”的运动可分两方面:一是发展,二是转化。文章结尾处提出警告说:“故强良者不得死”,此指背道行事的强霸人,决没有好下场。这说的就是转化,因而说应用“弱”,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认为只有守柔、抑强,才符合“道”的原则,才能有益无损。谦受益,满招损,渗透着辩证法。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④。天下之所恶⑤,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⑥,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⑦。我将以为学父⑧。

“注释”

①道:指阴阳配合之道,它是宇宙的本原。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初混沌的元气。

②二:指天、地。

③三:指由天地产生的阳气、阴气与阴阳混合而成的和气。

④中:中间、适中。通行本作冲,交互冲撞的意思。

⑤恶(wù):憎恶,厌恶。

⑥损:减损。益:增益。

⑦强良:通行本作强梁,强横霸道的人。不得死: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

⑧学:通行本作教。父:通“甫”,开始。

“译文”

“道”产生原初混沌的元气,这原初元气生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阴气、阳气以及和气,和气生出千差万别的物质。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阴阳混合适中就生成新的和气。天下所厌恶的虽然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事物有的减损了反倒增益,有的增益了反倒减损。所以别人所教导人的,我也说来教人。因此,强横霸道的家伙不得好死。我要把这道理作为教学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章旨”

这一章承接前一章后半内容,阐述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以及无为的好处。老子一贯主张“守柔”、“无为”。柔弱是“无为”,刚强属“有为”;最坚强的东西阻挡不了最柔弱的东西,“坚强”不如“柔弱”,“有为”不如“无为”。所以有人举例说,水和空气,至柔之物,然而偏能穿石运物,化石蚀金,这是至柔驰骋于至坚而尽人皆知的事。另说:日月之光本无质也,而能透乎蔀屋。无有入于无间者,此类是也。因此本章总结出:“无为之有益。”老子申述“天下希能及之矣”,说明守柔才是常胜之道。所以在第八十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这是对前第四十一章的“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具体说明。

“原文”

天下之至柔①,驰骋于天下致坚②。无有入于无间③,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④。

“注释”

①至:最。

②驰骋(chěnɡ):原指马快速奔跑,这里比喻攻击、贯穿,无所阻挡。

③无有:此处指不见形迹的东西。无间:指没有间隙的东西。

④希:通“稀”,稀少,罕见。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我因此而知道无为的好处。不用空谈的教化,无为的好处,普天下很少事物能够赶得上它。

第四十四章

“章旨”

本章反映了“明哲保身”的思想。俗人多轻身而求名利,贪得财物而不顾危亡。老子在此章唤醒世人要贵身重己,不可为名利而丢脸送命。

本章开头提出三个发人深思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人不应该为名,第二个问题讲人不应该为利,第三个问题要人考虑得失:甚爱大费,多藏厚亡,这类都是“失”的例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些都是“得”的例子。当你领悟孰得孰失,那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不该怎样做,因此也就可以长久安全。

本章所论,指出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对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法则。老子要人们注意,不要因争得名利而丧身,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还有可取的地方。如果领会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那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成为自由主义的表现了。

“原文”

名与身孰亲①?身与货孰多②?得与亡孰病③?甚爱必大费④,多藏必厚亡⑤。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⑥,可以长久。

“注释”

①亲:亲近,可爱。

②多:重,贵重,宝贵。

③病:苦,有害,担忧。

④爱:吝惜,吝啬。费:耗费,破费。

⑤藏:贮藏。厚:严重,重大。

⑥殆(dài):危险。

“译文”

名誉地位与身体生命哪一个更可爱?身体生命与财货家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样更令人担忧?过分吝惜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使自身生命保持安全长久。

同类推荐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孝经(读好书系列)

    孝经(读好书系列)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四库全书)

    《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部分,共3卷25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著,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准则,被后世推崇为中医经典著作。清代徐彬将其整理编次为24卷(原书分3卷),每卷列一种病证,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密切联系临床,特别注重脉证辨析,揭示脉证规律。本书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参考清光绪五年(1879)扫叶山房藏版点校而成。
  • 红风传

    红风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人员培训与开发

    人员培训与开发

    本书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人员培训与开发概述、战略性人员培训与开发、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与培训效果转化等。
  • 辉煌之时

    辉煌之时

    异世皇座竟然身死,寻常世界竟然藏龙卧虎,这是没落的辉煌还是隐藏?轩辕黄帝神农炎帝,远古帝王真的是早已身死还是远走高飞?这一切是天道的规律还是至强的约束?
  • 灰喜鹊盖房子

    灰喜鹊盖房子

    《灰喜鹊盖房子》一书荟萃数百则寓言故事,是作者从事寓言童话创作多年来的精品力作。这些寓言故事或长或短,有动物故事、植物故事、还有人物故事,题材丰富。这里有不爱管“闲事”的猴子,有聪明的牧童,还有比唱歌的青蛙,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作者对事物、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和收藏,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领悟人生的不二宝书。
  • 茉莉簪

    茉莉簪

    一夜之间人鬼殊途,一晃神好像你们还是在我的身旁,我孤独飘零无妨,等金儿将血仇一报,我便去寻你们的足迹,离开这冷漠的世间。
  • 银月巫女之樱叶

    银月巫女之樱叶

    赫连千乐的好友——慕容家大小姐慕容樱叶与大家的故事~
  • 总裁,放过我吧!

    总裁,放过我吧!

    "身为凌家上不了台面的二小姐已经够悲催的了,可是这位未来的姐夫大人竟然将她紧抵在墙上,抬起她的下颌说道:“我要你做我的女人!”他可是她亲亲姐姐的未婚夫唉,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然而他却撒下了漫天大网让她根本无处可逃……当她得知了真相之后才知道,她只是他复仇的一颗棋子,最终什么都失去了的她究竟该何去何从?"
  • 带着军团秒异界

    带着军团秒异界

    一朝梦醒,带着无敌军团魂穿异世功法,宝具,丹药?你们豪门弟子很富有?不好意思,你那的那些不过是哥哥手里漏出去的垃圾而已。无敌军团,静待召唤,只要给我一块根基,我就能发展出一个无敌的国度,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伊索寓言(上)

    伊索寓言(上)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终成现在流传的故事形式。从该作品的内容来看,其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多是来自民间的传说。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所反映的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及其智慧。
  • 阴阳驱鬼术

    阴阳驱鬼术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英雄,拿着桃木剑到处斩妖除魔。偶遇的机会下,接触了道术。从此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一切精彩尽在阴阳驱鬼术。
  • 上帝无聊时创造的世界

    上帝无聊时创造的世界

    据说这个世界是上帝无聊时创造的?上帝为了这个世界好玩把一切的一切都反转了......(详细请看本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