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雾霭的缘故,从南安英都芸林村看龙湖山,是个朦胧的影子。这种朦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仙境的美好——若此时上去,也会成为仙中一员吧!这样想着,竟迫不及待起来。
车子在芸林村街巷里游走,游过古厝新屋,游过三角梅,游过芭蕉树,游过晚稻散发出来的清香,游过弯曲的山路,游过成片的芒花。芒花,在微风里舞着灰白色的笑容,是一种悲壮,苍茫,野性的美,让人禁不住想去拥抱亲吻。而车子却只管向前游去,转几个弯,停下。
阳光穿过雾霭,像一只巨大,温暖,透明的手,抚在龙湖山上,抚在龙湖山怀抱里的宝湖岩寺上。坐南朝北的宝湖岩寺,以红色为主调,层次分明,精巧别致,描金绘彩,雍容华贵。屋顶之上凤翔龙舞,各路仙人姿态各异,遥相呼应。整座寺院在翠围绿绕,松涛竹浪,枫叶流丹中如真人坐禅般入定。也像个孩子,依在母亲柔软舒适的怀里酣然入睡。
站在岩前的台阶下,仰望,弥勒佛一如既往袒开胸怀坐在山门内,以亘古不变的笑容,迎接四方朝圣者。那笑容和法身一样是金色的,带着阳光和火的性格,如春风般散开去,让人感觉到放松与温暖。纵然心中有诸多忧愁苦闷,在这样的笑容里,也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吧!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攀上去,一步一虔诚,穿过四大金刚的注视,来到弥勒佛身边。心,在佛的笑容里融化,像在旁边的香炉内燃烧过,滤去世俗,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对茫茫苍生的爱。依在佛旁南望,目光拥抱住的,是起伏的山,青翠的树,潺潺的水,层层的田,绵延的屋。这片广阔无垠的沃土,蕴藏着无限勃勃生机,恰似宝湖,又胜似宝湖。
转过山门,是正殿。由清道光14年(1834年)安溪知县刘抠亲笔题书的“宝湖古地”牌匾,高悬于正门之上,让人听见宝湖岩寺走过历史的足音。小巧的长方形天井里,精致的铜香炉内香火点点,缥缈的烟雾盘旋而出,缭绕于殿宇内外,如身着霓裳的仙女。抬头望,天井似一扇窗,将殿后的高山碧树和蓝天白云含住,人心也跟着朗阔起来:不管身处什么逆境,只要将心开一扇窗,便可闲看日出日落,天远云悠。殿内供奉的弥尊三宝和菩提祖师正襟而坐,面相丰满,庄严肃穆,目光洞穿茫茫宇宙,从远古看到现代,从现代看到未来,让人不敢也不能隐瞒内心的一切龌龊。佛前的两座功名灯灯火长明,一盏灯是一颗虔诚的心:放下邪念,便有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功德。左边通向禅房的三道门敞开着,形成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里洒满阳光——不,是佛光,这是一条通向佛心的路。
向右穿过接待室旁的后门,拾阶而上,是后殿。这是整个寺里最开阔的院落,紧依山崖,两根灰绿岩的盘龙石柱,和十几根题着烫金对联的花岗岩石柱,撑起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宽敞明亮的大慈大悲殿。千手观音端坐正中,面目和善,优雅安祥,双眸如清泉,将人心洗涤得空明澄澈,不染一丝尘埃。十八罗汉分列在院两边的红罗帐内,姿态各异,表情各异,似在讲经说法,谈古论今。悠然忘我的境界里,不知几春秋。
出东门,不经意间抬头,见一块高耸的巨石上面刻着一个红色的龙飞凤舞的“佛”字。阳光穿过相思树的枝杈,给“佛”字镶了数道金光,别样的壮观,别样的震撼。心里涌过一阵激动,眼里竟蒙了泪水。不由想起孝子洪龙章重建宝湖岩寺的典故——宝湖岩最初叫湖内岩,始建于距今四百余年前的元末,后来湮废。乡人把如来、祖师诸佛像移入龙宫洞内供奉。清代中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孝子洪龙章上龙湖山砍柴,为躲避猛虎,失足落入龙宫洞而保命。龙章叩谢过众佛救命之恩,承诺有朝一日发达,一定重建岩宇。后来,他辗转到上海经商,几经努力,终于衣锦还乡。于是重建寺院,重雕如来、祖师诸佛金身,又更名为宝湖岩。成功,总是有缘由的。我佛慈悲,佛光普照,普度众生,但是,首先需要人自己至善至孝,自力更生,勤经善营,方能诸事顺意。
经过“佛”字,向山上攀去。山上花草繁茂,古木葱茏,遮天蔽日。崎岖小路如藤萝般缠绕在林间,时而舒缓,时而陡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时而辅石板为梯,时而凿岩石成阶,时而开阔三人并行,时而仅容一人通过。路外倾斜光滑的岩壁上,皆有二到三层不锈钢护栏围绕,如佛宽大温暖的手掌,托住每个游者的平安。半山腰处的霞飞亭,依山崖傍清流,白石为柱,红瓦为顶,如一朵盘旋不去的彩云,清丽妖娆——好一处飞霞流泉!而人,便成了云上欲飞的仙。从霞飞亭下来,再行一段路,是四叠奇岩,见怪石嶙峋,如刀劈斧砍般峻峭。倾斜的之字形岩石路,虽有护栏围绕,依然走得人心惊胆颤。稍将心儿平复,钻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石洞,是一块较平缓的巨石。石旁枫树成林,红叶如蝶儿般飞舞,如风儿般私语,如梦儿般绚丽——倘若夕阳西下之时,红枫夕照,会更有一番醉人的景象吧!这样的景致,佛自是喜欢的,你看那宝湖岩寺开成一朵红色的莲花,是无边的慈悲,是无边的欣喜。
将要离开,却见寺右边的巨石上雕一龙头,龙口中有细泉涓涓而流,题名:龙泉圣水。掬一口品尝,清冽甘甜,直润肺腑。那圣水流得缓慢悠长,如佛语声声,梵音阵阵,渗透到身体的每个角落。
车已行,心却留,欲化作翩翩蝶儿,翻飞在岩宇内外,晨钟暮鼓里,参悟滚滚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