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棍球”在唐代称为“步打球”。证明我国古代的步打球比欧洲曲棍球的历史要早得多。
步打球的源流还要从我国古代的马球运动说起。唐人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中说:“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马球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活动。无论是参加打球,还是观看比赛,马球运动都能使人精神振奋。后来,马球发展成一种徒步持杖击球的游戏形式,类似于现代的曲棍球,称为“步打球”。
早期球场一般铺设在大殿前,所以在史书中,常可看到在某某殿、某某宫打球的记载。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所写的《打作》即写的是步打的“
”:“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这写的是男子步打,后来,又分化发展出被称作“小打”的驴鞠和适合女子的徒步进行的步打球。唐朝宫廷中男、女步打都盛行。据《北梦琐言》记载,唐僖宗本人即“精于步打”。
唐代贞观年间,大臣魏征奉诏创造了一种名为“打乐”的舞曲,起舞时“舞衣四色,窄袖罗襦,银带簇花,折上巾,顺风脚,执杖。”可能即“是步打球乐的简称。省去一个步字,很容易和称为打球的马球相混淆。”后来此舞曲又被唐玄宗李隆基改为“羯鼓曲”。其调宋时犹存。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国的步打球传到了日本。除了文献记载,步打球也曾有出土实物证据。保存唐代步打球形象的两条花毡现存日本奈良东大寺佛殿西北的正仓院北仓中,各长2.36米,宽1.24米,中央各织着一儿童,周围织着花朵,一儿童左手持弯曲球杖作接球状。到了宋代,又称为“步击”,《宋史礼志》曾有一段描述当时步打球的情况,在记述了宫廷的马球竞赛情况之后,接着就记述“又有步击者,时令供奉朋戏以为乐”。这里的“供奉”指男子而言,“分朋”指两队竞赛而言。反映出步打球是当时宫廷中一种经常性的表演。
到了辽代,契丹人中盛行曲棍球运动,《辽史》中称为“击鞠”。辽代以后,曲棍球运动在我国其他民族中逐渐消失,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至今。步打球也和足球、马球一样,在清朝禁止人民练武的情况下逐渐中断了。
延伸阅读
步打球与蹴鞠的区别
步打球和
鞠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别很大。步打球为硬质,是表面涂色的木球;而鞠为充填毛发或者充气的软球。在球杖上步打球用杖头弯曲的球杖(月杖),而鞠则不用;步打球和
鞠的计分方法也不同,步打球分为两队,以击球入门先后分胜负,用筹计分;鞠分为有球门踢法、无球门踢法,有球门踢法在场地两端栽两根数丈高的竹竿,竿上结网成球门,以进球多少决胜负,不用筹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