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球类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球类游戏之一,蹴鞠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套路齐全,规则完备。
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汉代,蹴鞠一直是上层社会喜欢的娱乐活动。汉武帝就是个足球迷,不仅在他俘获的俘虏中寻找蹴鞠的高手,有时自己也上场一展身手。此外,汉代蹴鞠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被广泛使用于军事训练中。
唐代,是蹴鞠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随着马球的兴起,蹴鞠的军事作用逐渐消失,又重新转向娱乐方向,相应地在球的制作技术和比赛规则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就是出现了充气球,唐朝以前的球都是实心的,里面填满了毛发,不仅重量重,而且缺乏弹性,发展不出复杂的踢球技术,而充气球使球的各种性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开始转向高空,技术也更加多样化。与汉代在地上挖鞠坑不同,唐代的场地开始立起了球门,多种多样的比赛方法,更加吸引人了。唐朝的蹴鞠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出现了女子蹴鞠。有一次,军队里的几个青年在踢球,一个传球没接住,滚了过来,正巧,路旁树下站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只见她不慌不忙地伸脚将球稳稳地接住,紧接着,使劲一踢,球直飞了数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女子踢球的记录。在清明节前后,女子踢球更加活跃,不少唐诗都曾描写过这种生动的情景。
宋朝是蹴鞠运动的鼎盛时期,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蹴鞠运动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提倡也是分不开的。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视蹴鞠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手段,遇到比赛时都亲临观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风,广泛开展,这是唐宋时期蹴鞠运动兴盛的重要因素。
明代朱元璋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并下旨“蹴鞠者卸脚”,但由于蹴鞠运动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间依然盛行。
清朝入关后,喜欢射猎的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的蹴鞠也实行了禁止政策。顺治皇帝曾口谕禁止踢球,对蹴鞠要“即行严禁”。后来,乾隆皇帝干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动,到了清代末年民间的蹴鞠运动基本上消亡了。
延伸阅读
足球的祖先在中国
汉代,出现了专供比赛
鞠的场地——“鞠城”。鞠城为东西向的长方形,两端各有6个洞状的鞠室。比赛时,双方各派12名“勇”上场,其中6人把守鞠室,6人踢球,以踢进鞠室的球数多少来评定胜负。唐代鞠有了新的发展,一是用灌气的球代替了过去以毛发之物充填的球;二是用球门代替了鞠室。唐贞观年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遣唐学生,把唐代鞠传到日本,使东掀起一股“
鞠热”。宋代是
鞠的鼎盛时期,明清后日趋衰落。中国原始足球约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中东,以后又传入罗马、希腊,再由罗马传入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