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雷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谈到手雷的应用历史,我们还得从手榴弹说起。手榴弹因其外形而得名,由于十七、八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很像石榴、碎片像石榴子而得名。尽管现代手榴弹的外形有的是柱形,有的还带有手柄,其内部也很少装有石榴子样弹丸,但手榴弹的名称却沿用至今。
从手榴弹是手掷弹药这一特点来说,它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宋朝时,有一位名叫唐福的就曾向朝廷进献“火球”(又称火炮)等火器。火球以火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满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物质,点燃后再用人力或炮抛向敌方,之后球体爆炸并有烈焰产生。
它还可通过在药物里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炮等方式,起到放毒、设障、发烟、鸣响等多种作用,达到杀伤敌军和破坏战斗器具等效果。在1044年出刊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就记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用手投掷的弹药。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
到了13世纪初,中国军队又装备使用了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又名“震天雷”)。它的外壳由生铁铸造,形状很像罐子、合碗等,并留有安放引线的小孔,在外壳的里面装有火药。点燃后,火药在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掏火炮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可用手抛,也可用炮掷。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手抛弹药,与现代手榴弹已经有些相似了。
在欧洲,直到1405年才在意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有了最早的手抛弹药的图样。17世纪以后,欧洲才出现将火药和铅弹丸或金属碎片装入铁筒的铁壳手抛弹药。也就是这时,欧洲出现了“手榴弹”这一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十七、八世纪,手榴弹曾是欧洲军队装备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武器,并出现了专职的“榴弹兵”部队。19世纪,由于枪炮的发展及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曾经一度受到冷遇。但是到了20世纪,尤其是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和后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战的兴起,手榴弹又重新获得了广泛的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手雷/手榴弹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空心装药反坦克手雷/手榴弹。
当时,手雷/手榴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发火方式,出现了方向碰炸机构,并开始应用在手雷/手榴弹引信上;将空心装药结构应用于手雷/手榴弹战斗部,成为反坦克手雷/手榴弹;各种特种手雷/手榴弹相继出现,如发烟、燃烧、催泪、震晕手雷/手榴弹等;新材料也开始在手雷/手榴弹上应用。
20世纪中期,电子引信、钢丝缠绕的半预制和钢珠全预制高速小破片、塑料及其他非金属材料等在手雷/手榴弹上的应用,使手雷/手榴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美国的M26式手榴弹、英国的L2A1式手榴弹、比利时的PRB423式手榴弹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产品。如今,在现代化步兵中,手榴弹/手雷仍是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二战指的是发生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整场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英国、前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