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23000000003

第3章 以学历论人才,还是以业绩论人才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道:“在人生的任何专

第三节 论资排辈的“分糕效应”

中国在2000年~2004年间国际论文总数为世界第五位,引用总数为第十四位,但平均每篇论文仅被引用3.35次,在14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百二十三位,属于科学不发达国家。在自然科学的22个领域中,中国科学家论文的平均引用率都低于世界平均值。中国科学论文在世界的地位远不如其人多数量大所显示出来的优势。在技术创新上,尽管《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了20多年,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缺乏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然而,专业技术人员在提供评审职称的材料时,却出现了“车载斗量”的现象,袋子越来越重,数量越来越多,比20世纪90年代前增加了几倍,一年出版几本著作的人屡见不鲜。这种“超高产”现象产生,源自于论资“分糕”和以量取人,制造的学术垃圾直接挤占了我国稀缺的科技资源,使我国的自主创新举步维艰。

(一)“分糕效应”的产生

先看人事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人事分配政策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将人才划分成若干个规格,之后按照各自的规格进行收益分配。“按劳分配”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为学历和职称两种分配形式,最终形成唯学历论和论资排辈现象。在许多单位,如果有一个高学历,其职称的晋升基本上只需要熬年限即可,科研业绩通过泡沫化的“处理”,使一些人可以轻松过关。上海的一项调研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在对本单位评定职称影响的因素中,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学历(85.1%),第二位是领导的看法(67.1%),第三位是资历(63.2%),第四位、第五位才是工作业绩和能力(58.7%、54.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合格”学历,工作业绩就要比正常晋升者高出数倍。结果就导致科技人员产生了一个观念,“学历是职称之母”,“干得好不如学历好”。继续教育的程度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但是在这种按学历规格进行人事分配的计划背景下,提升学历不太在乎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和贡献提高,而是为了提高自己参与社会分配的资格,即在现有的人事政策下,分蛋糕的多少取决于分蛋糕的资格,而不取决于做蛋糕的多少。这种分配制度严重束缚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水平,使得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分蛋糕者的资格越来越高,而总的蛋糕却并不见增多,反而出现下滑趋势。

再看动态博弈。这些年来专业技术职称作为分蛋糕的基本资格,基本上停留在“排座座,吃果果”的价值取向上。在许多单位,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干上一定的时间,就要晋升一定的职称。而且只要职称一到手,即使坐着不造蛋糕也可以照吃不误。这样“尊重人才”实在不敢让人恭维。现在,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种动态博弈的全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职称评审刚刚恢复,科学研究的业绩普遍较低,这个阶段的业绩指标与科研水平是基本一致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科研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数量上的显著增加。由于职称晋升上的指标限制和僧多粥少,晋升的竞争焦点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在许多单位,晋升的论文已由三篇被扩大到十多篇,甚至数十篇,职评材料出现的“著作等身”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个阶段,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则很容易使科技创新得到提升。但是事与愿违一大批特号增刊和“地下出版物”应职评的需求而泛滥成灾。表面上是造蛋糕的人积极性提高了,实际上是分蛋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于挂名、拼凑公开进行,抄袭剽窃明目张胆。一些从不写论文的人,在职评前的一两年内,突击一下也能发表七八篇。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对学位、学历进行的提升。一位部门负责人曾经谈到,过去晋升个教授是一辈子的事情,而现在30多岁就晋升了教授,那他以后还有什么动力去工作?在这种指标限制晋升的思维模式下,认为学历的水分太大,便寄托于学位的质量。这样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又开始了学位的角逐。而科学研究注重创新、注重结果的价值观念,早已交给西方发达国家了。

众所周知,当代美国的科学技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今天,在美国从事实验科学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成为助理教授之后,平均3~4年时间才能出第一篇论文。按照我们目前的晋升周期来计算,发表三篇论文的要求大多数博士后是完不成的。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是这样,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五六年的时间内,“专著”三四本,论文十几篇。这样创新排名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了许多泡沫,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二)“蛋糕”是如何切分的

首先是收入与贡献不等。近几年来,在职考研愈刮愈热,这是提升分糕资格的原动力造成的。但是,在职研究生的质量却不敢恭维。大班上课、委托上课、交钱不上课、学制缩短、经商赚钱、导师储备论文、外语找人代考、论文找人代笔、答辩形同虚设等现象,使研究生的水平出现下滑趋势。另外,许多人读学历不是按照自己的专业和从事工作需要去读书,而是什么学历好拿就去读什么学历。在有些人眼里,学历的唯一功能就是提升分糕的资格。《中国青年报》在2001年讨论的“文凭和水平错位”的话题,就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

其次是岗位与职责不明。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强调岗位与职责的联系,强调责权利统一。但是在“分蛋糕”效应产生的过程中,人才达到了一定的规格之后,他的职责并不明显。比如一个人晋升了教授之后,其授课时数反而减少或不再授课。其工作职责便不再承担,而工作待遇却继续累积增加。相反,如果他们没有教授资格,即使干着教授的工作,讲授几门主课,授课水平和效果十分优秀也是不能享受教授的待遇。吉林省红梅镇农民徐宝贵,攻研古文字30年,成果卓著。由于无文凭在一所高校当临时工,做着高级职称的人所做的工作。后来有了文凭,才被聘为副教授。

再次是双高人才的激烈争夺。许多单位对双高人才的追求,主要是用于装饰门面,引进之后就很少注重才能的发挥。比如,在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高学历师资的缺口越来越大。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高校在高薪招聘人才。招聘的条件除了年龄之外,要求高学历,最好是洋博士;要求高职称,最好是正教授。众所周知,即使是同一个导师门下的博士,水平和能力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但招聘却很少要求人才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更有许多高校引进博士之后很少搞科研,而只是为本科生讲讲课,对科研工作的要求没有或很少。高校引进人才的另一个目的是完成学位指标的达标要求。目前教育部规定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15%,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达到65%左右,这是一个硬指标,否则就要亮黄牌。至于引进来的人才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能干些什么,好多单位却无暇顾及。笔者过去曾写过一首叫做《天平》的小诗:“将一端压得低低,而另一端就会升得高高”,而现在却成了“将一端抬得高高,而另一端就会降得低低”。

最后是职称终身制的形成。目前的分配制度是有什么样的职称,就享受什么样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虽然许多单位有评有聘,其实并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评聘分离,有几个指标就评几个,评出几个就聘几个,形成了事实上的终身制。甚至造成部分人的科研起于职称的评审,也终于职称的评审现象。部分人高级职称拿到手之后,基本上也就结束了科学研究的生涯。科学研究是需要积累的,而积累与创新的关系极为密切。而眼前的体制却是晋升到高级职称的年龄大都在35~40岁左右,他们经验丰富,知识积累较多,既有从事科研的资格,又有创新突破的可能,然而这时候却开始坐享其成。他们的科研生命主要都是在讲师和副教授时期出现的,即只有十年左右的周期,这就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轮回。按照生物学原理,生长周期过短的苗木是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这是科技创新的一个败笔。

(三)姑妄听之:不造糕者要少分

佛教有一个故事,说是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他的弟子为了不让他参加生产劳动,就将禅师的劳动工具藏起来。到了吃饭的时候,百丈禅师就开始禁食,说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产生“分糕”效应的原因,除了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之外,更多的是当前的人事分配政策脱离了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作为与科技紧密联系的科技政策也应当是不断突破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人事政策如果不能紧跟科技的发展的话,也就必然制约和延缓科技创新。其次是人事管理者的科技管理水平也应当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事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所以我们的人事政策的决策者还要不断学习,包括向科学家和工程师学习,向科技管理专家学习,最重要的是向百丈禅师学习。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条人生经验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条人生经验

    本书精心为青少年总结了100条经久实用、深刻睿智的人生经验,每一条人生经验都以精彩独到的哲理点拨,挖掘人生深层的内涵,揭示了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让青少年在更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梦想;在遭遇挫折和感到无望时,能从中汲取力量;在迷惘和失落时,能从中获取慰藉……
  • 回归心灵的爱:家族系统排列个案集

    回归心灵的爱:家族系统排列个案集

    本书是由著名系统排列导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家段晓英女士与心理咨询师觉初先生共同编著,透过“系统排列示范工作坊”真实感人的情景、个案,共同探索中国家族承统动力,破译家族密码,让更多的现代人找到人身心受苦的主要原因,找到生命的力量、资源和方向。
  • 地震与校园安全

    地震与校园安全

    《青少年安全健康自我保护丛书:地震与校园安全》内容丰富,语言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很强。作为一本青少年安全健康自我保护的书,可以让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如何应对灾难、并且积极进行自救和救助他人的种种策略,增加其面对灾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 说话办事的艺术全集

    说话办事的艺术全集

    只有那些说话得体、办事得当的人,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顺风顺水。说话办事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说话办事要讲诚信,更要讲技巧,讲艺术。本书告诉你不可不知的提高说话水平和办事能力的各种技巧,让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 别让不懂拒绝害了你

    别让不懂拒绝害了你

    《别让不懂拒绝害了你》内容涵盖了生活方面和工作方面的各个情况和分析。如如何拒绝熟人的“帮忙”;如何拒绝上司的无条件“加班要求”;在面对他人的“厚脸皮”时,有哪几种拒绝艺术,不驳他人面子,又不使自己为难;如何把握与同事与上司之间的关系等。本书文字幽默、轻松,有深度。通过一个个故事和实例,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真正做到“拒绝”。可以说,这是一本有关人际关系的书,一本有关如何轻松生活的书,一本有关如何真正做自己的书,还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
热门推荐
  • 猎神的战场

    猎神的战场

    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不需要多牛逼的法宝不需要多牛逼的历练不需要多牛逼的功法生为英雄逆战苍穹
  • 重生之闲妻不闲

    重生之闲妻不闲

    前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程诺,忽略了除工作以外的所有一切。然而,工作遭遇不顺,婚姻走到尽头,家庭发生巨变。重生后,程诺痛下决心:家庭为主,工作为辅,做一枚闲情逸致的闲妻吧。却不料,闲妻不闲,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陆续登场——阴险伪闺蜜,傲娇小三,极品亲戚,纷纷来袭。离婚墙头草丈夫变成了忠犬,重遇万人迷妇产科教授陆哲彦。总之,逗比来袭,女主冷静!真爱是后盾!
  • 鬼情人Ⅱ:爱上一个鬼

    鬼情人Ⅱ:爱上一个鬼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鬼。他一直在保护我,使我尽量不受到伤害。可是,在我的记忆深处,却好像有一个空当,我发现无论我如何的用力都想不起。曾经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似乎总在我的眼前晃,可是偏偏我发现我就是捉不住。我从来不会害怕鬼,因为有他的存在。曾经他无数次的对我说“叶子,你要好好的长大。等你长大的那一天,你便是我的女人。”然而,我长大了。我却发现我的身边空空荡荡的,他已经不于存在。我想知道他是谁,他长的什么样子,可是属于我的,只有我那残破的回忆。这个故事,还要从我小的时候说起。(注:本书开头仍引用《鬼情人I》中主人公少时的记忆,所以可以独立阅读)
  • 终极一班之风神传

    终极一班之风神传

    这......是哪里?我,是人?还是......神?终极世界么?我是这里的主宰者吧。
  • 大帝落

    大帝落

    茫茫宇宙海中,因为有两个宇宙的碰撞,导致了两种宇宙规则交织,两种规则都代表了天地至理,大道与奥义,经过漫长的岁月,两个宇宙的文明碰撞,交织出灿烂的文明火花!一个少年被坑了,一切从这里开始!
  • 大学食堂的小厨

    大学食堂的小厨

    一个只识油盐的半老男人,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偶然的的机会,承包了一个大学餐厅的小窗口儿,开始了人生的转折、蜕变。。。。。。。成长过程中揭示了各色小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大学食堂后厨的内幕。。。。。。。每章节嵌入的一道家常菜,引人入味。。。。。
  • 天残神诀

    天残神诀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额,不是这节奏,应该是山里有座仙门堂。一个少年的成长就是在这开始的。
  • 客居长春

    客居长春

    辗转了许多城市,历经了许多年。终于在东北这个不算大的城市定居下来。可这一年的我已过而立,对于我来说,这个城市既陌生又熟悉;对于这个城市而言,也许我永远是个过客。以笔代步,走在长春生活的日子里,走进长春的每个角落。
  • 梦染九天

    梦染九天

    三百年前,我是魔,你是神;我纵横三界,你独守一方。三百年后,我孑然一身,四处流浪,你却不知身在何处,与谁为伴。人道岁月蹉跎,花落亦是无痕,所谓神魔,既存在于天地间,又如何能逃得过终结?幻灭,重生,失去的是整个世界,留下的唯有你最初的那一抹倩影。
  • 人鱼的眼泪之天使爱人鹿晗

    人鱼的眼泪之天使爱人鹿晗

    一个在流星雨无意中坠落的天使爱上了一个人鱼,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种族,不能相爱。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许多曲折、磨难和阻挠,终成眷属,永远在一起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