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21300000005

第5章 教育观教育观教育观

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时间关怀与教育。教好一个孩子等于救了好几代。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则人人有福。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 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

2. 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

3. 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

4. 化育儿童接受的性格。

5. 重视儿童待人的礼貌。

6. 教导儿童正常的生活。

7. 坚定儿童心中的信仰。

8. 增长儿童处世的善缘。

9. 培养儿童的慈悲胸怀。

10. 培养儿童的忍耐力量。

11. 培养儿童的服务精神。

12. 培养儿童行善的美德。

——《佛教丛书·仪制·佛化家庭篇》随着佛教信仰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之中,不过寺院永远是信仰的精神象征。寺院除了传播佛教真理之外,庄严的殿宇、宁静的气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义,让社会大众在工作忙碌之余,或是遭遇挫折、徬徨无助的时候,自然想到寺院。不论是参加各种修行活动,或是在佛前瞻仰、礼拜,都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像心灵的百货公司,是希圣成贤的学校,也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建筑》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时下多数父母却往往把教育儿女的责任与希望托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儿女在人格、思想、观念的发展上产生偏差,影响所及,不仅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贻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因此,为人父母者,除了为儿女营造一个衣食温饱的家庭以外,更应该重视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佛教丛书·仪制·佛化家庭篇》寺院能提供信众: 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听经闻法,增长福德智慧;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道友聚会,彼此以道会友。因此,学佛要常亲近道场,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萨报到学习,这是人生很重要的功课。所以建寺安僧,为万千众生作得度因缘,是不容等闲视之。

——《佛光教科书·佛教常识·寺院建筑》佛教教育跟一般社会教育不同,在社会接受教育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谋生之用,或者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却包含了慈心悲愿,为了自利利他而肩负重责大任。佛教教育大致上分寺务行政和义理研究两种,尤其重视生活教育与思想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行住坐卧、待人处事、威仪等各方面的训练。所谓思想教育,则先要具备四不坏信: 一、 对三宝要有信心;二、 对常住要有忠心;三、 对众生要有慈心;四、 对持戒要有肯定。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现代的学校教育主张“德智体群育乐”并重。其实,佛教自古以来即是“五育并重”的宗教: 佛殿共修,重在德育;讲堂听经,重在智育;出坡作务,重在体育;僧团是六和合僧,重在群育;雕刻、绘画、梵呗唱诵,重在美育。此外,佛教在育乐方面也有很多如上所述的“寓教于乐”之修行法门,大致可分成六类:

1. 体育: 跑香、朝山、云游、佛教舞蹈、拳术。

2. 音乐: 梵呗、佛歌、合唱、法器、国乐、俗讲。

3. 书艺: 书法、抄经、绘画、雕刻、塑像、围棋。

4. 花和茶: 插花、茶道。

5. 劳动: 出坡、农耕、工禅、菜圃、苦行、烹饪。

6. 修持: 寻师、论道、念佛、禅悦、法喜、止观。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佛教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宗教,所谓“人成即佛成”,佛教就是要完成人格教育。又说“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透过佛教义理的弘扬,帮助世人解答生死的迷惑、认识世间的实相、掌握人生的方向、圆满生命的意义。这种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源自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来,师徒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即使佛教传到中国,八大宗派丛林的兴起,也可以说就是大学的学校教育。因此,若要说佛教的教育,比之于儒家,其实佛教更具有组织系统与一贯性。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一般书院都是只重义解,佛教则在义解之外,尤重行持;一般书院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佛教大学则重视般若智慧的开发;一般书院只是追求世智辩聪,佛教大学则重视自觉、自悟的教育,重视真如自性的启悟。若真要以学历来论的话,不知孔子、孟子、庄子、耶稣、释迦牟尼佛、苏格拉底、韩愈、朱熹等人,又是什么大学毕业?所以,佛教寺院其实就是一所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所拥有无限学习空间的大学,在佛教大学里,人人皆可就读。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举止品德的修养,是为“法治学”(戒学);次重身心的调御,名为“生命学”(定学);进而重视真如自性的开发,即为“伦理学”(慧学)。从“三学”演绎开来,佛陀又开设了许多的学科,例如在伦理法治方面,他订了许多的规章、制度、戒律,成为行为的学科。在组织管理学方面,僧团的“六和敬”就是最佳的示范。在天文学方面,一部《经律异相》堪称佛教的百科全书,对宇宙虚空小如微尘、大如星球,乃至无量世界都有详细的论述。佛教以“缘起性空”诠释宇宙万有的关系,对物质的认识提供最究竟的看法,尤以《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印证近代物理学家的理论。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佛教教育的发展应注意下列四点:

一、 从理论的教育到实践的教育

过去佛教一直非常重视理论的研讨,对人间的各种技能实践不够,而现代的佛教青年,应该切实参与社教活动、佛学讲座、夏令营等,将佛教带动起来,从对佛学的研究,能进入到社会的实用。

二、 从思想的教育到生活的教育

过去的教育只注重修学的年资,在思想上很不明确,故在生活上便表现不出佛教的特色。佛门除注重道心、发心外,对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衣食住行等生活作息都不忽视。思想的忠贞、生活的正常,这是佛教教育的重点。

三、 从出世的教育到入世的教育

佛门教育旨在培养弘化人才,仍以青年僧宝为主。故佛教教育先要加强信仰的训练,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净化了,所谓有入世的事业,更要有出世的思想。

四、 从人格的教育到佛道的教育

修道者要先从人格上完成,人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良知,道德、良知不健全,就不能成为好的佛学家。所以,一个健全的佛学研究者,要能悲智双运,要以菩提般若为根本,才能圆满佛教的教育。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佛陀对商人,说经营之道;对农夫,说耕种之道;对政治家,说治国之道。佛陀在农业学校、工业学校、政治学校等综合大学里,为万千学子开设万千法门。甚至于对愚笨的周利槃陀伽,则教以“拂尘扫垢”;对于琴师出身的二百亿耳,则譬喻“修行如弹琴”;对于失去爱子的妇人,则以“吉祥草”善巧度化她……佛陀为世间编制了多少人生的教材,佛教不正像是一所社会大学,甚至是一所人生大学吗?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世界上最早的第一所大学,就是佛教大学。佛陀是佛教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祇洹精舍、竹林讲堂都是印度南北大学的根据地。当时有基本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人,并有旁听生八万四千人等,杰出的教授有舍利弗、目犍连、维摩、胜鬘等。佛教到了中国,八大宗派的开山祖师,都是佛教大学的校长,他们集众讲学、著书立说,欹欤盛哉!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佛陀不但善于教化众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经》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强调建立自我信心。佛陀重视心性的调伏,譬如良马见鞭影而驰,但凶狠不驯的野马就必须经过调伏,调伏就是一种教育,因此《金刚经》一开始便指出“降伏其心”之道。可见佛教的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是一种自觉、自悟的教育,而不是像现在一般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如果佛教这种自觉、自悟的自我教育,也能用之于今日的大学,必然是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必定有重大的贡献。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寺院就是大学!现在一般人谈到学历,都讲究什么大学毕业,其实就以北京大学来说,也只有百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也没有什么小学、中学、大学,顶多叫书院。甚至中国儒家书院的发展,也不及佛教的丛林寺院之具有规模。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有关佛教设立大学的未来方向与理想,提供如下数点意见:

一、 在学制方面

佛教可以成立教育学院,佛教有诸多深奥的思想理论,可以归到哲学系;佛教的雕刻、绘画、建筑之美,可以设立艺术系;佛教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可以和现在的企业管理结合,成立管理学院等。

二、 在师资方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为人师者,要能以身示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要讲究人格、道德、热诚,以及专业的学术素养,不可滥竽充数,误人子弟。

三、 在环境方面

寺院应与校舍分开,各自独立。不过“寺院大学化,大学寺院化”,这是未来佛教弘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寺院建筑,大雄宝殿可以改为礼堂、集会中心,斋堂改为餐厅,不一定采取过堂方式,改以自助餐方式,可节省人力。

四、 在学生方面

要重视戒、定、慧等人格、思想、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拓展国际的视野,破除地方情结,养成同体共生的国际观。

五、 在生活方面

将佛教的四威仪落实在衣食住行生活中,不要只有学,没有行;只有理,没有事;只有教,没有用。我们的生活中,要理事圆融,行解并重,福慧双修,人我共有。

六、 在修行方面

修行非只是打坐、参禅、念佛,应该参与活动,融入团体,平时可以参加社团、旅游、义工、茶道、读书会等,做为修行的活动。

七、 在感情方面

在佛教里,如《维摩诘经》提倡的世乐、法乐、欲乐等,虽有层次,但在社会上为接引广大众生,应该承认社会的需要,不要把小乘的禁欲思想,在大学里传播。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未来的佛教大学要有教育法规保障,要跟一般大学一样,为国家公众所共同承认,不要自闭门户。甚至要有自学教育或自我、自觉的教育,透过资格检定考试,承认其相同的学历与学位。也希望未来一般大学能加入宗教课程,甚至国家也可以把某些专门学科交由佛教大学来承办,例如: 心理学、生命学、生死学、未来学等。再者,未来的佛教大学不但可以在都市开办,有的也可以分散到山林里,因为人的性情需要山水的孕育与涵养。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社会大众需要佛教教育来提升精神生活,需要佛教教育来辨别是非邪正,需要佛教教育来了解人生意义,需要佛教教育来促进社会和谐。所以,佛教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关心,而佛教教育是一切佛教事业的根本,关心佛教,更应该关心佛教教育。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每一个丛林都是一所职业学校,它造就了无数的知客、行政、法务、典座等各项技能的人才。甚至少林寺的寺僧,个个身怀武艺,不但保护寺院,也维护社会的安宁,堪称是现在的警察学校。宝华山的律宗大学,每年传戒,所训练的人才散播到全国当戒师,犹如军事学校的专家,培训种子部队,所以律宗到处训练佛门子弟,居功厥伟。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大学培养出无数僧俗人才,这些杰出的高僧、学者在各个领域上,对佛教做了诸多的贡献。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佛教寺院最大的功能,就是“寺院学校化”。往昔,祇洹精舍就是讲堂,中国古老的寺庙有法堂、藏经楼。汉唐时代,佛教寺院堪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但举办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作育英才。历代以来,寺院更是莘莘学子读书的最佳环境,历朝名将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吕蒙正等,都是在寺院里苦读成功的。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不管是佛教学院或佛教大学,要重视思想与生活的教育。在思想训练方面,不要停顿在自我见闻的分别里,要扩大心胸,增加悟性;在不平中能心平,在不满中能自满,凡事举一反三,思前顾后,才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普门学报·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度化了最初的五比丘之后,即令其分头至各地弘法,教化民众。直至今日,佛教仍以寺院为基地弘法布教,寺院就是学校。也因寺院古今皆有,所以佛教能深植人心,遍布寰宇。

——《普门学报·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教育是在开发人们与生俱有的潜能,是在培养良好平和的性情,进而完成健全的人格。教育能够加强是非善恶的判断,提高廉耻忠孝的情操,最重要的,要达到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觉教育的目标。

——《星云法语·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标,是教导学子如何发现问题,以及引导他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哪里;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学子的心灵宝藏,而不是将他人的思想,填鸭式的加诸在学子的记忆中。所以,教育的课题是启发学子的心智。

——《星云法语·教育的意义》过去有“师严而后道尊”的教育理论,有的老师为了达到“严师出高徒”的目标,以打骂的方式严苛教导,以致学子自尊受挫,在心中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影响人格健全发展。所以,教育的秘方应以尊重学生为前导。

——《星云法语·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正义道德;教育的成就是让人明智达礼。因此,教育的基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星云法语·教育的意义》人一出生到世间,就要修学、受教;透过学习、教育,才能明理知义。对于不肯学习的人,有以下四患:

1. 仁厚不好学,近愚: 即便是做人很好,但不好学,就没有智慧,近于愚痴。所以,心慈无智的人,纵然待人厚道,有时候不当的慈悲、厚道,还是属于愚痴的行为。

2. 聪慧不好学,近虚: 一个人很聪明,但是不肯运用聪明再去进一步学习,这种聪明但不好学的人往往虚而不实。

3. 诚实不好学,近害: 有的人做人很诚实,老老实实,诚诚恳恳,但是不好学。不好学则无智,因此不懂得运用诚实,不善于拿捏分寸,不晓得分辨利害,不知道权衡轻重,光凭着诚实,这样子的人危险临身也不知道防范,所以诚实不好学,近害。

4. 勇敢不好学,近乱: 有些人很勇敢,讲话勇敢,做事勇敢,但是没有学问。没有学问就容易乱来,乱说乱做,这种人不会受人尊重,也不会受人重视。所以人要好学,好学以后才能不愚痴,才能不受害。

——《星云法语·不学之患》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 教他跟大家结缘: 要让孩子了解,一粥一饭都是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因此吃饭的时候,当思来处不易。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懂得感恩、结缘,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更不会以暴力相向。

2. 教他要有感恩心: 生活中,时时给孩子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的,要感谢爸爸;那个玩具是哥哥姐姐送的,要谢谢哥哥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将来才会敬重人。

3. 教他对人有礼貌: 佛经上常说:“佛法在哪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

4. 教他心中有信仰: 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进而促进社会的祥和。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佛陀的教育法》生活里,有因果观念就是教育;懂得感恩图报、发心回馈,就是教育。有了生活的教育,就与单纯获取知识的教育不一样了。

——《人间万事·教育》自己没有自觉要向上、向好、向善,即使有再好的明师,也教不成,所以教育要靠“自觉”。

——《人间万事·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要有菩萨的发心,如: 释迦牟尼佛及跟随他的十大弟子等一千二百五十人、耶稣的十大门徒、孔子的七十二贤人等,这许多人因为受到老师教育的感染,兴起献身普世人类的发心,因此能留名青史。所以,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济思想,才显得出受教育的学子,其人格不同于一般人。

——《人间万事·教育》一般人以为教育就是学多少字、读多少书、知道多少常识。其实,教育最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例如: 吃饭要有感恩的心情,穿衣要有物力维艰的了解,一切都是得来不易的。

——《人间万事·教育》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团体教育,但真正的教育在于自己。自己无心于教,所谓“讲者谆谆,听者藐藐”,也无济于事。佛教的教育,就是“觉”的教育,但是先要“自觉”,而后“觉他”,进而才能“觉满”。

——《人间万事·教育》在佛教里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声闻”,一种是“缘觉”。声闻是经由老师教导而悟道,缘觉就不一定有老师教导,自己观因缘,自发自动,自己追寻,自我觉悟。

——《人间万事·教育》说到教育,现在社会上提倡爱的教育,老师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学子,学子们却不一定能领受。反而一些善于教学的禅者,霹雳一声棒喝交施,不但能让你当下意解,甚至还能让你开悟。佛门把学生分为三等: 上等生,能承受得了棒喝教育;中等生,只能领受语言开示的教育;下等生,即使你给他爱心的教导,他不但不接受,还会扬长而去,这就不能成为教育了。

——《迷悟之间·棒喝》传统的寺庙,客堂给人喝茶,佛殿给人拜佛,斋堂给人吃饭,禅堂给人坐禅……虽然传统应该保留,但是佛教不能只停在传统。时代在转变,所以要增加会议室、讲堂、谈话室,以扩大寺院的功能。把传统诵经拜佛的寺院转型为学校,是今后寺院的发展方向。住持是校长,信众是学生,在学校里要传授佛法。社会上各种学问都有专家,而出家人就是佛法的专家。

——《如是说》世上最宝贵的是智慧、思想,有了智慧、思想,可以让人生的理念、境界再提升。过去有些寺院宁可用二吨重的黄金塑造佛像,却不懂得推动佛教的文教事业,失去了佛教存在的意义与本质。所以,未来人间佛教的发展,不要只看到黄金,看不到智慧,所谓“法身慧命”,没有智慧,就没有生命。

——《如是说》要在台湾振兴佛教,让佛法普遍发挥净化人心、端正风气的作用,光有寺庙绝对不够。当务之急是扎根佛教教育,培养新一代佛门血轮,才能谈佛教的千百年大业。

——《如是说》

同类推荐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

    一个作家、网络红人、编剧、广告策划人、丈夫和父亲,在人生的转弯处遇见佛法,使他有所领悟,决定凿开尘世混沌,放弃一切,剃度出家。本书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述,出家、修行、学佛、感悟人生。为我们开拓出一条探究生命的道路,同时也试图帮助修行者在生活和学修中,让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佛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所有尘世中“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为纷乱世界里,想要回归一颗清贫之心的人,尝试传递一种力量,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悟性的心灵小品。
  • 中国信仰

    中国信仰

    什么是国学和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传统?国学就是国家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就中国历史而言,国学可分为古代国学,和现代国学。古代国学是古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现代国学是现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热门推荐
  • 先适应 再改变

    先适应 再改变

    先适应,再改变,这是成功的铁律。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无论对于哪个行业,经营人际关系也好,经商也好,谋职也好,为官也好,都必须要经历适应、后改变的发展过程。遵循了这条铁律,你的事业就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学会了适应和改变,你就会成为事业中的佼佼者。
  • 抬头即是好时光

    抬头即是好时光

    致褚汉宸:我从未想过一朝穿越,来到了这个动乱纷纷的年代,竟遇上了你,不曾想,那不经意的一撞,便注定了我俩一生是爱是恨的纠葛缠(绵),我不需要你许我一世未来,漫漫人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还有多远,只要有你同行,抬头即是好时光……
  • 陨天之柔水传说

    陨天之柔水传说

    被最高位面所选中的天才是否能不负天才之名成为至高无上的陨天者?能否背负着前辈们的期望打破囚笼?
  • 追寻你的香气

    追寻你的香气

    我以为自己是个局外人,可从他注意到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纠缠不休。无论是在大学的那四年还是进了社会总会有他的身影出现。很多人都说他喜欢我,连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可始终抵不过事实。是他先走进了我的生活,然而当我朝他靠近时,他却逃开了,当我想放弃的时候他又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你喜欢我吗?”“嗯,你很香”。“……。”
  • 孽爱今生

    孽爱今生

    一个消失在同治八年的村庄。一个藏在秦岭深处的大型帝王陵墓,和祖辈世袭的守墓人。前世今生缠绕着数不清的恩怨情仇,回首关山,谁是谁的一生。一个身家百亿的集团公司总裁,和他流落海外的私生子。童年不幸,少年多舛,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让他起死回生。穿越千年,置身宫廷,谁又是谁的过客。
  • TFBOYS之爱情的小火苗

    TFBOYS之爱情的小火苗

    凯源玺到底会喜欢谁呢,是蓝露三姐妹,还是三个反派呢?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海贼之编织世界

    海贼之编织世界

    猪脚穿越了!神秘果实!究竟有怎样的海贼故事呢来看看吧!
  • 末世:致命重生

    末世:致命重生

    2056年,J博士研究人体进化失败,失败实验品受不明元素进化成为病毒!短短时间,生化病毒感染了整个GSB基地。三天后,整个速度之城沦陷成为丧尸之城。谁能带领人类清除危机,带来光明?(夏魂基地:325160313)
  • 霜至夏未桃花溟末

    霜至夏未桃花溟末

    凤无溟,他是冥界的主人,掌管着世间的生死,却掌握不了他与她之间的缘分。夏阑霜,她是上古神灵,虽不管世事,但却终是逃不过她的劫。“看,下雨了。我阿娘说,因为我阿爹和她是在一个秋季的雨天,在那桃树之下相遇,在他们相遇的那一刻,那桃树竟然开出了桃花。我阿娘说那是上天的安排,所以她把我取名叫做夏阑霜。很好听的名字吧。”犹记得她与他的相遇也是在那桃花之下,一阵风吹过,卷起她的碎发,伴着飘落的花瓣消失在空气中。多年后,他们的相遇竟然成为了他千年挥之不去的梦魔。当她看着他对着另一个女子笑靥如花时,她终于相信了那司命的话,她与他是没有缘分的,她的执念不过是换来了她一人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