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中国人的巨大区别之一,慈善与施舍不仅是他们的义务,更是他们的责任。不妨先看几则笑话:
丢失的钱包
拉比和领唱人坐在拉比的书房里聊天,领唱人问拉比一个问题。
“告诉我,”他说,“如果你在街上散步,发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100万元,你会怎么办?”
“嗯,如果这钱包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我想我会倾向于留下它,”拉比回答说,“100万,多一点或少一点,对他又算什么呢?但是,如果这钱包是属于一个穷人的,我会立即归还原主的,并且在善行记录本‘拾金不昧’这一栏里填上一笔。”
乞丐的线路
有两个乞丐敲响了一所房子的大门。房子的女主人把门打开,认出了其中的一个乞丐,便问他怎么又带了个同伴来。
“我把这个线路卖给了这儿的朋友,”那个乞丐说,“我正在带着他向我的老主顾们引荐呢。”
乞丐的尊严
依地语“Shnorror”(乞丐)已慢慢融入了现代英语。自古以来,犹太乞丐就有傲骨。就连在犹太餐馆里工作的侍者,脸上也透着傲气。
故事中的乞丐来到一个大都市。他摁响了一个富裕犹太人家的门铃。女主人打开门,乞丐恳求得到些施舍。女主人很尴尬地说家中没有现钱,并建议乞丐第二天再来。
“不用了,”乞丐答道,“因为延期信贷,我已错过了一个发财时机。”
乞丐的女婿
几年来每个星期五晚上,乞丐都到富人家里去吃安息日晚宴。但是有一个星期五晚上,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跟着他一起出现。
主人很奇怪,就问:“他是谁?”
“噢,”乞可不耐烦地回答,“我以为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这是我的新女婿。你看,我答应供应他第一年的伙食!”
合法继承人
哥俩都是乞丐,他们过去常在月末去拜访富豪罗斯柴尔德,之后每人可得到50法郎。一天,哥哥去世了。这个月快过去时,弟弟又出现在富豪的府邸,领取他的“月末报酬”。然而,和以前一样,他只领到了50法郎。
“等一等,”他迫不及待地向罗斯柴尔德的秘书抗议,“我应该得到100法郎!”
“但是你的哥哥去世了。”
“那么,谁是合法继承人,是我还是罗斯柴尔德?”
收款的办法
有个医生在维也纳过着富裕、快乐的生活,他决定抛弃掉自己的犹太出身,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有一天,有个小个子犹太人来到了这个皮肤病大夫工作的医院,只见他蓄着胡子,头戴一顶绿色的圆顶礼帽,身穿一件褪色的外套,手里提着个破破烂烂的箱子。“我想见曼黑默尔教授。”他要求道。
“这不可能。”接待员立刻说道。
“不可能是什么意思?我就等着他。”小个子说。他在接待室的一张芜子上坐下了,一直等了一天。接下来的几天里,他都来这儿一直等着。
到了第五天,有个刚来的接待员决定帮帮这个小个老人。“我给你透露一个消息,”他说,“曼黑默尔教授明天要开一个医学讲座,到时会用到一些病人作为标本。你要想见他,唯一的机会就是混在那些病人中间。他们会在三点钟准时经过走廊,可你需要把衣服脱光。”
“哦,”老人说,“要我脱光,就脱光吧。”
于是第二天三点钟,这个老人除了戴着帽子,身上什么也没穿,手上还拽着箱子,这样来到了队伍的最后。过了一会儿,跟着其他六个“标本”,他来到了大礼堂。教授走出来,开始了演讲。
他用一根长长的教鞭指着第一个标本说:“看,先生们,这是一个典型的皮炎病例……”在对症侯进行了冗长的描述之后,他对那“标本”道了谢,然后开始指下一个。
“这个是,”他宣布道,“第三期梅毒……注意症状……注意那个……”接着,他又指向另一个。
最后教授终于和那个小个老人面对面了。他上下地打量了“标本”一番,又擦了擦他的眼镜,然后迷惑不解地问道:“你布什么毛病呢?”
“我有什么毛病!”老人回答道,“应该是你有什么毛病,曼黑默尔教授,连续四年来,你没有向犹太人慈善会捐过一分钱!”
握柚高手
布鲁克林不良治安区的一间酒吧里,人们正在围观一个高大魁梧、蓄络腮胡的年轻人。他至少重300磅。只见他将一个橙子拿在手中,得意洋洋地望了望周围后,用力一握,橙子便都挤成了浆汁。他又一次得意洋洋地环视人群,那自负的神情仿佛在挑战:“有种的来比试比试。”
这时,走上来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他身材单薄,还戴着眼镜。
周围的人们几乎都身着牛仔裤和厚羊毛衫,而他却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只见他一声不吭地抓起一个比橙子更大的葡萄柚,用力一握,说时迟那时快,葡萄柚居然给捏千了——它的浆和汁,还有籽儿都溅到了吧台上。人们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发起挑战的那个年轻人也大吃一惊。他问这个中年人:
“老兄,你是干什么行当的?”
那个中年人笑了笑,答道:“我在犹太联合呼吁机构工作,负责收钱。”
通过上述笑话,我们可以看出:奉行慈善是犹太人的基本信条,甚至成了他们的第二本能。因为按照《塔木德》所言,世界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的:学习、祈祷和慈善,其中慈善最为重要。任何人都有慈善的义务,甚至那些接受慈善的人也不例外。因为,有一个穷亲戚是一个富人的耻辱,并且作为一种常规,他不应该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这种慈善精神首先源于一种信仰,用《诗篇》中的语言来说,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因此乞丐们行乞时毫无愧色,因为他们认为所吃到的都是“上帝”的馈赠,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
同时,这种慈善精神是一种传统,因为每一个犹太人必须牢记过去的苦难,只有懂得苦难的人才有可能成功,也才有资格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享受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分享,用一句犹太格言来说就是:“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谁为我们?如果我们只为自己,我们成了什么?”
按古老的传统,犹太人每七年就要休耕一年,这一年要将地里自行生长的东西留给穷人。富人在参加任何一个宗教节日时,都要向穷人赠送礼物,送给穷人就等于贷给主。每一个安息日,富人都义务收留无家可归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乞丐去找施主,索要每月一次的“施舍”。他敲了敲门,里面无人答应,他又敲了敲门,一个看上去狼狈不堪的施主跑了出来。“出了什么事?”
乞丐问道。“你没有听说吗?我破产了。我欠了10万元的债,而我的资产只有1万。”“我当然听说了。”“那么,你还向我要什么呢?”
乞丐爽快地说道:“按你的资产,每1元给我1角。”因为犹太律法有规定,每一个人的施舍额度为财产的十分之一。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中国人捐赠时要敲锣打鼓上电视做广告,而犹太人的施舍却是偷偷摸摸的。当拉比亚乃看到一个人当众给了乞丐一块硬币时,他斥责道:“慈善而使人羞愧还不如不慈善,秘密提供捐赠的人比摩西更伟大。”
拉比们一致认为,最大的慈善是,在慈善中赐者和被赐者均不知道对方是谁,最高尚的慈善形式是帮助穷人自立,因此,犹太人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慈善机构,成为犹太穷人最有力的支柱。匿名的慈善成为许多犹太人的理想,一位犹太妇女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她向学者赠送《圣经》,向被盗者赠送祈祷书。
她像一只鸟一样去参加人们的婚礼,并经常邀请穷人去她家一起用餐。
她亲自为赤身裸体的人穿衣,并为穷人准备了数百件衬衫。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夏洛克的描绘纯属编造和误会,大大影响了犹太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在消费时难免节约,但和“吝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