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风险预警是将融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事先向企业发出警报,它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功能与秩序处于可靠、可控状态的“安全”能力。关于融资风险预警的研究方法大部分沿用传统的判别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这些方法多数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线性函数来建立模型,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拟合复杂的实际数据。最近也有学者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的,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非常复杂、不易掌握。下面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企业的融资风险预警问题。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对某一事务进行评价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由于被评价对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要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在对每一因素做出一个单独评语的基础上,如何考虑所有因素而做出一个综合评价,这就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对于企业的融资风险状况,其影响因素具有极大的复杂性,精确化能力的降低造成对系统描述的模糊性,运用模糊手段来处理模糊性问题,将会使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合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须经过以下步骤:
6.3.1 融资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预警指标的设计和选择是建立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最基层指标的选定是根据指标的含义和所反映的内容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判断得出的。在具体的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要相互补充,又不能重复;既要有代表性,又要尽可能的综合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以便能更好地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状况进行预警;再根据各指标反映的公司经营状况的侧重点不同,将预警指标分为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的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稳定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反映稳定性。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偿债能力太弱,特别是短期偿债能力太弱的情况下,将可能直接导致企业融资风险。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其中: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流动比率代表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低,则意味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强,但如果比率过高,说明企业可能不善举债经营,经营者过于保守,将导致企业短期资金的利用效率较差。速动比率代表企业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由于剔除了变现能力较弱的不稳定的资产,因此,速动比率较之流动比率更能准确、可靠地反映企业资产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为100%时较为合适。
资产负债率。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已获利息倍数。
其中:
息税前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支出
已获利息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较为适宜。从长远来看,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如果过小,则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低下,负债缺乏应有的保障,长此以往,企业将陷入融资风险危机。
131
(2)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实现所产生作用的大小。营运能力的强弱是企业财务控制状况的最有力体现。
应收账款周转率。
周转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效益。周转率低则会影响企业财务的运作,严重时会引发融资风险。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不仅反映出企业采购、储存、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工作状况的好坏,而且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同时存货一定要保持结构合理、质量可靠。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则说明企业资产利用率较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财务状况。
(3)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只有盈利才能保证企业的债务得到偿还,最大可能地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从而盈利能力也越强。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了企业当期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
(4)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
资本积累率。
资本积累率反映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是企业发展强盛的标志,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展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通过对上述指标含义的介绍,可以看出指标的选取,涵盖了企业可以控制的可能造成企业融资风险的四大方面,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据此,可以构建融资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基本结构。但是企业在具体选择指标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企业融资行为的特点和所处的融资环境,选择合适的预警指标。融资风险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应具有时效性,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融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为了及时对融资风险进行跟踪评价与预测,可适时根据预测结果与实际状况的拟合程度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进行调整修正,以更好地实现对融资风险的预警。
6.3.2 融资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各预警指标对总评价目标重要程度的反映。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融资风险预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预警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国内外对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类型。对于主观赋权方法来说,主要是运用专家意见打分法。该方法具有匿名和反复的特点,在权重确定的实际过程中,需要反复、广泛地调查和征求专家意见,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客观赋权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统计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剔除不相关指标的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运用中,最好能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这里介绍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打分方式进行确定。以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为例,假设有I各方面决定融资风险程度,每一个方面分别由J个指标可以对它做出评价,用集合UI=!UI1,UI2,…,UIJ,…"表示。假设将各个指标权重的评价结果定量在[0,100]区间上,接下来可以请K个专家根据经验,独立地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针对所反映的上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化估计。每次估计为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值,因为让每个专家或评价者确切地给出某一指标所反映内容的定量化值是很不容易的,往往不能确切地反映每个专家或评价者的看法,给出一个估计的区间的做法则比较符合评价者的心理特点。记第K个评价者对UI中的第J个指标UIJ的权重的估计值区间为[UIJ(K)(1),UIJ(K)(2)],那么有K个专家,则可以得到K个这样的区间估计。在得到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出二级指标权重的判断结果E(UIJ),然后对E(UIJ)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可以得到二级指标权重最终判断结果WIJ。一级指标权重WI的确定采用相同的方法,最后得到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需要的权重集:W=(W1,W2,W3,W4),∑4 WI=1,表I=1 NI示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WI=WI1,WI2…,WIN ,∑WIJ=1,表J=1示二级指标在其所隶属的一级指标中的权重分配。
6.3.3 预警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预警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包括预警指标的分型和预警指标满意值、不允许值、上下限值的确定。
(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实际问题中,量化的指标数据还不能直接参与评价。因为对于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系统,参与风险评价的指标不仅数量多,而且属性不同,量纲不一,数量级不同,即所谓的指标间的不可共度性。为了使有不同量纲的量也能进行比较,就需要对数据作适当的变换,即无量纲化处理。以此将指标值转变为计量单位影响消失、数量级又相同并包含原指标评价信息的评价值。同时,将数据压缩到区间[0,1]上,满足后面模型计算的需要。
① 当数据大小与目标呈同向变化时,指标UIJ的隶属度函数为:
将各二级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μIJ与各自的权重WIJ相乘后求和得出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再将各一级指标评价值与其权重即可得到评价结果的最终判断值U。计算公式为:
6.3.4 融资风险级别的确定
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以按照风险造成损失的大小程度,将融资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优良、正常、低度危机、中度危机、高度危机。警戒线可按照这五个等级的评价结果进行融资风险程度的划分。即融资风险等级集V=[V1,V2,V3,V4,V5],风险等级相应分为五个等级,其中:V1为优良,V2为一般,V3为低度风险,V4为中度风险,V5为高度风险。
(1)优良状态:企业财务运行良好,企业各方面的业绩都很好,企业内外部环境都不错,没有财务危机的迹象。
(2)一般状态下:企业财务运行状况正常,企业只要尽力保持现有的局面,基本不会有财务危机的发生。
(3)低度风险状态下: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恶化的迹象,应密切注意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于反映财务状况异常的指标,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力争有更好的财务运行状态。
(4)中度风险状态下: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已出现一些困难,应采取各种对应的措施进行补救,防止企业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5)高度风险状态下:企业财务已经陷入困境,危机四伏,企业的生存面临危机。
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即可得到对应的风险等级,并可根据不同的等级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发出警报的目的在于警示预警部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决策者提供警示,有助于决策者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策略,减少损失,增强企业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广谦:《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2.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李健:《中国金融结构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5.白钦先:《比较银行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7页。
6.袁东:《中国债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7.李朝霞著:《中国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工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卢俊编译:《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刘红梅、王克强:《中国企业融资市场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12.刘淑莲:《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与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3.陆正飞等:《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潘敏:《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15.裴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王明华:《企业融资效率·融资制度·银行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9.王增业:《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与成本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0.曾昭武:《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1.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2.张昌彩:《中国融资方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张湧:《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25.赵得志:《中国融资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6.郑德程、沈华珊:“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安排”,《深圳证交所第三届会员研究成果获奖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7.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8.王洛林等:《日本金融考察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9.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评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30.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31.罗清:《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32.阎坤:《日本金融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3.吕刚:《国家、金融体制与经济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35.[美]杰里米·阿塔克等:《新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6.[美]马丁·费尔德斯坦编:《转变中的美国经济》(上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7.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8.[美]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9.[美]A。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0.[英]乔纳森·巴伦·巴斯金等:《公司财政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1.[英]克拉潘:《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42.[美]斯蒂芬·A·罗斯等:《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3.F。MODIGLIANI&M。H。MILLER,“CORPORATEINCOMETA-XESANDTHECOSTOFCAPITAL:ACORRECTION”,AMERICANECONOMIC REVIEW,53(JUNE1963)PP。433-443.
44.MILLER。MERTON,“DEBTANDTAXES”,JOURNALOFFINANCE 32,1977,PP。261-275,MERTON。H,“DEBTANDTAXES”,JOUR-NALOFFINANCE32,1977,PP。261-275.
45.ALEXANDERA。ROBICHEK&STEWART。MYERS,“PROBLEMS INTHETHEORYOFOPTIMALCAPITAL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NO。1(1966)。
46.M。HARRISAND A。RAVIV,“CORPORATECONTROLCONTE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988.
47.M。JENSEN,W。MECKLING,“THE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 COSTS,AND CAPITAL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MAY1976.
48.SPENCE,A。M。ANDS。A。ROSS,“JOBMARKETINGSIG-NALING”,QUARTERLYJOURNALOF ECONOMICS 87,1973,PP。355-374.
49.S。A。ROSS,“THEDETERMINATIONOFFINANCIALSTRUC-TURE:THEINCENTIVESIGNALINGAPPROACH”,BELLJOURNALOFECO-NOMICS,(8)1977.
50.STEWARTC。MYERS&NICHOLASS。MAJLUF,“CORPORATEFI-NANCINGANDINVESTMENTDECISIONS WHENFIRMSHAVEINFORMATION THATINVESTORSDONOTHAV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3(1984)PP。187-221.
51.TITMAN,S。,AND R。 WESSELS,“THE DETERMINANTSOF CAPITALSTRUCTURE CHOICE”,JOURNALOFFINANCE43,1988,P。1-19.
52.NOE,T。,“CAPITALSTRUCTUREANDSIGNALLINGGAMEEQUI-LIBRIA”,REVIEWOFFINANCIALSTUDIES1,1988,PP。33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