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到某个中学演讲,因为只有五十分钟,我决定要做“快速的暖身”再开始讲。于是,我省略了介绍自己的开场白,直接告诉学生:“我也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我非常熟悉你们的父母会用来骂你们的话。”学生们被我这段话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我就开始“表演”了。
“爸爸妈妈都说你们不够用功,对不对?”学生齐声回答:“对!”不少同学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爸爸妈妈说你上网的时间太长了,对不对?”学生边笑边回应:“对!”
最后我说:“爸妈说你总是乱花钱,对不对?”学生的笑声和鼓掌声简直快把大礼堂的屋顶给“掀”了:“对!”
为什么我有把握这三句话会引起学生这么大的共鸣呢?很简单!跟我年龄相仿的姐妹淘们,经常对我抱怨家中孩子的“劣行”,排行榜上的“前三名”就是这些。特别是这几年,经济发展,各种商品价格也开始上涨,父母亲都有“忧患意识”,孩子们却不肯“共体时艰”,怎不教人头痛?
我曾听一个妈妈抱怨过:“每个月的手机电话费就要好几百块!哪来这么多电话要打?还在读书呀!又不是跑业务、做生意!”也听过一个爸爸批评自己的女儿:“头发染什么不三不四的颜色!还穿耳洞、肚脐洞,这些都不用花钱吗?真是浪费!”我自己的女儿也在“老妈只用四五百元的手机”时,买过一千多块钱的时髦手机……为什么孩子们花这些钱,都不会“心痛”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对于“金钱”的价值观,真的免不了有这么大的差距吗?
我在思索这个问题时,做了许多假设,试着拼凑在一起,大略找出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其一,很多父母并没有告诉子女“时局”有多么不好、经济有多么不景气、父母的工作是否稳定……换句话说,父母自己“打落牙齿和血吞”,一肩扛起了家计,孩子们并不知道有多“艰”难困苦或拮据,又如何能“共体”呢?
其二,这个世代的孩子多半诞生在经济比较富裕的年代,也因为计划生育非常成功,大家都舍得把钱花在“一个”或“两个”宝贝孩子身上,不会太小气;过度保护之下,孩子自然就变成“不知民间疾苦”的小王子或小公主了。
其三,不少父母至今还有“士大夫”的观念,认为只要书读得好,将来就会“有出息”。于是,只要孩子肯读书,重金奖励的有之,纵容孩子消费的有之,甚至还以考试结果“论功行赏”呢!你说,这样的孩子会把“花钱”当一回事吗?
以上三点,是我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可见我并不特别聪慧),相信聪明的读者们可以想出更多,欢迎赐教。什么?你问我:“那你女儿是属于哪一种原因呢?”我很惭愧,除了“第三点”之外(因为我压根儿觉得“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何需贿赂?),其他的我都“犯”了,真是罪过!罪过!将来必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