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政策的号角一吹响,为大批时代弄潮儿的企业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遇和条件。然而,怎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精英荟萃的竞争舞台上逐鹿群雄,脱影而出,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并非易事,需要具备诸多条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企业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随时都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机遇,也随时可能带来威胁。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备远见的卓识、胜人一筹的智慧,才能见人之所未见,识人之所未识,抓住稍纵即逝的成功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辉煌的业绩。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海生涯,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他掌管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他不断的超越自我,达到顶峰,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李嘉诚的成功也他一系列的收购是分不开的。1974年,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后又收购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1978年,李嘉诚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出任懂事。1981年,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现在“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1997年,李嘉诚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意和成功商人”之一,目前,李嘉诚虽然宣称自己不再问津商界之事,让其长子李泽钜全面打点“长实”、“和黄”集团的事务,但其影响力并没有减退。2000年,运用旗下TOM.COM网站一举收购羊城晚报、163电子邮局,以及在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中卖掉Orange公司净赚近100亿美元,运筹帷幄的本领,可以窥见一斑。
同时要想熟练使用“运筹帷幄”的本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敏锐的洞察力,勇于创新、恪守信用,能够审时度势,能对市场变化的趋势、进程和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趋利避害,抢抓商机。
90年代初,柳传志面对股票市场、房地产业、证券市场发展一片大好的形势,没有采纳对联想集团实行多产业、全方位投资的建议,而选择立足主业、做大主业的战略选择。事实证明这样的决策是英明的,当许多大公司被证券和房产市场套牢时,联想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做大做强,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第一品牌。经营奇才王永庆,在50年代初,就在世界塑料工业处于发展初期的时候,他凭借其非凡的预见力,断定发塑料工业将来必有远大发展前景,大胆举借筹建塑料厂,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克·戴尔则是较早发现网上销售的潜在商机,率先开拓和实施了网络在线销售,使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事实证明,企业家的预见能力对企业的兴衰确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企业之间存在差距,就在于创新能力的差距。
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刚开始创办日本的索尼公司时,仅有500美元资金,20名员工,但是他们不断追求创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别的企业还在生产普通电器时,索尼公司就独家推出日本第一台录音机;在晶体管刚刚诞生时,索尼迅速推出应用晶体管的袖珍收音机,终于打造出一个“电器帝国”。
但是创新也是一个风险性活动,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对此,诺基亚可以说是深有体会,它仅用6年时间,就由原来的面临倒闭的地区性公司一跃变为跨国公司,它的成功重要秘诀之一正在于此。诺基亚原来主要从事木材、橡胶业,到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涉足电子领域。到了90年代,诺基亚的产品线还很长,除移动通信产品以外,还生产电视机、电脑、电线甚至胶鞋。约玛·奥利拉担任诺基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大胆决策,放弃了其他行业,甚至还卖掉了当时已经做到亚洲第二的电视机行业,专营当时并不赚钱的移动通信业,这确实需要过人的胆识和魄力。
通用、思科、英特尔、惠普、IBM、微软……这些世界知名企业以令人惊叹的业绩闻名于世。主要是赢在了“以人为本”管理精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管理理念。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非常注重员工管理。他与员工沟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便条式的交流方式,他经常亲手写便信给员工,用语非常亲切,发自内心,蕴含着一种感情、一种力量,让看见的人感觉到他的真诚和热情,员工接到后往往如获至宝,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恪守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最可宝贵的财富。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信誉和信用,必然遭到市场的淘汰。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把“信用就是财产,有信用就有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一个企业、一个人,事业受挫,可以抓起来再干,还有复兴的机会;而一旦名誉扫地,丧失信用,就永远翻不了身了”。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53年他承包一座大桥的修建工程,由于遇到特大的洪水灾害,加之物价上涨,工程费总额比签约时高出了4倍,开工不到两年已使他亏损了近7000万元。这时,有人劝他赶紧停止施工,减少损失。但他觉得金钱损失事小,维护信誉事大。于是他顶住各方压力,变卖所有家产,举债建造,终于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这一工程虽然使他暂时损失了不少钱财,但树起了恪守信用的形象,这为他逐步发展为世界著名的企业集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