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星上发现的巨大古老冰川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2008年11月20日公布的电脑三维图像上,显示了火星海拉斯盆地东部三个环形山和模拟的隐藏于环形山地表下的冰川。借助美国“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最新探测数据,科学家证实,火星南北半球中纬度的几个地带,存在大面积被岩层覆盖的冰川,这可能是先前冰河时代覆盖火星的大冰原的残存冰。
这些冰川是我们已知的火星北极之外的最大冰川,可能已有2亿年历史,且埋藏有火星古老生物的基因片段。冰川中的空气泡还能揭示火星远古大气的组成。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雷达收集到的数据,证实这个掩埋的冰川确实存在,从山崖或山脚处一直绵延数十千米。这些冰川酷似地球南极上的冰川,都被岩石堆覆盖着。
2.轮船的克星—冰山
冰山并不是真正的山,而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块。在两极地区,海洋中的波浪或潮汐猛烈地冲击着海岸边缘的大陆冰川,天长日久,它的前端便慢慢地断裂下来,滑到海洋中,漂浮在水面上,形成冰山。
冰山大多在春夏两季形成,那时较暖的天气使冰川或冰盖边缘发生分裂的速度加快。每年仅从格陵兰西部冰川产生的冰山就有约1万多座。在冰川或冰盖(架)与大海相汇的地方,冰与海水的相互运动,使冰川或冰盖末端断裂入海成为冰山。还有一种冰川伸入海水中,上部融化或蒸发快,使其变成水下冰架,断裂后再浮出水面。大多数南极冰山是南极大陆冰盖向海面方向变薄,并突出到大洋里成为一座前沿达数千米长的巨大冰架,逐渐断裂开来形成的。冰山产生的速率在北冰洋为280立方千米/年,在南极为1800立方千米/年。大多数冰山的比重为0.9,因此其质量的6/7在海面以下。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仅仅是整座冰山的1/10.
北冰洋的冰山高可达数十米,长可达一两百米,形状多样。南极冰山一般呈平板状,同北冰洋冰山相比,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巨大,长度超过8千米的冰山并不少见。有些甚至高达数百米,目前已知世界最大的冰山是B15.2000年3月,它从南极罗斯冰架上崩裂下来。它的面积达到1.1万平方千米,比北京市的面积(1.68万平方千米)小不了多少。现在,这座冰山已经分裂,分别命名为B15A和B15J,在罗斯海上缓慢地漂移。一直到2005年,阿拉斯加风暴引发的波长很长的、横跨整个地球的波浪,把它像一块饼干一样掰开。
冰山冰的平均年龄都在5000年以上,可以说那都是没有受过工业污染的干净的冰。冰山在高纬度地区能维持10年之久,但如果漂向广海则一两年内就会没有踪迹。冰山运动的主要动力是风,其次是洋流。冰山在风速影响下,有的可达44千米/天的运动速度,这主要取决于冰山高出水面部分的形状。冰山可以将陆地上的某些物体甚至动植物活体从其来源地区搬运到数百万米以外,科学家们根据大洋内的沉积物,就可推断万年以前冰川的分布情况。
冰山一向是轮船的克星,历史上有无数的船因撞上冰山导致船舱内积水过多而沉没,其中包括被誉为“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这样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3.会收缩的鳞虾
南极大陆与世隔绝,海拔也很高,有些地方接近5000米,这里比北极要寒冷得多。冰层慢慢从中心地带滑向边缘,形成巨大的冰川。冬天,南极大陆本身加上周围冰冻的海水,面积扩大一倍。海岸边厚厚的冰层在整个南极大陆四周向外延伸了数百千米。
冰雪覆盖的海面下生活着小小的鳞虾,整个冬天它们都待在这里。在这几个一片漆黑的月份里,它们靠吃从冰层上刮擦下来的海藻生存。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还会收缩身体,把自己恢复到幼年时期的样子。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冰层开始融化,储存在其中的少量空气被释放出来。这些气泡周围生长着一些微型海藻,这时鳞虾就会用脚不停地拍打,把海藻收集起来,作为食物。太阳光线越来越强烈,投射到更深的海水中,浮藻开始大量生长,鳞虾也离开慢慢融化变小的冰块,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吞食这种新生的食物。
4.名不副实的驯鹿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的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到南乔治亚岛上的,也生存得很好。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150多千克,雄性稍小,90千克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驯鹿头长而直,耳朵较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色、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还有少量饲养。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大约在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看做是圣洁的象征,赋予了它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还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为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时,才会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的生长速度是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后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48千米。
5.北极旅鼠的自杀之谜
旅鼠是一种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鼠类,它与一般田鼠差不多,尾巴比较短,毛为黑褐色,有白斑,个头有人的手掌那么大。这种旅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只雌性鼠每年至少可以生10只小鼠,而鼠仔6周之后性成熟,又可进入繁殖期。有人计算:一只母鼠一年之内能繁殖3000~4000只。
差不多每隔三四年,旅鼠就不约而同地从陆地山林来到海边,然后集体投海自杀。北极旅鼠的自杀现象是聚在一起,渐渐形成大群,沿着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开始迁移。它们往往在白天休整进食,晚上摸黑前进,沿途不断有新来者加入,队伍愈来愈大,可达数百万只,逢山过山,遇水涉水,一直奔到大海,然后纷纷跳下去,被澎湃的波涛所吞没,直到全军覆没。
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为什么要自杀?多年以来,一直是个谜。若从直观上来讲,可作如下解释:一方面,旅鼠是北极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环,是许多鸟类如猫头鹰和兽类狐狸等的食物,如果数量太少,就会威胁到生态平衡。但是,另一方面,北极天气严寒而夏天极短,所以植物长得很慢,如果旅鼠太多,把草都吃光,太阳会威胁到北极的生态平衡。因此,当旅鼠的计划生育太严时,有些动物就会挨饿。而当它们放开繁殖时,就只好因为数量太多而去自杀,这是大自然的制约。
6.冰川上的湖泊
没有到过冰川的人,一定觉得冰川表面肯定不会有湖泊。其实,在一些较大的冰川上,大大小小的冰面湖泊屡见不鲜。
冰面湖泊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冰川上的冰下河道融蚀冰川,产生巨大的洞穴或隧道,洞穴顶部塌陷,便形成较深较大的长条形湖泊;另一种是冰川低陷处积水,在夏季产生强烈的融蚀作用而形成的;另外,冰川周围嶙峋的角峰,经常不断地崩落下岩屑碎块。如果较大体积的岩块覆盖在冰川上,引起差别消融,就能生长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如果崩落的岩块较小,在阳光下受热增温,就会促进融化,结果岩块陷入冰中,形成圆筒状的冰杯。冰杯形成速度很快,在冰面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积水潭。在夏天消融期间,冰面积水温度较高,有时能达到5℃。因此积水的融蚀作用强烈,能把蜂窝状的冰杯逐渐融合一起,形成宽浅的冰面湖泊。
2005年5月,我国珠峰测量高度的登山队,在海拔五六千米处的冰川上就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冰面湖泊。
冰面湖泊给冰川景色增添了更为绚丽多彩的风光。夏日,在那凝固坚硬的冰川表面,一个个晶莹透亮的冰面湖星罗棋布,成为一道道景观。清风徐来,水波荡漾,周围的冰峰、冰塔倒影入湖,鸟儿偶尔从湖面掠过,这远离尘世的白色世界别有一番景色。
7.冰岛
冰岛是欧洲最西部的国家,位于北大西洋中部,是欧洲第二大岛。因为它是岛国,汉译成冰岛。很多人都会认为,冰岛一定是一个终年千里冰封的岛国,而实际上,这块游离于北欧大陆之外的岛国,却是绿草茵茵、地热丰富、渔业发达的富饶国家。
冰岛是欧洲西北、大西洋北部的岛国,靠近北极圈,因此气候十分寒冷,年平均气温不到5℃,岛上有13%的地方常年被冰雪覆盖着。然而冰岛又是一个火热之岛,是全球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大约每隔5年就有一次剧烈的火山爆发,喷发后的熔岩在岛上横流。因此,那里的许多高山和平原都是由冷凝了的熔岩流形成的。冰川和熔岩流的面积各占全岛的1/10.
冰岛的火山活动频繁,地下那些没有完全冷凝的熔岩把地下水烤得很热,然后热水沿地层的裂缝涌出后,就形成了很多温泉。这里大小温泉有200多个,它们的温度各不相同,有的适合于洗澡,有的可用来做饭,把土豆和鸡蛋放在有的泉中,一会儿就能熟了,有的温泉是间歇温泉。最大的间歇泉名叫“盖济尔”泉,“盖济尔”是“一拥而出”或“腾空而起”的意思。它每隔6小时左右喷发一次,每次持续5分钟,水柱可高达70米,最低时也有24米,非常壮美。
冰岛的首部叫雷克雅未克,意思是“冒烟的城市”,其实这里冒的不是烟,而是温泉水气凝结的水雾。雷克雅未克的市民们做饭、取暖都不烧煤和柴,而是使用管道运输热水和暖气。所以,雷克雅未克是世界上少有的“无烟城市”。人们还利用地热发电,培植瓜果蔬菜等。尽管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可是,人们在温室里就好像置身于热带国家一样。
冰岛拥有四大冰川,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欧洲最大的瓦特纳冰川和史学家所称的“通向低心之门”的斯奈费儿冰川。瓦特纳冰川位于冰岛的东南部,冰川面积8300平方千米,是欧洲最大的冰川,仅次于南极冰川和格陵兰冰川。瓦特纳冰川不静止的特性成为冰岛的典型风光。目前,瓦特纳冰川以800米/年的速度流入较温暖的山谷中。在冰川地区还分布着熔岩、火山口和热湖。这也是冰岛被人们称为“冰火之国”的原因。
在这里驾驶雪吉普和摩托,你将感受到在冰原上奔驰的独特享受。冰岛中部高原地带的奇特地形地貌,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论是徒步攀山,还是驾驶四驱车,驰骋于这片看似未开发的处女地,都能带来非同一般的感受。
8.冰原上的热水湖
素有“白色大陆”之称的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那里终年冰雪茫茫,有95%的大陆被厚达2000米的冰层覆盖,平均气温低达零下几十摄氏度。然而,这个在南极干谷区发现的湖,却以其难以置信的温度,深陷在茫茫的冰原之中,给极地考察和科学家们带来一串串难解的谜团。
这个湖泊叫做范达湖。该湖表面薄冰层下的水温为0℃左右。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不断增高。15~16米深处,水温升至7.7℃,在40米以下,水温缓慢升高。至50米,升高的幅度突然加剧。至68.8米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与东海夏季表面水温相差无几。而且底层盐类含量是海水的6倍多,尤其是氯化钙的含量异乎寻常地高,约为海水的18倍。
科学家们发现,湖底既没有活火山,也没有热泉,况且湖底沉淀物的温度比湖底水层的温度要低。因此断定,热源不是来源于地下。那么在寒冷的南极大陆上,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湖泊呢?科学家们各持己见,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9.地球上最冷和最热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冬天气温低、天气冷,夏天气温高、天气热。但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和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吗?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厚厚的积雪覆盖全岛,终年不化,那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类居住。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49℃,寒季时可达——80℃。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34℃~——20℃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则一般在——40℃~——70℃之间。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于人类和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常有发生。
在人类长期居住的大陆上,最冷的要数俄罗斯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娅康,那里全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奥伊米娅康的最低气温甚至低至——78℃。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当属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了。马萨瓦地处红海边上,全年平均气温为30.2℃,几乎每天都是炎热的夏季。而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非洲的索马里,在阴影下测到的最高气温竟达63℃。
10.万年不化的神奇冰洞
在山西省宁武县的一座深山中,有一个挂满冰锥的冰洞。让人费解的是:在四季分明的山西省宁武县,却会存在这么一个千万年不化且冬暖夏凉的神奇洞穴。
冰洞仿佛一座晶莹的宫殿,四处都是冰的世界:冰柱、冰锥、冰瀑、冰笋、冰花。七八月份,洞外都是鲜花烂漫、绿树成荫,而洞内却坚冰不化。冬天,洞外比较冷,几乎达到——30℃,穿着大衣,到了洞内,由于没有风,反倒比洞外暖和了许多,给人一种冬暖夏凉的感觉。一年四季,洞中永远保持在零摄氏度左右,洞里洞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洞内冰的类型起码有上十种,比如冰柱、冰石笋、冰的钟乳石、冰的涡管、冰花、冰葡萄、还有冰的结晶片等。尽管冰的厚度不一,但是所有的冰都是附着在石灰岩上的,整个冰洞高达100多米。
这个冰洞的规模,绝对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虽然冰洞的传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从现场可以推测,这个冰洞形成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几百年,距现在差不多有100多万年。这个天然的洞穴是100多万年前由水冲刷形成的,可为什么这个并不符合结冰条件的洞里现在却结满了冰?这么大数量的冰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自诞生以来,气候一直在变化中。早在几亿年前,地球就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运动,而且只有冰川运动才会拥有如此猛烈的能量,才能形成许多的地质奇观。所以有人认为,是冰川运动使大量的冰涌进了一个冲刷成形的洞中,也就形成了今天非常神奇的冰洞。但是,经过专门的取测后人们发现,冰的年龄是各不相同的。
山西宁武冰洞中的情形让所有人眼界大开:没想到世界上真有这样一个晶莹剔透的冰的世界。其实,只有一年365天都是结冰的洞穴才能称之为冰洞,那么,在世界上也只有像西伯利亚和南北极等地,少数纬度高而且异常寒冷的地方才能发现冰洞,而且是数量少规模小。所以,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冰洞所处的位置既不是异常寒冷的南北极,也不是终年积雪的雪山,而四季都很分明的山西省宁武县,竟形成了这样一个常年不化的冰洞。那这个冰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找出这个神奇冰洞的真正成因。
11.冰上村落—默里萨克
小小的默里萨克村庄坐落在格陵兰岛西北部的冰原上。当地居民区附近海面上厚厚的冰块延伸至周围几百英里,人们可在冰上行驶打猎长达10个月。但由于最近气候变化影响,这个重要通道使用期限已经减少到每年几个月。
默里萨克村庄的居民擅长搭建雪屋,雪屋通常都是圆顶结构,由坚实的冰雪割成大块的冰砖搭建而成。如果是经验丰富的格陵兰本土居民,一个人仅需几个小时,就可以搭建一座雪屋。
12.吃生肉的家族—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也被称为爱斯基摩人,即“吃生肉的人”的意思。“爱斯基摩”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义。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或“因纽皮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为“真正的人”之意。
因纽特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等寒冷地区。他们在海岸边安家落户,主要靠猎捕海豹、海象、鲸类、鸭子、驯鹿、白熊等动物为生。
狩猎是因纽特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因纽特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他们虽然有时也吃熟食,却总觉得生肉吃起来更带劲,既能抗寒,又能充饥。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的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这儿的人一般都会养狗,用来拉雪橇。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
因纽特人在过去几千年里,生活自由自在,并没有外人来打扰。但其发展变化却也极其缓慢,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没有文字,甚至连金属也极少见,是一种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一种真正的自然经济,与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差不多。直到16世纪,西方持枪的狩猎者才发现他们的存在。于是,毛皮商人、捕鲸者、传教士们接踵而至,本来冷冷清清的北极,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世界各国的报刊也频频出现“爱斯基摩”这个名字。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两种东西曾对爱斯基摩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金钱,这引起了因纽特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二是疾病,曾使因纽特人的数量减少了许多。
现在,因纽特人的生活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他们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鲁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也已经进入博物馆,被水上摩托所代替。总之,因纽特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
13.皇帝企鹅—帝企鹅
皇帝企鹅,简称帝企鹅,是企鹅现存家族中个体最大的,是企鹅世界中的巨人。一般体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千克。在亚南极岛屿,有一种企鹅曾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名为王企鹅。后来,在南极大陆沿海又发现了另一种大型企鹅,比王企鹅还高一头,也就是帝企鹅。
帝企鹅身披黑白分明的大礼服,喙呈赤橙色,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的色泽非常协调。在南极冰川,成群的帝企鹅聚集在一起,热闹非凡,而又秩序井然。金色的太阳将碧蓝的“宫殿”照耀得辉煌壮丽,千万只帝企鹅好像神秘国度的臣民,一个个穿着全黑的燕尾服和银白色的衬衣长裤,脖子上再系一个金红色的领结,精神饱满,举止从容,一派君子的风度。
帝企鹅个个都长得很健壮。大海里的鱼虾和头足类动物取之不尽,使帝企鹅们都能够“丰衣足食”。帝企鹅的游泳速度为5.4~9.6千米/小时,平均寿命达19.9年。帝企鹅在南极冬季严寒的冰上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1枚卵,由雄企鹅孵卵。而它的敌害主要有海豹、虎、鲸等。
帝企鹅分布在南极大陆位于南纬66°~77°之间的许多地方,例如靠近威德尔海的科茨地和靠近罗斯湾的维多利亚地,帝企鹅都非常多。不过,帝企鹅现存数量也仅有十万只。
在南极的夏季,帝企鹅主要生活在海上,它们在水中捕食、游泳、嬉戏,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另一方面吃饱喝足,养精蓄锐,迎接冬季繁殖季节的到来。
4月份,南极开始进入初冬了,帝企鹅爬上岸来,开始寻找“安家立业”的宝地。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帝企鹅的爱情生活颇为风趣,“三角恋爱”和“情场风波”等也时有发生,假如两只雄企鹅同时爱上了一只雌企鹅,为了争夺恋爱对象,它们常常斗得面红耳赤、遍体鳞伤。败者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扫兴而去;胜者则洋洋得意,手舞足蹈,迅速奔到恋人身边,嘴对着嘴,胸贴着胸,紧紧依偎在一起。两只雌企鹅为了争夺一个丈夫,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
帝企鹅经过上述一段爱情生活的波折后,情投意合的伴侣选择好了,繁殖地也找到了,于是,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交配、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了。
雌企鹅怀卵2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帝企鹅每次产1枚蛋,呈淡绿色,形状像鸭蛋,但比鸭蛋大得多,重约450克。
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任务,而孵蛋的重任则由雄企鹅承担。
雄性帝企鹅有着唯一的特性—尽管孵化期间禁食已久,它依然能在伴侣回来前从它的食道里分泌出一种固块物质来喂养出生的小企鹅,但这只能维持2周左右。一旦伴侣未归,生存的本能会让它抛弃小企鹅或者快要孵化出来的幼崽。
初生企鹅的幼儿阶段,是在雄企鹅的脚背上和身边度过的,雄企鹅既是父亲又是保育员。尽管初生的企鹅样子不怎么好看,浑身毛茸茸的,呈灰黄色,瞪着一对带内圈的小眼睛,走起路来还东歪西斜,但雄企鹅对它仍然疼爱有加。
凭着动物的本能和鸟类特有的磁性定位测向的功能,雌企鹅能准确地回到它生儿育女的栖息地。凭着雄企鹅的叫声—企鹅通信和交流感情的语言,雌企鹅又能准确无误地认出它的丈夫,找到它的孩子。
尽管小企鹅在家庭和集体的精心抚养和照料下,不断成长、健壮。然而由于南极恶劣的环境,小企鹅在这里生长也很困难。
14.南极的空中强盗—贼鸥
在南极,海鸥中有一种褐色海鸥叫贼鸥,听它的名字就知道它大概不是什么善类,人们把它称为空中强盗,一点也不过分。尽管它长的并不难看,褐色洁净的羽毛,黑得发亮的粗嘴喙,炯炯有神的圆眼睛。但因为它惯于偷盗抢劫,所以给人一种讨厌之感。
南极贼鸥是地球上最南纬度可发现的鸟类,在南极点上曾有其出现的记录。在南半球有南极及亚南极两种贼鸥,具体高分别是53厘米和63厘米左右,前者的体形略小且有较浅白色羽毛。贼鸥以企鹅蛋或海鸥等其他海鸟及磷虾为食,它们有时也会共同合作:一只在前头引开欲攻击的企鹅,另一只在后面偷蛋,因而得其名为“贼鸥”。
贼鸥是企鹅的天敌。在企鹅的繁殖季节,贼鸥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企鹅的栖息地,叼食企鹅的蛋和雏企鹅,闹得鸟飞蛋打,四邻不安。
贼鸥好吃懒做,喜欢不劳而获,它从来不自己垒窝筑巢,而是采取霸道手段,抢占其他鸟的巢。有时,甚至穷凶极恶地从其他鸟、兽的口中抢夺食物,一填饱肚皮,就蹲伏不动,消磨时光。
懒惰成性的贼鸥,对食物的选择并不十分严格,不管好坏,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除鱼、虾等海洋生物外,鸟蛋、幼鸟、海豹的尸体和鸟兽的粪便等都是它的美餐。考察队员丢弃的剩余饭菜和垃圾也可以成为它的美味佳肴。在饥饿之时,它甚至钻进考察站的食品库,像老鼠一样,吃饱喝足,临走时再捞上一把。
更可恶的是,贼鸥会给科学考察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在野外考察时,如果不加提防,随身携带的野餐食品,就会被贼鸥叼走。碰到这种情况,人们只能望空而叹。当人们不知不觉地走近它的巢地时,它便不顾一切地袭来,在头顶上乱飞,甚至向人们俯冲,又是抓,又是叫,有时还向人们头上拉屎,大有赶走考察队员,摧毁科学考察站之势。
贼鸥的飞行能力较强。或许是由长期行盗锻炼出来的。据说,南极的贼鸥也能飞到北极,并在那里生活。
在南极的冬季,有少数贼鸥在亚南极南部的岛屿上过冬。中国南极长城站周围就是它的越冬地之一。那里到处是冰雪,不仅在夏季几个月里裸露的那些小片土地被雪覆盖,大片的海洋也被冻结。这时,赋鸥的生活更加困难,没有巢居住,没有食物吃,也不远飞,就懒洋洋地待在考察站附近,靠吃站上的垃圾过活,人们称之为义务清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