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伶人代古人语,代古人笑,代古人愤,今文人为文似之。伶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伶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假令古人见今文人,当何如愤,何如笑,何如语。
“译文”
演戏的人代替古人讲话,代替古人笑,代替古人愤怒,就像现在文人写文章一样。
演戏的人在戏台上很像古人,下了戏台还是演戏的人,现在的文人写文章又和这点很相似。假如让古人见到现在的文人,他们将如何愤怒,如何笑,如何讲话呢?
“赏析”
当唱戏的在台上扮演戏中的角色时,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往往使人融入戏中,为戏中人愁,为戏中人喜,为戏中人悲,戏里戏外融为一体,但戏结束了,唱戏的仍然是唱戏的,观众仍然是观众,他们都有各自的身份和生活。
但就生活这个舞台而言,台上的我也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生便是戏中之戏。
文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生活中,写下生活的篇章,反映火热的生活现实,文人也用文学作品表现古人的生活,思索历史演进的轨迹,探索社会发展的轨迹,所以常有人说他们是替古人担忧,为古人忧愁。其实他们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在探索。
“故事”
万斯同苦读成史官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州人,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曾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万斯同小的时候,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进书房里。
万斯同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的书,就顺手读了起来,没有几天就读完了,后来又发现有经学类的书籍,也都看完了。
万斯同被父亲从书房放出来之后,经常跟在兄弟们的后面,听他们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
一天,他的大哥在家里上课,万斯同想参与进来,大哥讥笑他说:“你知道什么?”
万斯同回答说:“看兄弟们所做的文章,感觉太简单了。”
大哥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就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于是,他的大哥混合着经文出了几道题,万斯同洋洋洒洒写了1000多字,文章很快就做成了。大哥非常吃惊,看着他的文章痛哭,并把文章给父亲看说:“我们差点就埋没了弟弟的才华。”
父亲也非常吃惊,当天就为万斯同买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万斯同的学习就像冲破海洋的堤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康熙年间,皇上征召博学的大儒,万斯同获得巡道许鸿勤的推荐,但是却极力推辞。第二年,编写书籍的机构编纂《明史》,昆山的徐学士带着万斯同前往,授以七品俸禄,任命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按照惯例授职,万斯同要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编书的机构,不署名,不接受俸禄,主管官员同意了。
纂修官们写好稿子都送到万斯同那里审核,《明史稿》500卷都是万斯同亲手定夺的,虽然之后没有全按万斯同的旧例,但是如果要他的底本,可以自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