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1岁
玄奘出生于洛阳缑氏镇陈河村。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5岁
母亲去世,父亲辞官还乡。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8岁
在家父指导下始读《孝经》攻读经史。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10岁
父卒。随次兄长捷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安身。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13岁
朝廷在洛阳度僧,因年小聪慧,被破格录取。由此正式出家为僧。又住净土寺4年。跟慧景、慧严法师学习《摄论》、《婆娑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岁
离开洛阳到长安,住大觉寺习经数月,又经子午谷入汉川,来到成都,住空慧寺习经4年。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2岁
在成都受具足戒,由习经沙弥转升为具有独立开学资格的比丘。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3岁
为继续升造,离开成都,往湖北江陵、江苏扬州、河北赵县、河南安阳等地游学三年。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27岁
游学返归长安,以游方客僧名义住大觉寺,随道岳、僧辩等大师习经。年底拜会印度学者波顿大师准备出国。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8岁
九月,开始西行。从长安出发,经甘肃天水、武威、安西,出玉门关,闯烽火台,走出800里沙漠戈壁,于年底出境,到达伊吾国(新疆哈密)。
贞观二年(628年)29岁
年初住高昌国(新疆吐鲁番)两月。高昌王麦文泰派人马护送玄奘西行。
三月,到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因大)封山,不能进发,遇菊多法师论道两月。
五月,过凌山天险,护送人马死伤十有三四。又经热海,到素叶城(吉尔吉斯境内)会见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可汗传令所辖西域诸国提供方便,并派通晓汉语的摩咄等人接替高昌人员护送。
六月至八月,过铁门,翻越大)山,途经10余国进入北印度境内。
贞观三年(629年)30岁
由北印度向中印度进发,沿途考察佛迹访求经典。在迦湿弥罗国遇到印度佛教史上第四次大结集时遗留的珍贵经典。
贞观五年(631年)31岁
冬,抵留学目的地那烂陀寺。在此拜戒贤大师为师,留学5年。主攻瑜伽之学,兼读印度因明、声明、医方、数术和婆罗门书。
贞观十年(636年)37岁
离开那烂陀寺,游历东印、南印、西印地区3年。又往杖林山胜军大师处问学两年。
贞观十五年(641年)42岁
七月,回到那烂陀寺,开设讲座,舌战外道。
次年八月,应鸠摩罗王之请,赴东印度迦摩缕波国讲学。
十月,至羯朱温底罗国会见戒日王。
贞观十七年(643年)44岁
二月初,参加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会上被推为辩论论主,论辩获胜。印度大小乘佛教分别赠予“大乘天”和“解脱天”称号。
二月底,应戒日王之邀,参加为期75天的全印度无遮布施大会。
五月,由中印度波罗耶伽国(今印度阿拉哈巴德)启程返国。
六月,到北印度毘罗那努国都城,遇师子光、师子月讲学两月。
八月,北印度王乌地多军赠金佛像和印度花果种子。
十月,至旦叉始罗国。过信度河,失落部分经本与北印度王赠送的花果种子。
十一月,在乌铎迦汉荼城派人往乌杖那国搜求抄补失落的经典。与迦湿弥罗国国王话别。
十二月,经滥波国到迦毕试国,参加迦毕试王举办的无遮大会。
贞观十八年(644年)45岁
二月,出北印度边境,过雪山葱岭。经阿富汗东北的瓦罕地区和巴基斯坦北部的马斯图吉入帕米尔高原,到达新疆塔什库尔干。
三月,至新疆于阗,停留7个月。上表朝廷,报告归国事宜。
九月,太宗手谕传到于阗。
十月,至敦煌。
十二月,至长安东郊漕上。
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
正月初七,长安迎归。二月谒见太宗。三月调集人选,组织弘福寺译场。五月开始译经,首译《大菩萨藏经》20卷。
贞观二十年(646年)47岁
《大唐西域记》成,进呈太宗御览。上表请太宗为经作序。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48岁
奉旨将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次年由唐使王玄策送往印度。依据中文本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返归印度本土。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49岁
五月,译出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瑜伽师地论》100卷。
六月至九月,奉旨伴驾玉华宫。太宗又劝玄奘还俗辅政,玄奘辞谢。八月,又请太宗为新译经本题序。太宗作《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作《述圣记》。
十月,由玉华宫返回弘福寺。慈恩寺建成。
十二月,移居慈恩寺,出任慈恩寺住持。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50岁
四月,伴驾翠微宫,太宗召玄奘入宫,感叹“相逢恨晚,未能广兴佛事。”
五月,太宗去世。太子继位。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51岁
慈恩寺译经。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52岁
在慈恩寺为四刺史杜正伦、李道裕、萧锐、贾敦颐授菩萨戒。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53岁
三月,于慈恩寺中建藏经塔(大雁塔)。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54岁
五月,会见中印度摩诃菩提寺法长大师。法长带来同寺僧人智光、慧天致玄奘的问候信及白棉布。
次年,法长返印,玄奘复信给智光、慧天,并附渡河失经目录,恳请帮助抄寄。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56岁
宫中尚乐奉御吕才,对玄奘所译《因明论》、《理门论》提出质疑,指议长短,引发儒佛笔战。又与玄奘辩论,吕才辞屈谢退。
中印度僧人那提三藏携1500余部佛典至长安,居慈恩寺助玄奘师徒译经。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57岁
正月请薛李二臣转奏皇帝:为慈恩寺撰写碑文,派朝中官员参助译经。
四月,举行迎碑大典。
五月,患病。奉旨住皇宫凝云殿西阁疗养。十二月,为武后所生皇子李显剃度,赐号佛光王。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58岁
二月,奉旨伴驾洛阳住积翠宫。
六月,扫墓祭祖。
九月,上表请隐居少林寺译经。高宗不允。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59岁
二月,随驾返回长安,住慈恩寺。
七月,奉旨移住西明寺疗养,仍译经不辍。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60岁
十月,由西明寺迁居玉华寺。在此译经5年,译成中国佛教唯识宗重要经典《成唯识论》,译完《大般若经》600卷。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65岁
正月初三,仅译《大宝积经》四行因体力不支而绝笔。遂卧床不起。
正月初九,自知无常将至,声言必毙命于玉华寺。
正月二十四日,命弟子嘉尚统计禀报译经目录,嘱咐后事,从简治丧。
二月初四,示寂。
二月初五中夜,圆寂于玉华寺。
四月十四日,葬于长安城东20公里处的白鹿原。
五年后又迁葬终南山樊川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