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公园在纽约西南,是个幽雅美丽的地方。买下这块地方建起实验基地,对爱迪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他在发明二重发报机之后,又辗转于波士顿、纽约、纽瓦克三个城市,两易工作单位,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先后发明了自动发报机,二重、四重、六重发报机,还协助别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这才为他买下这块立足之地打下了基础。
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24岁的爱迪生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家庭了。1871年的圣诞节,他和一位名叫玛丽的姑娘结了婚。
美满的新婚生活,为爱迪生增添了新的力量,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工作节奏更快了。
有一次,爱迪生在研究改进电话机的传话器的时候,发现传话器里膜板随着说话的声音引起相应的震动,便想进一步探讨这种震动的幅度到底有多大。但因为耳朵有毛病,只得用触觉来代替听觉。他找了根短针,一头竖在膜板上,一头用手指轻轻按着。对准膜板一讲话,手指头便觉得短针在颤动。讲话声音高,颤动就快;声音低,颤动就慢。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
这一发现,引起了他的极大注意。于是,他就接二连三地试,结果都是一样,他端详着那根短针,猛地想到:“说话的声音能使短针颤动,那么,倒个个儿,这种颤动反转来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声音。”想到这里,只觉眼前一亮。早在当报务员的时候,他就想过,要是有一种灵巧的设备,能把各种各样的声音“贮存”起来,什么时候想听,拿出来一放就成,那就好了。现在,这根短针的颤动,一下子把他这个沉睡在心底好多年的想法唤醒了。
盛夏,天那么热;煤气灯下,飞蛾成群地飞着,发出嗡嗡的声响。爱迪生全然不顾这些,他忽儿凝神沉思,忽儿站起来踱步,忽儿又像抓住了什么,冲到工作台前埋头干起来。
到底用什么材料“贮存”声音呢?他先用纸条试,再换胶板、白垩试,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他左想右想,直到深夜,才想起用蜡纸比较合适。他赶忙跑到材料库里拿来,小心翼翼地安在自己设计的怪机器上,一试,果然效果挺好。他禁不住笑逐颜开,提笔在记事簿上写道:
1897年7月18日
我用一块有尖端突起的膜板,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话音的振动便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试验证明,要将人的声音全部予以贮存,日后随时需要随时自动放出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从这天起,实验室的记事簿上,便常常出现关于刻记声音的机器的试验记录。到8月12日那天,记事簿上突然出现了“留声机”三个字。这三个字表示: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就像怀胎十月婴儿,即将呱呱坠地;一个憧憬已久的理想,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
11月29日早晨,爱迪生把绘图能手克鲁西叫到办公室里,不声不响地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笑咪咪地递到克鲁西手里。克鲁西一看,纸上画着一架怪里怪气的机器的草图:一个金属大圆筒,边上刻着螺旋槽纹,架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个曲柄,摇动曲柄,大圆筒也会跟着一块儿转动。另外还有两根金属小管,管的一端都装有一块中心有钝头针尖的模板。克鲁西琢磨了半天,也不知这架机器是干什么用的,又不好问,只好说:“你什么时候要?”爱迪生合上笔记本说:“马上照图样做出来,越快越好!”克鲁西赶快跑到车间把机器加工出来,又“咚咚咚”地捧到楼上,请爱迪生过目。爱迪生接过机器,左瞧右看,足足看了有吸一支烟的功夫。
车间主任卡门正好有事找爱迪生,看到这架机器也感到奇怪。他和克鲁西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和爱迪生进行了下面的谈话。
克鲁西:“爱迪生先生,这到底是什么玩艺儿呀?”
爱迪生:“是会讲话的机器,克鲁西。”
克鲁西:“会讲话的机器?你别跟我开玩笑了!”
卡门:“你要是能叫它开口说上一句话,我送一盒特级雪茄烟。”
克鲁西:“只要说上半句,我认输一大篓苹果。”
爱迪生:“行呀,灵不灵当场试验。要是讲不出话来,这一盒雪茄烟,一大篓苹果,算我请客。”
试验开始了。
爱迪生让克鲁西拿来一张锡箔,把它包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然后摇动曲柄,那大圆筒也跟着打起转儿来,可是没摇几下,只听“嚓”的一声,刚刚裹上去的那张锡箔就碎裂脱落,纸片飘飘摇摇落到地上。要不是嘴捂得快,卡门差点笑出声来。他偷偷朝克鲁西挤了下眼睛,意思是说:“瞧,连转都不转,还讲话呢!等着抽雪茄烟,吃大苹果吧!”克鲁西得意地把肩膀一耸,心想:“就算锡箔不裂开,光这么转转,也转不出话来呀!”
两人正在暗自高兴,爱迪生已裹上了第二张锡箔。他这次做得格外仔细,还用胶水把接缝的地方牢牢粘住,再把圆筒前后转几下,确定没有问题了,才开始试验。
克鲁西和卡门在旁边静静地站着看。爱迪生一面轻悠悠地摇着曲柄,一面对准圆筒前那根小管子纵声唱起来:
玛丽有只小羊羔,
雪球儿似的一身毛。
不管玛丽往哪去,
它总跟在后头跑。
歌儿一唱完,爱迪生也歇手不摇了。他把圆筒转回原位,将刚才对准它唱歌的那根小管子拨开,拉过另一根小管子来对着大圆筒,再轻悠悠地摇动曲柄。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圆筒的缓缓转动,机器突然开始唱起歌儿来:“玛丽有只小羊羔……”字字句句,清清楚楚,跟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
克鲁西和卡门,眼睛瞪得滴溜圆,嘴巴张得老大老大,呆住了。过了好半晌,只见克鲁西面部肌肉抽动,突然迸出一句话来:“我的老天爷!这玩艺儿果真会讲话呀!”
爱迪生笑了。
这次试验之后,爱迪生又对留声机作了一番改进,然后做出决定:送到纽约去,让人们鉴赏评定。
他抱着留声机来到纽约《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主编办公室,主编亲自摇动曲柄,欣赏了留声机令人惊叹的表演。于是,这家杂志立即登出了《当代最伟大的发明——会说话的机器》的文章。
爱迪生发明了“会说话的机器”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美国各地,整个美国都轰动了。无数的人像潮水一样涌往门罗公园,参观留声机。通往门罗公园的火车人满为患,铁路公司老板只好临时加开专列。各种报刊竞相发表有关文章和消息。小小的留声机被形容得难以捉摸,神秘不堪。爱迪生被描绘成身穿黑色长袍、头戴锥形帽,类似中世纪点金术士的神秘人物。似乎他已不是一位科学家,而成了一位魔术师了。
消息传到国外,外国也轰动了。英国邮政总局电力顾问普利斯千方百计托人到门罗公园弄来一架留声机模型。伦敦皇家学会马上开展览会,举办讲座,请普利斯向科学爱好者介绍留声机。正准备开幕的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也立即派专使前往门罗公园,邀请留声机参加展览。法国政府还为留声机发了一笔奖金,给爱迪生赠送了一个爵士头衔。
最后,美国总统海斯再也耐不住他的好奇了,深夜把爱迪生请进白宫,和许多政府要员一起,惊喜不已地在留声机旁边转悠了两个钟头。